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毛泽东写给柳亚子先生的诗中有“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句。明知这是诗人的形容,不能当真。但有机会上北京游览颐和园时,不免特地用心观察一下昆明湖水是否真的“浅”得很。观后方知湖水不深,然而足以淹死人!君不闻,赫赫有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即在此投水自尽。  相似文献   

2.
八十来年的王国维文学批评研究在上世纪最后一个十年迎来了自己的辉煌,整体研究水平明显高于前七十年。具体表现为:研究的系统化和细致化;注重结合历史背景进行研究;王国维文学批评现代意义的发掘;传统研究方法的续接;新研究领域的拓展。  相似文献   

3.
当今时代是社会与文化急剧转型的时代,当代西方文学批评走向文化研究成为一种必然.在这一过程中,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呈现出四种鲜明的特征,即跨学科性、批评性、策略性和诊断性.  相似文献   

4.
作者从王国维的基本学术观和其主要的治学方法两方面阐述和评析了王国维的治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一生中曾有过三次治学途径的转变,都与中国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甲午中日战争使得王国维从旧学转向新学所重视的理科,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从理学转向文学与哲学,辛亥革命使得王国维从文学与哲学转向史学研究。当然,这些转变也有王国维自身性格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号称"史学大师"、"国学大师",其生涯不过半百,然造述惊人.其所涉及的学术领域之广,并世罕有其匹.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故蔚为一代宗师.若将王氏一生的学术成就归结起来,其前期成就主要在文学,包括文艺批评、诗词与戏曲史研究,他融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哲学、美学理论为一炉,著有腾誉士林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迄今仍被学术界奉为经典名著.王氏匪夷所思地沉潜于西方哲学家那布满艰涩而又幽邃的思想丛林,采撷下盈溢着文化芬芳的花蕾,并播撒在近代那贫瘠的美学园圃中,堪称将西方美学系统引入中国并使其独立为一门学科的第一人.王氏后期,学术重心转入对金甲文字、汉晋简牍、汉魏石经、敦煌卷子、古器物学的考释,仍是当代史坛无法逾越的学术空间;王氏于商周史、蒙元史等方面的研究,更是生面别开,创获尤多.至于传统的"说文"学、训诂学、音韵学、版本目录学、校勘学,亦皆渊萃卓如;王氏纯熟地以小学沟通学术之林,诚为其治学中的一大法宝.就其治学特点而言,大抵有四:一是视野开阔,气象宏深,大气包举;二是果于自信,而又不武断、更不师心自用.对学术自由的笃信和力行,是王氏作为一个成熟学者的重要标志;三是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与独立意识.王氏自觉地追求学术上的"无我之境",即注重学术、知识本身相对存在的客观价值与长远效用,并强调学术上的"三无"主张;四是方法科学,观念先进.尤以其"二重证据法"和"阙疑法"为著.胡适、吴宓等人之所以极力聘请王氏入主清华国学研究院,不仅缘于王氏卓荦的学术成就,他们同时也看到了王氏身上所透发的那种强烈的学术魅力与超凡气象.环顾近现代学术界,大家辈出,却鲜有像王氏这样的旷世奇才,在哲学、经学、小学、文学、史学、美学、考古学、戏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版本目录学、古器物学等各个方面丰饶地展开.  相似文献   

