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教育不平等的现象愈演愈烈,影响着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我国,教育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两性之间。现从两个不同层次阐述各种教育领域的不平等现象并分析其主要原因,并针对各种教育不公平现象,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以期对我国解决教育不平等的现状有所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3.
课堂教学追求师生之间共同合作、交流与对话,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这种教学效果并不是简单的师生平等所能达成的,必须有教师的权威。但是,权威又并不必然地导致课堂中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课堂中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要求在平等与差距之间达成一种平衡。平等与差距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一种主观感受,师生之间存在实际上的不平等,课堂教学中追求的是一种感受上的平等,是教师的一种主观心向。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中,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是一个重要环节。其中,教师的学生观又是一个核心。在学生观问题上,过去我们总认为,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是不懂事、不成熟的,就是要老师“管”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很难成为平等的“人”,学生的人格、尊严、心灵、需要就不容易得到尊重。相形之下,新型的学生观则认为,学生虽然不成熟,但他们首先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师生之间不应该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在师生关系问题上,过去我们强调“爱”学生…  相似文献   

5.
教育投资作为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合理地分配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教育投资分配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主要表现为:区域教育投资不平等、城乡教育投资不平等、三级教育投资不平等.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究其主要的原因,不外乎经济、体制、文化方面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政府在教育投资中的主体地位,构建多元融资体系,合理分配教育投入资源,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监督和保障体系,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师生关系是古今不断的话题。师生关系的好坏,决定着教育教学效果的优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形形色色的表现。通过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亲身践行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一些事例,说明了怎样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及其重要性。应该说,对每一位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都会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胡党生 《甘肃教育》2005,(11):14-14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对转变教学方式有利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模式.学生确定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和谐、个性化发展。调研时,我们发现。现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很呆板,不少教师简单地认为这种方式就是学生围坐在一起.有时只听到“讨论”、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存在着性别不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机会不平等、教程过程不平等、教育结果不平等等方面.通过分析造成这些不平等的原因,提出了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创造相应的社会环境、提高性别理念和意识、改革教育模式与方式、实施课程改革等实现性别公平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高校扩招和交费上学是当前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一方面,高校扩招增加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高昂的学费把处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学生推向了失学的边缘,这引发了人们对教育平等问题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并热爱学生,强化师生平等意识;必须重视学生独立性、能动性、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公正与平等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教育平等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的较大反差表示了普遍关注。教育平等首先是一个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是发散的,不易掌握,要明确教育平等的理论溯源,还必须对关于教育平等的几个核心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在一个注重效率的年代,我们要不要追求教育平等?  相似文献   

12.
教育过程中受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保证教育过程中的平等,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它要求学校和教师给每一个人提供同等受教育的机会。这种平等包括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客观因素是指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平等,包括学校各种物质设施、师资水平等;主观因素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及性别不同的学生以平等的对待,包括课程开设、教育教学方法、测验评价等方面。这里主要对主观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教育平等是社会主义以人为本教育发展观的现实体现,也是实现改革成果和教育资源共享的必然要求。坚持教育平等,必须着眼于社会主义教育的公益性本质,并通过制度和政策导向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14.
关于教育平等追求的代价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平等是人们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在教育中的体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平等离不开社会的制约,离开社会发展的现实而追求的教育平等是不理性的。因此,我们应当从理性的维度上理解教育平等。首先,从平等中理解教育平等,关于教育平等的追求应从历史中把握;社会发展制约下的教育平等是追求教育平等的代价。  相似文献   

15.
教育机会平等不同于平均主义的统计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平等的涵义至少应该包括教育机会起点的平等、教育机会实现过程的平等以及作为公平意义上的教育结果的平等。“作为公平意义上的平等”是文章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在与平均主义的“绝对平等”相区分,并赋予平等以新的内涵。正确理解教育机会平等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理念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笔者从教育机会平等问题的理论缘起出发,尝试从理论上对机会平等的概念进行再思考,并尝试提出一些解决我国当前教育机会平等领域内存在的实际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的差异性平等是一种真正的、实质的平等,体现了每个人独特的价值以及实现价值的权利。传统课堂教学以高效、标准化为焦点,承袭工业社会“工厂批量生产”模式,遵循单向运作的原则,漠视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应完全开放自己,思考性倾听,沟通理解;形成课堂学习功能小组,培植学生势力;进行弹性的课堂设计,针对学生独特的学习方武,进行适切的教学,从而从深层感受和理解差异,实现相对的、动态的平等。  相似文献   

17.
18.
研究中国的教育平等问题,需要明确几个关键问题:公平与效率、权利平等与实质平等、机会均等与结果均等。在现阶段,在教育的不平等已经影响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情况下,必须体现"公平优先,效率兼顾"的原则,在公平的前提下追求效率;不但要重视权利的平等,更要关注实质的不平等,以及教育的不平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既要关注微观个体的机会均等,也要关注宏观上结果的不平等,重视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的教育补偿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