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季的雅称     
三夏:夏与春、秋、冬一样,三个月中也分有孟,仲,季。四月叫孟夏,五月呼仲夏,六月称季夏,简称“三夏”。九夏:夏季三个月共九十天,遂名“九夏”。晋代陶渊明《荣木》诗序有“日月推迁,已复九夏”句。长夏:本指农历六月,亦泛指夏季,是谓夏季白昼特别长。唐代杜甫《江村》诗:“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朱明:汉初学者编撰的《尔雅·释天》称:“夏为朱明。”东晋训诂(gū)家郭璞注:“气赤而光明。”《汉书礼乐志·朱明》有“朱明盛长,敷与万物”之句。朱夏:《尔雅》以“夏为朱明”,后因称夏为“朱夏”。三国时曹植《槐赋》“在季春以初…  相似文献   

2.
夏天的别称     
朱明《尔雅·释天》称“夏为朱明”。《汉书·礼乐志》有“朱明盛长,敷与万物”句。朱夏《尔雅·释天》以“夏为朱明”或“长赢”,后人由此引伸为“朱夏”。晋傅咸《舜华赋》云:“应青春而敷蘖,逮朱夏而诞英”;宋孔平仲诗云:“中有清风发,能令朱夏寒”。  相似文献   

3.
夏3月,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夏季烈日炎炎,雨水充沛,万物竞长,日新月异。阳极阴生,万物成实。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夏3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在气交之中,故亦应之。所以,夏季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相似文献   

4.
张玉庭 《语文知识》2001,(10):14-15
身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人,当然是科学界的泰斗!那么,他们会写诗吗?答曰:会!不仅会,而且写得极漂亮!手头就有一个挺有趣的例子。一次,南京《新华日报》刊登科学院学部委员名单时,把委员朱夏的名字误写成了失夏,朱夏先生看到后立刻戏作一绝,诗曰:铮铮  相似文献   

5.
《昭明文选》第四十五卷目录:序上,第一篇即卜子夏《毛诗序》。唐成伯玙《毛诗指说》引昭明太子李贤说:“大序是子夏全制”。此“大序”即指《文选》之《毛诗序》。李贤所据,是东汉郑玄说。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五引北周沈重云:“案郑《诗谱》意:‘大序是子夏作’”。案,郑玄《诗谱》已亡,唯序存,附《毛诗正义》中,不见此语。仅《毛诗·小雅·常棣正义》引《郑志·答张逸》曰:“此序子夏所为,亲受圣人”。但是沈重却不引《郑志》,可能因为《诗谱》才是郑玄亲手写定的书。 可是郑玄没有摆出他所根据的资料。是有根据,或是出于推论?终是一个悬案。  相似文献   

6.
商君书札记     
更法第一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严铁桥校本作“错法务民主张”,孙诒让据《新序·善谋篇》改“错法务明主长”。铎按孙校是。主长(去声),君也。明,尊也。《诗·大雅·楚茨》:“祀事孔明。”笺:“明犹尊也。”《礼记·礼运》:“故君者明也,非明人者也。”《大传》:“庶子不祭,明其宗也。”郑注并云:“明犹尊也。”《祭义》:“明命鬼神。”郑注:“明命犹尊名也。”《墨子·明鬼》:“鬼神不可不尊明也。”《管子·牧民》:“明鬼神,秖山川”,《君臣下》:“明立宠设,不以逐子伤义”,《荀子·非相》:“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悬  相似文献   

7.
古代统治者历来重视“美教化,移风俗”(《诗·周南·关雎序》),兴学办校。但由于朝代不同,对学校的称词也不尽相同,于是便给我们阅读古籍造成障碍。为此,特简释常见的一些学校称词如下:校、庠、序:三代(夏、商、周)的地方学校。《汉书·儒林传序》:“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即夏代称地方学校为  相似文献   

8.
释"廷"     
郭莉琳 《绥化学院学报》2007,27(3):F0003-F0003
《说文解字·廴部》:“廴,长行也。从彳引之。”段玉裁注:“引长之也。”“从廴之属皆从廴。”从廴之字多与“长行”义有关,如“延”,本义为“长行”,后引申为长、伸长等义。《玉篇·廴部》:“行也。”其义为长行、长。  相似文献   

9.
文学、文章、文辞,古今含义是不同的。 先秦时期,文学泛指古代典籍。孔子因材施教,把弟子按专长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论语·述而》:“文学:子游,子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说:“文谓《诗》、《书》六艺之文”。邢昺也说:“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诗》属文学著作,《书》属学术著作。由此可见,当时“文学”这个概念包括文学和学术,而文章则指今天所说的文学著作,博学则指今天所说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0.
荷,生浅水中,夏季开花,名曰荷花,有红白粉诸色。又别称为“菡萏”、“芙蓉”。《尔雅·释草》:“菡萏,莲花也。”《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明东清初李渔文《芙蕖》:“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菡萏即荷花。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自居易《长恨歌》:“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芙蓉系指荷花。“菡萏”为未开之花,既开之花为“芙蓉”。而荷的得名来自长江下游的南岸地区。《尔雅·释草》:“江东呼荷”。  相似文献   

