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县域高职教育承担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支撑。县域高职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功能定位是:聚焦“县域需求”,彰显县域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特色性;瞄准“内部重塑”,凸显县域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适应性;重组“教育资源”,强化县域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保障性。县域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需通过创新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农业科技服务机制,激发乡村文化内生动力等路径,实现人才强农、产业富农、科技兴农、文化育农。  相似文献   

2.
加强技能型乡村建设是缓解乡村技能短缺困境,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在于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良文化支持、技能人才保障、技术技能支撑,助推乡村文化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然而,受乡村技能环境建设“失位”、乡村技能资源供需“失衡”、乡村技能治理体系“失能”等因素的影响,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度不强。鉴于此,可从完善乡村技能环境建设、优化乡村技能资源配置、打造乡村技能主体共治格局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度,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以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为代表的产业学院可为乡村振兴集聚涉农产业人才、提供人才支撑和整合各类资源。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把“内生动力—外部支持—效能提升”作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从而让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文章提出产业学院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高地,形成人才聚合效应;构建乡村振兴人力资本开发共同体,提升人力资本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4.
地方高校统一战线是地方党委统战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自身独特的人才、知识和技术优势,对赋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针对地方高校统一战线赋能乡村振兴存在着内容不全面、成效不明显、机制不健全、举措创新不足四方面的问题,探讨了地方高校统一战线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如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等。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向纵深发展,有助于为乡村振兴战略增效赋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农村内生动力,乃破解“三农”问题之良策。为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高职院校服务乡村发展要聚焦技术帮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聚焦学科优势,夯实乡村生态振兴;聚焦培养培训,赋能乡村人才振兴;聚焦文化浸润,引领乡村文化振兴。职业教育面向乡村发展,需要转换帮扶思路及逻辑,从把握大政方针政策,形成联动机制;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着眼长远发展规划,绘就发展最大同心圆等方面精准对接乡村“五个振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科技、人才、文化等支撑,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相似文献   

6.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和需求层次是动态变化的。阐述了动态能力理论的内涵,分析了动态能力理论视域下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及逻辑,提出了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即:深入乡村基层,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建立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乡村人才培养特色模式;建立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的高效赋能。就供需关系而言,需求侧是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提出的需求度,供给侧是职业教育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方面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度。当下,西部农村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价值紊乱、类型模糊、人才匮乏等问题,难以精准契合西部乡村发展所需和人民幸福之需,进而阻碍赋能乡村振兴的进程。鉴于此,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应从价值重塑、区域协调、人才建设、文化提振四个方面规划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人才培育、技能培训、科技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以此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  相似文献   

8.
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是实现乡村整体振兴的重要路径选择。以新内生发展理论为切入点,发现当前的乡村仍存在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群体有效参与不够、文化认同感偏低等困境。而职业教育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资源,能够有效推动人力资源供给,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智力支持;激发群体有效参与,为乡村人才振兴增添内源动力;提升乡村文化认同,为乡村人才振兴筑牢精神家园。在具体推进策略上,职业教育应以供需匹配为基础,优化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涉农专业集群;以有效参与为关键,深化职业教育赋能乡村自治、德治、法治;以唤起认同为纽带,强化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文价值引领。这样既能解决乡村的内生发展困境,也能为职业教育拓宽大有可为的天地。  相似文献   

9.
分析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发现,职业教育通过“人才赋能”“科技赋能”“品牌赋能”“文化赋能”“孵化赋能”等多种方式助力乡村产业旺、人才聚、文化兴、生态优、组织强,破解乡村振兴道路上面临的现代农业人才不足、产业基础不牢、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特色民俗文化与乡村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等难题。职业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将自身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优势、与地方经济具有天然联系的优势和良好的就业升学优势等,转化为强有力的助力乡村走向振兴的效能,以一种重要参与力量的角色建设乡村学院、开设涉农专业、组建研发团队、整合社会资源,通过为乡村输送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人才,研发现代化小型农机具,创立乡村特色品牌,挖潜、激活乡村民俗文化,孵化创新创业载体、主体等形式全面提高乡村的发展质量,实现乡村振兴的大提升,切实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创收、乡村繁荣。  相似文献   

10.
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与内生动力.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包括高科技型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组织领军型人才及公共服务型人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乡村人才振兴的历程中发挥着创新驱动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体现为:职业技能培训打破"学术漂移"惯习,赋能技能资本;创新创业教育打破"就业守业"惯习,赋能人力资本;理想信念教育打破"旁观角色"惯习,赋能心理资本;能力培训服务打破"被动参与"惯习,赋能社会资本.因此,应当积极构建"多方协同"的育人平台,完善"技术支持"的教学服务,打造"立体网络"的支援队伍,采取"理实结合"的培训模式,完善"训后指导"的服务机制,推动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  相似文献   