7.
异质文化之间文学对话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因为只有通过对话才能达成不同文化之间文学的互识、互补。因此。对话不仅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心襟广阔的学术精神。潘利锋教授的学术专著《全球化语境与东西方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正是这种学术精神的集中体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在清华国学院时间仅为两年多,但在现代文化史和学术史上留下许多耐人寻味的话题.在他静默无语的背后,隐藏着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体验.作为一个平凡的人,他有不可回避的人格缺陷;作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教师,他的教学方式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他的自沉,尽管结束的是个体的生命,却成为现代文化史的一个象征,一个阐释不尽的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王国维文学批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十来年的王国维学批评研究略分为三期:开创期、重建期和繁盛期。开创期本抓住研究工作的时代特点,细究不同派别展开的多样化研究,分析整体研究状况与名学对王氏学批评的高度评价出现反差的原因。重建期是王氏学批评研究的低潮期。繁盛期是本的重点。此期前二节注重研究的历程,希冀从中得出大致的研究态势,第三节专论王氏学批评研究的专。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学思潮溯源的角度,论述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缘起。王国维首创“理想”与“写实”的分野和“有我”、“无我”的意境,强调文学的独立价值和自我意识,崇尚自然,孕含了宝贵的浪漫主义因素;鲁讯立足“世界识见”,注重反抗专制压迫和争取独立自主的斗争精神,以“真”为创作审美观的核心,强调文学“寓教于悦”的审美价值,最早从流派角度系统介绍和提倡浪漫主义,为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正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文化格局下,文学理论日益面临新的现代性转化问题。种种大众文化现象、文学时尚潮流的冲击愈加凸显出拓展原有批评模式的迫切性。文章通过对当前诸种文艺现象及多元理论话语的观察,试图进一步讨论文学批评如何在一种新的整体文化研究系统中展开以适应和实践这种文化转向与理论创化。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的学术思想建立在西方生命哲学的基础之上。为学术而学术,追求纯粹、唯美、超越功利、卓而不群的学术自由境界,开创了现代审美艺术批评的先河,打破了国人数千年来文以载道的文论传承。  相似文献   

13.
高校是东西方文化互相交流、碰撞、融合的主阵地。围绕西方文化对大学生职业观形成的影响问题,辩证阐述了西方文化对大学生职业观形成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就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西方文化、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全国“消费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6月28日至30日,由《学评论》编辑部、四川大学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学院联合主办的全国“消费时代的学与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承办方四川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50余名专家学,围绕消费时代学与化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与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美学思想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文学批评与美学的开创者,在中国近代美学的转型中具有构纽性的地位。本文从审美独立,审美与人生、境界说三个方面剖析了王国维的文学批评与美学思想,及其接受西方资源,确阅国近代美学与文学批评范式的意义,这在当前广泛的文化交流背景中更具现实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6.
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生命观显示出不同的内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的生命观颇具代表性,儒家主要从生的角度看待生命,是一种入世的生命观;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是自然之道生命观。而西方文化中的生命观主要是从终极(即死亡)的角度看待生命。因此,不同的路向折射出中西方生命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中的“想象”,是化合了中西方意涵而形成的批评术语,不同于在中国古籍中的“回忆”“回想”之意,“想象”一词在经历中外交流过程后,具有了自觉能动的创造性意涵。这里的“想象”作为文学的原质,与构思、创作中的原始思维方式、人生理想相关联,成为文学批评中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王国维的“想象”批评说突破了以儒家思想规范为主的批评标准、以考证注疏为主的批评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文论的基本面貌,推动了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是通过汲取西方文化与文论的思想、思维及术语来与中国传统的意境论相融合而阐发出他的"境界"论的。这是一种不离传统、汲取西学、创造新话语的化西方文论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源远流长,几乎所有的西方作家和文学巨匠都曾从中汲取过养料,形成了以其为"文化元典"的创作与思维模式,也成为我们今天破解西方文学传统的"密码"。无论是在基督教神威远播、一统天下的时代,还是在人性张扬、神性贬抑的当下,基督教文化的穿透力都无所不在。基督教文化在滋养西方文学外在形式的同时,也构筑了西方文学内在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20.
南朝文化、文学观与散文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朝承续东晋文化而有所发展,在世人好清谈的风气之下,儒,释,道三教各有所重,既相争斗又相融合,构成当时社会的主导文化形态,在它们的作用之下,孕育了文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学观念。“原道”的文学观没有造成文风的一律,它所推重的文学现实性与重性情,尚变化的文学追求结合在一起,影响了南朝散文的多重风格,并导致文风在“性情”贯穿中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