11.
云崽子 《音乐世界》2013,(19):25-25
走入秋季 继《春·日光》、《夏·狂热》后,《秋·故事》是苏打绿“韦瓦第计划”的第三站。苏打绿的“韦瓦第计划”是以韦瓦第的经典名作《四季——小提琴协奏曲》为概念,企图用四张专辑,呈现围绕在我们身边的春夏秋冬,也将苏打绿音乐上的各个面向展现出来。四季四个城市面貌,四样曲风主轴,走过了台东明媚的民谣春光,伦敦浓厚的摇滚气息,现在《秋·故事》来到北京。  相似文献   

12.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三编第二章第一节《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秦朝的疆域》中,“万里长城”下有一则注:“秦修的长城有五千多公里,合华里一万多里长”。此说不确。《史记·匈奴列传》载:秦始皇“因边山险壍溪谷可缮者治之,走临洮至辽东万余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括地志》:‘本秦长城首,起岷州西十二里,延袤万余里,东入辽东。”“万里长城”因之得名。秦“万余里”约合今多少里呢? 古今度量相差迥异。林剑鸣《秦史稿》第三百七十六页:秦度制进位一尺台今二十三点一厘米。则知秦时一米合今六十九点三厘米,一  相似文献   

13.
龙是以蛇为基干的图腾动物。中国北方的夏人集群和南方的苗人集群都崇拜龙。龙是蛇的尊化和神化,是无翼而又能飞的爬虫。《易·乾》:“飞龙在天。”《韩非子·难势篇》引《慎子》:“飞龙乘云,腾蛇游雾。”它的“基干”——蛇——也有说是会飞的。如《荀子·劝学篇》所说的“螣蛇无足  相似文献   

14.
《陈与义集》(中华书局1982年吴书荫、金德厚点校本)后附“无住词十八首”,内有《虞美人·刑子友会上》一首。其“笺注二”全文如下: 《士林纪实》:隋炀帝《迷楼记》:帝虚败烦燥,诸院美人各市冰盘俾帝,望之以蠲烦燥。昌黎《李花》诗:冰盘夏薦碧实脆。  相似文献   

15.
《诗经·魏风·硕鼠》:“谁之永号!”部编教材的注释是:“谁还(会)长长地哭泣呢?之,尚、还。永,长。号,哭。”其中把“之”字解释为“尚,还”。“尚、还”是副词,“之”作副词用,极为罕见。查旧《辞海》得:“其之二字古多通用,今有别。”《吕氏春秋·音初篇》高诱注:“之,其也。”  相似文献   

16.
夏九九歌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练习6有一首供学生“读读背背”的《九九歌》。其实,准确地说来,它的歌名应是《冬九九歌》,因为还有一则《夏九九歌》。现摘抄如下,供老师们备课时参考。冬天以“九九”来计算,反映冬季气候变化的规律,知道的人不少。夏天用“九九”来计算,反映夏季的气候变化规律,知道的人可能不多。“夏九九”从夏至日开始,也是81天,每9天为一个段落,顺称一九、二九……直到九九。《夏九九歌》在宋代陆泳的《吴下田家地》中有记载:“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争向…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一册(90年版)《诗经》二首《硕鼠》中的“无食我苗”,《教学参考》译“苗”为“水稻”。朱东澜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释为“禾苗”苗者,《辞源》曰:“未扬花结实之禾”。由此可见,朱先生是直译其义,《教参》则是意译。笔者以为此处应译为“猎物”。查《辞源》“苗”字第四款:“夏季打猎”。《左传·隐公五年》:“春蒐(sou),夏苗,秋狝(xian),冬狩。”(蒐:春天打猎,狝:秋天打猎;狩:冬天打猎。)据此,“苗”在句中又充当了“食”的宾语;可活用的名词。作:“猎物”讲。  相似文献   

18.
《诗经·魏风》中的“劳者之歌”《伐檀》、《硕鼠》,是孔子嫡传弟子子夏在关中故乡(当时属魏国)反对法家改革的结果,《伐檀》、《硕鼠》本身证明了这一点,新出土的《子夏诗论》也自白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木铎据《左传·襄公十四年》师旷引《尚书·夏书》称:“每岁孟春,道人以木铎循于路。”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这样一种被称为道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采风。可以讲,这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最原始形态。布告与露布它是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体。所谓“布  相似文献   

20.
2007年3月至6月,上海市宜川中学以862节课为载体,结合学校多年探索的“主体研究式”教学,举办了全员跨学科评课系列教师论坛。教师论坛分三个主题:“课堂的主人·主体性——评语文课《百代法书》”“灵动的课堂·多元——评数学课《直线与平面所成角》”“开阔的课堂·拓展——评物理课《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这一系列教师论坛是宜川中学“十一五”师训活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