11.
技术赋能为乡村教育振兴带来了重要机遇,推动技术赋能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必然选择。技术赋能乡村教育振兴是利用智能技术为乡村教育振兴赋能加力的过程,其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重塑乡村教育生态、促进地方性知识的生成、厚植乡土社会的人力资本等。推进技术赋能乡村教育振兴,需要通过提供制度保障,优化生态环境;廓清技术边界,强化专业赋能;传承乡土文化,赋予文化活力;尊重个体生命,回归育人本质等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西鹏  刘爽健 《教书育人》2023,(15):18-20
乡村文化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当前,我国乡村文化事业面临着文化意识薄弱、建设模式趋同、人才力量短缺、产业形态落后等突出问题,亟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予以破题。高校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在发展乡村文化事业方面具有学术引领、培训提升、科技赋能、资源带入等独特优势,需要进一步开展有特色的创新试验,在“后脱贫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更大价值。近年来,北京大学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对我国高校参与构建新的乡村文化生态具有良好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才作为首要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宁波地方应用型高校以智力、科技、培训、人才等资源优势帮扶合力陆续成立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研究院、实践基地等多种模式,在鄞州区乡村人才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聚焦宁波市域地方应用型高校赋能鄞州乡村人才振兴的发展现状,结合“三螺旋”理论分析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个人发展、高校建设及政策方针方面存在的困境,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提出赋能鄞州乡村人才振兴的优化措施,以期对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借鉴,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现代“三农”工作人才。  相似文献   

14.
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以高质量的乡村教育赋能乡村高质量振兴,主要途径是培养高素质的乡村人才。乡村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乡村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途径,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高素质的乡村双创型人才,既能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短缺问题,也是形成乡村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基于乡村振兴视角,通过分析乡村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内涵、目标和机遇,面对的现实困境,从人才理念、导师队伍、课程体系、培养路径与机制方面提出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内涵式发展,非遗技艺是重要的抓手之一,传承技艺也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解决乡村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科技作为当今劳动智慧的结晶,对传统非遗技艺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发展具有支撑作用与前瞻性影响。文章在分析科技与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融合优势的基础上,分析科技的种类、主要功能、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直接与间接的具体方式路径及要素,认为要高质量实现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就必须接纳科技辅助非遗技艺传承,保障科技辅助非遗技艺传承的效率与实际效果,完善激励机制以推进产学研应用中的成果转化,丰富科技应用场景并挖掘科技赋能非遗传承更多的可能性,将科技赋能意识融入非遗人才培养并推进内涵式发展,以此推动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族节庆是各民族在长期生产和劳动生活中产生的主要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产物,是一种发展速度最快、辐射带动性最强、收益面积最广的民俗事象。乡村经济蓬勃发展,民族节庆活动成为驱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探索民族节庆文化助推文旅融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要解决民族节庆助推文旅融合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就需要在文旅融合发展主体维度上合理调动内生产力和外激活力,培养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提升民族节庆文化含量;助推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积极消解民族文化活动与人们文化生活需求的矛盾冲突,赋能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并加大对各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青年大学生富有朝气,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并具有创新意识,引导和鼓励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和活力。然而,吉林省青年大学生的返乡意愿不足、高校的管理角色缺位、乡村整体环境不能适应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等客观因素,使得吉林省青年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存在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需要从学生、高校、社会三方面相对应地构建机制,并探寻更好赋能乡村振兴的策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形成产业兴旺、生态良好、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肖丽利 《教育评论》2022,(4):139-143
为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发展,重拾并认同乡土文化,助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文章基于乡土文化视角,分析乡村教育振兴发展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内在诉求,是对乡土文化再认知的迫切需要,是培养复合型乡土人才的核心抓手。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实现路径转型,表征为“三个转向”:发展内驱动力,从“局外人”转向“内部人”;乡土文化的再认知,从“同质化”转向“特色化”;体系构建,从“单一性教育专长”转向“跨界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必然需要,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是乡村教育从高速度到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问题流、乡村教育政策实践积累和变迁的政策流、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教育公平内涵深化的政治流三流耦合的结果。基于相关政策文本发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目标定位是发挥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与智力支持作用,参与主体是以内部主体为主形成发展协同力,施策内容是聚焦在乡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问题,施策方式上偏好运用能力建设工具。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可从政策议程维度激活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动力,从政策要素维度挖掘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实力,从政策工具维度培育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内生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0.
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农村虽属于不同的系统,但是它们之间存在耦合协调关系。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规律可以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这两对关系、四个逻辑向度来考量。从历史逻辑考量,赋能的演变是扶贫到振兴的传承;从现实逻辑考量,赋能的路径是供需适配;从理论逻辑考量,赋能的源动力是人力资本溢出;从实践逻辑考量,赋能的突破口是提升人口素质。同时,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包括人力赋能、科技赋能、文化赋能和理念赋能等四个方面的实践进路,在四个赋能实践进路中,又分别对应着人才供需耦合协调关系、技术对接耦合协调关系、文化渗透耦合协调关系和理念传导耦合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