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国才 《教育》2021,(8):12-13
幼小衔接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许多教育工作者都从不同角度对此做过论述或实践探索,厘清了一些理论问题,总结了一些有益的经验.然而,在现实层面: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和新生入学后的不适应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2016年,国家学前教育宣传月确立了"幼小协同,科学衔接"的主题,标志着"幼小衔接...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问卷对黑龙江省10所幼儿园、8所小学共522名儿童家长、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进行调查,考察主要利益相关者对幼小衔接教育的看法、差异以及焦虑情况。结果表明:儿童家长、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三方的幼小衔接教育观水平均较高,普遍重视幼小衔接教育;三方在幼小衔接教育观的总体及各个维度层面存在显著差异;三方对幼小衔接教育均呈现较高程度的焦虑,且焦虑内容有差异。基于此,本文提出改进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的策略,包括发展科学认知,强化儿童早期整体发展观;联合多元力量,建立幼小衔接协同合作机制;完善政策法规,推进幼小衔接长效开展。  相似文献   

3.
聚焦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知误区,立足儿童本位,发挥学园“行走”特色,展开幼小衔接中家园共育的实践探索。通过“家园对话、家园行走、家园共建”三个层面,层层递进,构建幼小衔接家园协同机制及幼小衔接特色课程体系,形成幼儿园、家庭、社会、幼儿“四位一体”的幼小衔接模式,破解幼小衔接中家园共育的难题,守护幼儿从容步入小学。  相似文献   

4.
《福建教育》2022,(25):4-5
<正>编者按: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第一次对幼儿园、小学同时提出幼小衔接具体要求,并明确了“坚持双向衔接、坚持系统推进”的基本原则,提出建立幼小协同合作机制,推动双向衔接的重点任务。文件的发布,令我们意识到:要科学做好幼小衔接,离不开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合作,离不开科学的入学准备工作和入学适应工作的协同配合。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对幼小衔接问题的探索大致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我国进行了为期5年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合作研究,这是我国国家层面本土开展的第一次幼小衔接的探索研究。2016年,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在青岛市共同举行了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确定宣传月的主题为“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幼小衔接首次在学前教育宣传月中亮相。2017年OECD(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强势开端V:幼小衔接》的报告,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幼小衔接的研究。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首次对幼儿园入学准备与小学入学适应的教育指导从国家层面给出了明确要求,进而也引发了新一轮关于幼小衔接的探讨。40年来,我国对幼小衔接问题的探讨从来没有间断过。期间,我们不仅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幼小衔接理论、幼小衔接实践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对我国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等现实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是幼小衔接问题似乎仍然没有彻底解决,讨论的热度只增不减。本文欲从根源上、从历史中重新思考幼小衔接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教师合作是幼小教师围绕共同关注的教育问题开展的协作性、研究性的互动行为,是实现幼小有衔接的重要途径,但现实中幼小教师合作中却存在着合作意识相对薄弱、合作条件并不充裕、合作组织尚未建立等问题。激发幼小教师合作的内在意愿,完善幼小教师合作的条件支持,建构幼小教师教研一体化体系,是高效推进"幼小协同、科学衔接"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7.
苏海云 《福建教育》2023,(16):28-30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晋江市聚焦幼小双向衔接教育生态的打造,通过协同联合、试点联研、园校联动、家校(园)联系并行的策略,建立了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打造了幼小科学衔接的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和谐成长。  相似文献   

8.
<正>幼小衔接是长期以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三次宣传主题都和幼小衔接密切相关,分别为2016年的“幼小协同科学衔接”、2019年的“科学做好入学准备”以及2022年的“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教育部也多次出台文件积极推进幼小衔接工作,  相似文献   

9.
幼小衔接政策对实现幼小平稳过渡,提升教育生态平衡有重要导向作用。对幼小衔接政策进行价值分析发现,幼小衔接政策的目标及价值偏好体现了政策的价值追求:合法性在微观上体现了幼儿受教育权的保障,宏观上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原则;有效性在于满足幼小双向衔接的政策需求。但幼小衔接不能只停留在意识层面,需要在行为层面深入推进。为了更好落实幼小衔接政策,需要多元主体参与,明确各方权责;强化教师培训质量,加强幼小双方沟通;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战楠 《考试周刊》2022,(31):163-166
幼儿教育是一个人的启蒙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则是一个人接受集团化、系统化教育的初始阶段,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属于不同教育阶段,二者之间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但是二者之间的差异之中也有一定的联系。为了让幼儿在幼儿园教育之后顺利进入小学融入小学教育,幼小衔接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体系的变革和发展,幼小衔接工作不单单是摆在社会和家长面前的难题,更是广大幼儿园和小学的重点课题。对幼儿教师而言,让幼儿具备小学学习意识、形成学习习惯,帮助幼儿在心理层面和生理层面逐步打造小学学习的基础、构建小学学习的情感和学习思想,是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但是,现阶段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很多幼儿教师没有掌握幼小衔接的正确实施方式和教育教学理念,导致幼小衔接过程中出现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影响了幼小衔接质量和幼儿发展。文章从幼小衔接的概念入手,全面分析了幼小衔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推动幼小衔接的高质量实施。  相似文献   

