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基于儿童诗创作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主要侧重评价的反馈和激励的功能层面,从而激励每一个学生喜欢创作、积极创作儿童诗.  相似文献   

2.
张俊芳 《学语文》2010,(4):32-33
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指出:“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甄别、选拔、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正确的评价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况,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发展需求。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但首先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的评价方式单一,不能有效地发挥评价的功能。所以,我们要改进评价方式,优化评价策略,讲究评价艺术,从而有效地  相似文献   

4.
陈彦妤 《现代语文》2013,(8):157-15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考试仍然是语文课程评价的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 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课程标准将学业评价转向更多地注重激励和反馈功能,即通过评价及时得到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据此,我们对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评价的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6.
《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2上刊登了章春宵老师的《遨游诗海感受“经典”———儿童诗辅导创作尝试》一文。文章介绍作者如何对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进行儿童诗的创作辅导,并且收效不错。我认为对这一学龄段的学生来说,没有必要进行儿童诗创作的辅导。首先,这与该学龄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规律不相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目标重点锁定在识字、写字与阅读上。对于写作,还根本没有提到,只是要求写话,写些如“春节到了,爸爸妈妈都从外面回来了“”昨天我病了,所以没来上学”之类简单、平淡的语句。这…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根据课标的这一理念,我们在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上,以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为出发点,将其评价的重点放在“两个发展”及“两个转变”上.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去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是值得关注的课题。为了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导向、反馈、激励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我们进行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课题实验研究。一、评价的指导思想《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抓好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让课堂教学成为“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成长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9.
姚惠平 《辽宁教育》2023,(23):32-35
儿童诗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第一学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初步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最佳范例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视点下的儿童诗教学变革应凸显“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特质,用内觉体验唤醒儿童的文学感知能力,用审美意趣联结儿童的艺术建构世界,用创意表达启迪儿童的语言智慧。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高波 《中国德育》2009,(7):49-5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实施新课程,应该根据新课程理念,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功能从原来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  相似文献   

13.
说“对话”     
“对话”源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问对话的过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问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与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建议中强调地理学习评价“应注重评价目标全面性、评价手段多样性、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过程”,“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评价建议中则强调“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地理学习评价应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  相似文献   

15.
潘书松 《语文学习》2022,(12):65-69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标”)提出:“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课程更加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1]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出:“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教师应为不同年级学生和不同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采用有针对性的评价工具。”“第一学段的评价要特别重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具有优化教学策略、改进教学实践以及促进学生发展之功能。本文基于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现状,阐述了表现性评价的含义及应用价值,并提出了以表现性评价优化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7.
杨锦霞 《教育现代化》2006,(11):101-1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18.
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所具备的诊断、导向、激励、反馈、总结等功能对调控和完善教学过程、有效促进学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当前课堂上出现的评价现象,如充斥课堂的廉价表扬、花样翻新的奖励方式、一味地迎合学生的滥施表扬,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当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特殊使命,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正>课堂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过程、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点评,主要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后续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