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空曙是唐代著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歌感情真挚、情思动人,艺术造诣也有独到之处。司空曙的羁旅诗虽不多却颇有特色,诗人常以其敏感的诗心直接把握时代的心理节奏和情绪特点,常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表现凸显诗人复杂深微的心态,表达对历史社会的感慨和对现实人生的领悟。通过对司空曙羁旅诗思想内容的大致解读,把握其情感指向;通过对羁旅诗常用表现手法的归类,了解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以羁旅诗研究为基点,不但可以弄清其本身的特征,还可进一步认识司空曙诗的审美价值和诗史影响。  相似文献   

2.
孟浩然诗歌中有许多涉佛诗,对涉佛诗中的佛教词语进行诠释有助于理解孟浩然涉佛诗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3.
唐代宗大历年间,有一批“以能诗齐名”的诗人,时人称之为“大历十才子”。但是,他们到底指哪十位诗人,亦即“大历十才子”的主名问题,历来有种种不同说法,有必要进行一番讨论。“大历十才子”之称,最早见于中唐人姚合的唐诗选本《极玄集》,该书李端小传云:字正己,赵郡人,大历五年进士。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  相似文献   

4.
大历时期是唐诗从盛唐向中唐过渡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对大历社会思想,文学思想以及诗人创作倾向嬗变的分析,探讨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佛教禅宗所扮演的角色。并从以诗明禅、以诗喻禅和诗禅冥合三个层次阐述“禅”在大历诗歌的具体表现,说明佛教禅宗在大历诗风变化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徐兵 《现代语文》2007,(3):126-127
所谓涉佛诗,就是诗歌中涉及到佛教题材的作品。本对李群玉涉佛诗的考量以诗题为准,包括登临题咏寺院、赠僧访僧、参禅拜佛等内容。学们对李群玉诗歌的研究多以其登临山水、怀人送归的诗篇为主要观照视野,却忽略了在其作品总量中占有一定比重的涉佛诗,这些诗歌在抒发胸臆的同时,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涉佛诗作,渗透出极其明显的入世思想,构成了其诗歌创作的的多元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大历十才子”是唐代中叶(唐代宗大历、建中直至贞元前期,亦即文学史上所称的“中唐”前期)一个诗派的总称,包括钱起、韩翃、卢纶、李端、耿(氵韦)、司空曙、崔峒、吉中孚、苗发、夏侯审等十位诗人。①他们的诗歌较少反映社会现实,大都抒写个人生活的种种感受,缺少思想深度,艺术上也不及初盛唐诗歌,但却能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的特色。清人吴乔曰:“初盛大雅之音,固为可贵,如康庄大道,无奈被李、杜诸公塞满,无处下足,大历人不得不凿山开道,开成人抑又甚焉。②精当地指出大历时的诗歌具有与初盛唐诗不同的艺术风貌。十才子诗歌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一,他们抒写感情,不象盛唐诗人那样,着重总体感受的抒发,而是偏重于作较为精细的心态描  相似文献   

7.
唐代佛教盛行,兼之当朝以诗赋取士,所以,数以千计的诗人都深谙佛理,写出了大量与佛有关的诗歌。其间,孟浩然与王维的佛诗值得研究。本文试从“以佛理入诗”、“融山水于佛”、“触景而悟道”三个方面对他们的佛诗进行探讨,并作简略的比较。指出孟浩然的诗说佛论禅平实显现,王维的诗多不着痕迹,尤其是作于辋川的一些山水诗,禅味浓而不露,为佛诗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8.
唐代宗李豫大历年间(766—779)出现了一大批诗人,其诗歌内容和风格相近,形成了一个有影响的流派,人称“大历十才子”。但“十才子”实指哪十个人,是否包括李益等,早有争论,因试为“别解”。 “大历十才子”的称号及人名,最早见于《极玄集》。这是稍后于“十才子”的姚合所编的一个唐诗选本。姚合在李端名下注云:“大历五年进士,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氵韦)、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集中选了李端、耿(氵韦)、卢纶、  相似文献   

9.
梦中得佳句     
唐朝诗人钱起,字仲文,天宝进士。他同卢纶、吉中孚、韩翊、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沛、夏侯审、李端,号称大历十才子。他在天宝十年,省试登进士第一,省试诗题为《湘灵鼓瑟》: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诗味论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晚唐司空图提出的“味外之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司空图强调诗歌深刻悠远的“韵外之致”,将诗歌艺术美的标准引向了诗歌深刻的意蕴层面,是对钟嵘“滋味说”的发展和超越。同时,司空图从“离形得似”、“不着一字”的角度分析诗歌“味外之旨”产生的途径,既丰富了诗味论的内涵,对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也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诗歌史上,王维被称为“诗佛”。王维是十分精通佛理的诗人,作为“诗佛”,王维的诗作很多都是浸润于佛理的。王维一生习佛,最初是因为风气的浸染,但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多,特别是中年以后政治上的压抑,佛教越来越成为他精神上的安慰。在王维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佛教是深有体会,也是有所得的。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诗作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这正是习佛甚深的诗人在艺术上得佛理禅心之助而精妙绝伦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王维与佛教     
王维(701~761)是盛唐诗坛上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其艺术成就生前死后都有很高的声誉,绘画艺术独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终身学佛奉佛,诗画艺术成就与其较高的佛学修证是难分难解的。后代研究王维的学者亦称其为“诗佛”。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全家均笃信佛,因此其早年即相信佛教。王维曾绘四十八幅十六罗汉图并师事大照普寂禅师。维平生亦虔诚奉佛,且素服长斋。他对佛学造诣亦深,每为诗文,辄寓佛理禅机于其中,故世有…  相似文献   

