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说:“这是一次寻根之旅.我们找到了精神的根、文化的根、发展的根,列宁曾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次红色之旅让我们重温了历史,井冈山精神同样适用于现代企业管理。”  相似文献   

2.
给中国妇女带来巨大痛苦的缠足究竟起于何时一直没有准确的说法,有南北朝说,也有五代南唐说,总之在南宋年间已积习成俗,到清末已有千年之久了。  相似文献   

3.
新闻写作的“视觉化”技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安 《军事记者》2004,(3):23-25
优秀的新闻往往有共同之妙。人们谈到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时,常津津乐道于它们的生动和形象,说它们“栩栩如生”;说读过之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说“连字都带有了风景的特色”。这些形象的说法揭示出蕴藏在字背后的视觉之美,即新闻语言的画面感和可观性。  相似文献   

4.
阎安 《新闻导刊》2004,(6):24-25
优秀的新闻往往有共同之妙。人们谈到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时,常津津乐道于它们的生动和形象,说它们“栩栩如生”;说读过之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说“连字都带有了风景的特色”。这些形象的说法揭示出蕴藏在字背后的视觉之美,即新闻语言的画面感和可观性。  相似文献   

5.
无奈的吃     
中国一年花费于吃喝的公款有多少?说不清。报上有的说一千亿,有的说两千亿,也有说三千亿,还有更多的。其说不一,可见未有精确统计,不便援引。但政府并没有公布准确的数字,只好姑妄听之。大道不畅,小道飞扬,这是规律。如果国家统计局能每年公布一次全国政府部门的接待费用,以正视听,或许就不会言人人殊了,或许也可以让百姓知道他们纳税是不是养了一个廉洁政府。  相似文献   

6.
蒋星煜先生新近对笔者说,只要有了思路,有了材料,一天写二三千字没问题。去年听他说有四本书出版,不久便先后收到赠书,后面那一本,应当是蒋氏著述的第40本了。2005年新年之后传来信息:他与另两人主编的《明清传奇鉴赏词典》也将于四、五月问面世。  相似文献   

7.
《咬文嚼字》创刊于1995年,至今已经10年了。杂志的创办人、主编郝铭鉴写过一篇《十年感言》的文章,义中说《咬文嚼字》虽然10年了,但它“还是一株小草,还不敢和大树比肩”,但是广大读者读后却不同意这个说法,或写信或打电话来表示反对,说《咬文嚼字》通过10年的发展,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读者的认可,早就不是“小草”了。  相似文献   

8.
鲁迅说,“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因此,“我辈评论事情,总须先评论了自己,不要冒充,才能像一篇说话,对得起自己和别人。”我以为,这话不仅概括了鲁迅评人论世的经验,而且也道出了报刊评论作者所应有的文德和修养。所谓“先评论了自己”,自然不是说自己有缺点者就不能评论别人,也不是说要在每篇评论中先都检讨一番自己。而是说,遇事先看看自己做得怎样,然后再想想如何去评论、要求别人。将心比心,表里如一,可以避免求全责备,苛责于人。倘若“冒充”完人,装出一副唯我正确或一贯正确的架势,只知训人,不知省己,自…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说”新闻正日益走近广大受众。所谓“说”新闻,就是主持人以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在镜头或话筒前介绍新闻事实,阐述自己(其实是媒体)的立场、观点和态度。这方面,香港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以及我们河南卫视的《新闻60分》都作出了有益的尝试。那么,“说”新闻何以广受欢迎?如何“说”新闻呢? “说”新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今天受众的需求已越来越高。他们已不再满足于那种宣教式的新闻传播方式,而更追求一种真实、自然并富有审美情趣的播音方式。“说”新闻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春之感悟     
今冬北方是不是暖冬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心中的暖流。那是北方人,确切地说是东北人二十多年来心中所享有的最高的温度。大年初一的天气预报说,南方连日阴雨.而北方天空晴朗。窗外,白雪把太阳映衬得格外艳丽.艳丽的阳光似乎要把大棚中的绿色牵出来,让它遍染于大地,而那蛰伏于大地的绿色已不失时节地把冻土浸润了一半。  相似文献   

11.
南京广电集团于今年3月开办的《大刚说新闻》是一档以“说”的形式为自身定位的新闻性栏目,“说”是它的特色.是它的核心。正如中广学会常务副会长李丹同志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研讨会”开幕式上讲话中所指出的.《大刚说新闻》创办半年来,始终突出一个“说”字,紧紧围绕“说什么,怎么说”做文章.不断在节目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进行探索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论赋起源于民间说话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谈到赋,自古及今为之探源辨流者代不乏其人。东汉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他认为赋是《诗经》的一个支派;梁代刘勰同意班固的说法,但又对其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补充:“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字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这是说,除了《诗经》之外,楚辞也是它的一个源头。以后明代徐师曾、清代刘熙载、章学诚等都大抵承袭班固、刘勰的说法,并且使之更具体化。他们声称:“言情之赋本于《风》,陈情之赋本于《雅》,述德之赋本于《颂》”,“骚为赋之祖”。(刘熙载《艺概·赋概》)“古之赋家者流,原…  相似文献   

