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儒家以其对欲的一定程度的肯定、对道的挚烈推崇、对由道而德的具体现实化过程中“欲”的前提与基石性作用的认识、对道的足欲作用的洞察 ,提出依道足欲、以道足欲 ,又以道制欲的主张 ,成为先秦理欲之论中的一股主潮。先秦儒家关于理欲问题的探讨 ,对于我们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富有启益。  相似文献   

2.
关于人之“性”与人之“欲”,最早的认识从孔子开始。《论语》大量记述了孔子对“欲”的言说,他认为“欲”是“性”发的结果,“欲”可分为:“性”发而皆中节的“和之欲”和“性”发而失中节的“贪之欲”。“和之欲”经《中庸》的进一步阐释,为孟子所继承并提出性善说;“贪之欲”为苟子所发挥,提出了性恶说。  相似文献   

3.
礼治思想在中国古代对实现社会有效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着积极作用。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礼治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礼以行义、达仁层次的内容,彰显了国人崇礼、重仁的特征,对当代国家治理中重视国人性格特点,循礼养成之道,培养国人尊礼、行礼、循礼的社会风气,辅以法治增强国家治理的有效性,提供了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4.
关于人之“性”与人之“欲”,最早的认识从孔子开始。《论语》大量记述了孔子对“欲”的言说,他认为“欲”是“性”发的结果,“欲”可分为:“性”发而皆中节的“和之欲”和“性”发而失中节的“贪之欲”。“和之欲”经《中庸》的进一步阐释,为孟子所继承并提出性善说;“贪之欲”为荀子所发挥,提出了性恶说。  相似文献   

5.
论先秦儒家生死观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生死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珍视生命,重视现世;乐生恶死;生死相关,关注死亡;生与死相互贯通,创造久存于世的人生价值;不苟且偷生,承认死亡的意义。先秦儒家生死观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是建立现代生命伦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肯定其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是我国伦理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先秦儒家的义利观是当时及后世有影响的伦理思想之一。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在百家争鸣中充分阐释了他们重义轻利,义以为上,以义克利等义利思想。其义利思想对我们现代义利观的建构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对此,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将其整合到新型义利观的构建中去。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围绕义利问题提出了重义轻利的主张,奠定了中国传统义利观的主流。现如今义利关系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重提先秦儒家义利观对新时代背景下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生死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珍视生命,重视现世;乐生恶死;生死相关,关注死亡;生与死相互贯通,创造久存于世的人生价值;不苟且偷生,承认死亡的意义。先秦儒家生死观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是建立现代生命伦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肯定其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两千余年的理欲之辨演进历程,勾划着一条鲜明的思想主脉,透射出理欲之论的真髓,即崇尚道德、尊奉理性,注重社会道德对物质欲求与满足行为的支配和指导价值,以公为重,兴公去私。虽然理欲之论的传统,是在争论不休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发展的,但努力追求"理"指导下的"欲"的合宜,寻求"理"欲"之间的和谐,是各家的共同愿望。对理欲之论予以理性的观照,可以发现,传统理欲论对促进个体身心的内在和谐,实现人类社会的整体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重要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自春秋时期开始,一直就有公、义、理与私、利、欲的对抗,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治世之道,并未显出成效,这种理欲对抗对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存在重大影响。应该找到一条走出理欲对抗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论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人格的完善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道德修养的内容、目的、方法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儒家人性论一方面追求人在道德上的完美,另一方面,由于其过多地强调封建社会所需要的德行,禁锢了人的思想,泯灭了人的个性发展。因此,对于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道德理念,我们必须加以批判分析,剔除其封建的糟粕及奴性的一面,发掘和弘扬传统美德所蕴涵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绝大多数先秦儒家很重视《周易》,《周易》是其主要研习经典之一,且其易学造诣很高,他们在讲进学顺序时经常不提《周易》,只是由于他们认为读书次序应该是先易后难,《周易》最难读,不宜初学和人人皆,而决不意味着他们不重视《周易》。章还就先秦儒家的精神气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杨钊 《怀化师专学报》1997,16(4):357-360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理想信念.伦理道德观念等也正在发生变化。从人格建设方面观之,一方面传统人格的影响力约束力已日渐削弱,另一方面现代人格的规范模式又尚未建立.还在探索。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道德文化及其现代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元化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德文化占据主导位置,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长久的影响。儒家道德文化倡导个体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追求,井形成一种崇高的理想主义信仰,它主张个体发展和社会追步的有机统一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儒家的理想社会是一个“道德化”的社会,先秦儒家在封“生命本质”的追问中,寄托了一种封人类历史和现实社会中的人文和道德的“终极关怀”和信仰追求。当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道德建设相对滞后的现实,先秦儒家的道德文化及其中所蕴涵的深刻教育价值无疑会给我们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6.
义、利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对范畴 ,也是先秦儒家所讨论的一个话题。从人性的角度来了解先秦儒家的义利观 ,可以得见先秦儒家已意识到人是义与利的综合体 ,义与利皆内在于人性之中。他们不否认人对感性物质生活的追逐 ,但认为对义的追求相对于对利的追求而言是更高层次的追求。基于此 ,先秦儒家更高扬对义的追求。在推崇义的前提下 ,他们用“以义制利”、“以义取利”、“以义生利”的原则协调二者关系。当二者发生冲突时 ,用“舍生取义”的原则来解决矛盾。先秦儒家这一理论对塑造民族精神 ,规范市场经济活动 ,保持人性的完整、人格的崇高都有一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素质教育思想古已有之,本文对先秦儒家素质教育产生的思想基础,教育目标,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先秦儒家素质教育思想虽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却适应了封建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进步意义,也为我们今天实施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错误在于将“理”与“欲”绝对对立起来,并把“理”加以合理化,把“欲”虚无化。我们应当反思其实质和危害,并正确把握和处理二者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师生关系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先秦儒家师生关系观的特点、思想根源进行了论述和分析,针对当前我国一些学校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借鉴先秦儒家师生关系观,构建21世纪新型师生关系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20.
宋明时期特重视理欲、义利、公私之辩,教人处理好这几者的关系,其宗旨、用心不只是让底层民众安于自己的等级地位、不作非分之想与非分之举,也是让富贵者、统治者安于既得的等级地位,不作非分之想与非分之举,以求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