13.
唐汝询选编《唐诗解》,以《唐诗品汇》为渊薮,接受了高棅对大历诗歌的定位与评价,而通过选诗与评解相结合的方式,落实了高棅的基本诗学见解.唐汝询对大历诗歌的评解自有特色:描摹情状,感同身受;生发而补足诗意,得其全解;关注创作背景,点明题旨;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讲授诗之结构次第,从整体上彰显了大历诗歌的成就.清人乔亿编选评点《大历诗略》六卷,建构完整的大历诗人体系和大历诗观,而唐汝询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卢纶在中唐大历诗人,特别是在大历十才子中居有重要地位。在十才子诗中,“风骨顿失”,伤感毕现,而卢纶的不少诗篇还存有盛唐遗风,显得气势非凡。为加强对卢纶的研究,特选其诗一首笺注,这首诗是研究卢纶生平、经历、思想及创作的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具有文献和“史”的价值。这首诗的题目是(纶与吉传郎中率司空郎中曙苗员外发崔补闹闹耿拾遗伟李校书端风尘追游向三十载数公皆负当时盛称荣耀未见俱沈下泉杨博士当感怀前踪有五十韵见寄辄有所酬以申悲!日兼寄夏侯传御审候仓曹判)①。全文及筹注如下:禀命孤且贱②,少为病所婴O。…  相似文献   

15.
对司空曙生平事迹的考证,前贤时俊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取得诸多可喜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对其“以官为氏”的司空之姓,追溯至夏禹的支孙;“文初”的表字应与“文明”同时交互称渭。纠缠不清的郡望与乡贯,应以邯郸学院李红霞等人的结论“籍贯为洺州广平郡(今河北邯郸永年县)”为是。称谓中的官职主簿、拾遗、县丞、郎中,任职先后尚待理清;行第十四则确定无疑。举进士确有其事,“登进士等”则子虚乌有。北宋名相、大文学家王安石编《唐百家诗选》收录司空曙诗25首。以之与《极玄集》《又玄集》《才调集》《唐诗纪事》等所选诗比勘,发现异文若干。经综合考量,对异文间的是非优劣,均给出“宜各从长”之按断。  相似文献   

16.
唐朝中期有一个诗人群体,文学史上传统称为"大历十才子".首见于<旧唐书>卷163(李虞仲传):李端"大历中与韩翃、钱起、卢纶等文咏唱和,驰名都下,号大历十才子."但未全举十人之名.这十个人是谁,古书上的说法不尽相同.<新唐书>卷203(文艺下)云:"[卢]纶与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号大历十才子."  相似文献   

17.
“犯古”一词首见于司马光的《温公续诗话》。据该书记载,宋初名诗僧惠崇有一首诗《访杨云卿淮上别墅》,其颔联为“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两句分别取自唐人司空曙、刘长卿之诗。当时就有人作诗曰:“河分冈势司空曙。春入烧痕刘长卿。不是师兄多犯古,古人诗句犯师兄。”以此来讽刺惠崇作诗“好向古人集中做贼”(钱钟书《宋诗选注序》)的毛病。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诗中充满着隐喻。这些隐喻或取材于自然景象和日常生活,或源于神话传说、佛道故事。其喻体大多娇美纤柔,喻旨朦胧多义,情感基调感伤哀怨,运用方式灵活多变,常与幻想拟人、象征映衬等多种艺术手法相糅合。李商隐诗中的隐喻继承并发展了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象征传统,为我国古代诗歌抒情艺术的创新作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19.
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了由盛而衰的剧变,也给唐代诗歌划出了前后不同的变化轨迹。严羽据此把这一阶段的唐诗分为“盛唐体”和“大历体”,并注明“大历体”即“大历十才子之诗”。本文根据大历十才子的创作实践,并结合代表大历年间诗歌风尚的《中兴间气集》的选录标准,具体考察大历十才子的创作倾向,为进一步探讨大历诗风的演变提供逻辑性、实证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唐人诗文中的“清词丽句”,既是一个审美概念,又属于诗学的范畴。将“清词丽句”作为“一种艺术特征,一种审美境界,一种诗歌风格”进行认识,是“诗圣”杜甫在对孟浩然于“清”、“丽”之诗不断地艺术实践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理性总结。其后,创作具有“清词丽句”类审美特色的诗歌,即在中晚唐诗坛上成为一种时尚,并由此形成了“清”与“丽”之两途:以刘长卿等为代表的大历诗人主“清”,因“浅切”而著称的元白诗派尚“丽”。至晚唐末期,有“诗谶”之称的韦庄,不仅以毕生精力进行着“清词丽句”类诗歌的创作,对他人的“清词丽句”之作予以高度评价,而且还以“清词丽句”为惟一的选诗标准,将唐代“才子一百五十人”的“名诗三百首”,编成了《又玄集》一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