13.
李笑艾 《新闻采编》2005,(5):8-9,13
“说”是播音、主持语言样态之一,常用于主持人节目的播音。“说新闻”是近年来特定的新闻播报中采用的语言样态。这一样态产生于50年代,在山东是“老”张说新闻,在上海是“阿福根”谈生产……,都在听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说新闻”风格著称的是播音前辈费季平,但由于媒体发展的局限,这一样式没有产生很大影响,更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1998年随着香港凤凰卫视独特的媒体运作焕发了生机,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白泽球男性专科诊所这块神秘而又迷人的招牌于1985年第一个在湘潭市繁华的民主西路挂出后,便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有人说他是吃了豹子胆;有人说他是江湖骗子;有人说他是男性泌尿性疾病的克星。褒贬不一,沸沸扬扬,然而,泽球男性专科诊所却在这种哗然的舆论中不断发展壮大。《人民日报》曾以《肖泽球治疗性病有新招》、《湖南日报》以《再造男儿雄风》为题予以报道,从而给各种议论划上  相似文献   

15.
《大观周刊》2006,(34):13-13
在清代著名诗人吴梅村那首闻名古今的《圆圆曲》中曾经有这么一句: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诗句中的“红颜”指的就是明末江南一代佳丽才女姑苏陈圆圆,据说陈氏是当年"秦淮八艳"中最为绝色的,也是苏州玉峰昆腔班的顶台柱,有"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的美誉。吴三桂曾与她有一面之缘,彼此企慕,后来,吴三桂劫娶了她。 那么,如此一位乱世佳人,在吴三桂兵败云南进而病死后又流落何方了呢?长期以来,关于陈圆圆之死,尚有“云南说”、“苏州说”、“上海说”等说法。文史工作者在经过一系列的考证后,提出了陈圆圆葬于古思州治地(今为黔东南州所辖)岑巩县水尾镇的马家幕的狮形山山麓的“岑巩说”,又称“思州说”。这样一来,使得陈氏的晚年及魂归何处更加显得扑朔迷离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汪增琪先生在一篇回忆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文章(《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中说到,沈先生教小说创作,经常说到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许多学生听得一头雾水,闹不清到底是什么意思。汪先生说他听明白了,他认为先生的意思是:“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  相似文献   

17.
夜读《陋室铭》骆军白天的喧嚣终于停止了,当人们疲倦地打着哈欠漫不经心地关掉电视机准备睡觉时,我又开始坐于书桌案前,继续品味我生活的佐料——《古文观止》。搞了一辈子档案,依然是无职无权,馆员的职称也并未见到多大的实惠。妻子常因此挖若说:“人们都说,男怕...  相似文献   

18.
最近以来出版行业人士围绕进入 21世纪,特别是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图书出版业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对策问题,发表了大量的言论。这个问题对于大学出版社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世纪之交高校出版社面临的挑战   这种挑战,从外部说,来自于我国加入 WTO以后海外出版公司的进入中国市场和社会资本的介入出版业,以及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出版提出的新的要求;从内部说,来自于高校出版社观念的陈旧以及内部的用人、分配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滞后。   我国高校出版社遇到的挑战,首先是进入 WTO融入…  相似文献   

19.
江西宜春市,全市总人口530万,辖10个县、市、区,其中丰城市、樟树市两个市离省城南昌不到30公里,在这个交通便利、人文生态的城市里,《宜春晚报》于2003年1月1日正式创刊。创刊以来,《宜春晚报》秉承“情注民意民生,心连千家万户”的办报宗旨,说真话,说实话,说老百姓想说的话,市民的新鲜事。烦恼事,开心事,桩桩皆理,事事关心,我们用笔和行动匡护正义,坚守良知,  相似文献   

20.
文玉萍 《图书馆论坛》2005,25(5):209-210
我1992年毕业于延安大学中文系,并于当年留校在本系资料室工作。我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也从这一天开始。屈指一算,工作已整整12年。12年的工作,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说长是因为它毕竟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占有很长一段时间,说短是因为和图书馆、资料室工作的老馆员比,我的工作时间太短。在逝去的岁月里,我对图书管理工作的认识,也产生过多次波折,但最终自己还是认同这一工作的神圣性和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