11.
当前幼小衔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有明显不足:研究层面缺少复杂性和动态性的深层次探索,实践层面常将幼小衔接问题简化为幼儿园和小学间的差异问题。针对这些不足,通过融合生态系统理论、文化历史理论、以及发展动态系统理论,建立了“复杂动态系统模型”作为一条研究幼小衔接期儿童学习与发展问题复杂性和动态性的新路径,这条路径共分四步走,包括:以复杂动态系统观为认识论基础、确定某一视角或层面的具体研究问题、基于复杂动态系统模型明确思路、以及模型指导下收集和分析数据并回答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2.
段蓉 《家教世界》2014,(5X):17-18
<正>教育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两个阶段,既有差异又联系。但在具体实践中,幼小教育之间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衔接不够,使幼儿不能很快适应小学学习。为此,笔者尝试从幼儿园、家庭、学校三位互动角度分析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寻有效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朱清一 《现代教学》2013,(11):15-16
幼小衔接的研究和实践由来已久,随着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深入,在"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幼小衔接被予以了更多的关注。我区通过建构区域幼小衔接系统图,在不断的实践和思考中对幼小衔接工作进行了区域整体推进的研究。建构区域幼小衔接系统图我们通过生态学视域建构区域幼小衔接系统图,并通过考察这一动态关系网中各利益相关者对幼小衔接的看法,帮助我们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14.
小学幼小衔接课程建设是指小学校为了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内容和实施方式,优化或重构学校课程体系的过程。小学是幼小衔接的重要责任主体,加强小学课程建设是教育发达国家幼小衔接的普遍做法,做好小学课程建设是幼小衔接政策的趋势。当前,小学在幼小衔接课程建设方面存在协同性、系统性、科学性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课程建设的主体单一、课程建设的加法倾向、课程建设的经验思维。为此,在小学幼小衔接课程建设中需强化主体协同,构建家园校三方互动的幼小衔接共同体;增强科学意识,准确把握幼小衔接规律;做好顶层设计,形成层次清晰的幼小衔接方案;抓住主要矛盾,推动幼小衔接课程整合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幼小衔接备受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和重视,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阶段上互相连接,双向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新形势下,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存在诸多困境,制约着衔接的科学性,还有部分教师和家长对幼小衔接存有“谁来衔接、衔接什么、如何衔接”的困惑。本文对这些困惑进行了澄清,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幼小衔接的实现路径:幼儿园向上衔接到小学,在儿童入学准备中凝聚“推力”;小学向下衔接到幼儿园,在儿童入学适应中跑好“接力”;建立协同共育的家、园、校关系,增强幼小衔接教育合力;提升教师幼小衔接素养,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大幼小衔接综合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16.
日本“幼小一贯”教育改革历经十余年,坚持幼儿园与小学双向协同,体现幼小一贯理念,建设幼小一贯课程,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围绕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兼顾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自身的教育价值,指向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幼小一贯课程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虽然我国幼小衔接新政策划定了幼小衔接期,在教育目标、内容、要点、原则等方面提出一致性与连续性要求,但目前,我国幼小衔接的主要问题是单向衔接,还未形成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幼小科学衔接课程。因此,借鉴日本“幼小一贯”课程改革经验,我国建设幼小衔接课程要在课程理念上,坚持独特性与连续性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共同点的衔接;在课程实施上,要加强幼小双向交流。  相似文献   

17.
<正>共情从狭义上理解即是和他人一起感受、同情,在情感上分担他人的遭遇,将自己与他人相联系的情感性应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和"感同身受"。但其实,共情是一个综合体,除情感共情外,还包含认知共情和行为共情。共情策略的应用在促进沟通有效性上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幼小衔接家园沟通存在的诸多"沟通不畅"问题,将共情理论引入到幼小衔接家园沟通领域,能提升幼小衔接家园沟通的有效性,助力于家园共育合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锚点理论为我们重新认识幼小衔接提供了崭新的视野,提醒我们要在"人―环境"系统的生态圈中去重新分析。社区作为幼小衔接的外层系统,对学前儿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去中心化"的以社区为中介的幼小衔接模式有利于把各种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共同促进幼小衔接的实现。在培育以社区为中介的幼小衔接锚点中,我们要在同一时间轴内把社区自身、学校―家庭、学校―社区、社区―家庭以及社区―宏观系统这几个方面统合在幼小衔接的生态圈中,从而实现学前儿童与环境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科驱动型科研范式正在向问题驱动型的科研范式转变。新时代和新范式对强化高校的功能协同、学科协同和组织协同提出了新的需求,这一需求成为我国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动力。为建立和完善协同创新型高校科技体制,在微观层面,需要建立高校内部的"科研院-研究中心-创新团队"三级创新组织;在中观层面,需要围绕创新链,建立高校与其他组织的分布式协同创新网络;在宏观层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科技以及经济部门之间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20.
多元利益主体的协同育人是迈向高质量幼小衔接的重要路径。我国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经历了从幼儿园单向衔接到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的转变,并在多元主体协同的进程之中不断展开探索。本研究针对幼小衔接中的多主体协同实践状况,借鉴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对来自全国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7.6万名家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开展了一项大规模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当前“幼—小—家”互动方式以单向信息传递为主,缺乏权力平等的对话与合作;保障多主体协同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尤以幼小课程与教学衔接制度最弱;各主体的教育观念与儿童发展期望存在差异,适度学习与超前学习并存。搭建平台重塑多主体互动的权力格局,政策驱动为多主体协同提供制度保障,多方参与构筑资源以共享观念与目标,是形成多主体协同育人的互动格局与文化模式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