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人性的契合,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教育理想。人性是“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而“意义世界”则是基于人“超越性”维度的“合真”“合善”“合美”的精神世界,彰显了人之于动物的独特性。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安身立命之本在于“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它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宗旨,以“美”为鹄的,是受教育者建构自我意义世界的必然途径和可能方式。在“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社会中,教育的意义探寻功能被遮蔽了。为使人摆脱工具性的存在状态,实现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应在教育实践中消解“物化思维”,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而通过对受教育者适应性的尊重与超越性的激发,不断完善教育对人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知行合一与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知”和“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密切关联的两个方面,“知”是说人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行”是说人的行为、行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实践。知行合一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但这只是宏观层面。从微观层面来看,并不是所有的“知”和“行”都可以真正达到“合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浙教版小学思品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活在地球村》第一课时教学的内容,它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走进世界”这一主题的内容标准设置的.“走进世界”这一主题的内容标准第四点指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体会世界经济发展与联系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世界经济联系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表象,是一种载体.世界经济牵一发动全身,不但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而且是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我们作为思品课的授课者,鉴于品德与社会课程“走进世界”这一主题的内容,该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我们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体会到“对外开放”的曲折路程和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从而培养学生开放的国际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呢?笔者认为应该抓住这课中的关键词“全球化”,从感受、认识、理解、深化这四个层次让学生进行逐层体验与感悟.  相似文献   

4.
一、知行合一与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知”和“行”是人们认识世界过程中密切关联的两个方面。“知”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行”指人的行为、行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实践。知行合一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但这只是宏观层面。从微观层面来看,并不是所有的“知”和“行”都可以真正达到“合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人的世界”作为人所创造的“人化自然”,人所创造的社会与历史,以及人在改造外部世界过程中同时造就的人自身世界的完整与有机的统一体,不仅构成人的自由发展的一面镜子,确证着人的自由的演进,而且是人的自由发展的杠杆和加速器;“人的世界”与人的自由之间能动与受动的双重关系,决定了人的自由的演进是一个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的辩证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6.
“法治”的起点是“人世”。“人世”是“人的世界”的简称,其基本范畴包括“人、世界,物质、精神、法治”五个。人世五大范畴排序凝聚了人类社会的最高智慧,寄托了人类社会的长远理想。原始宗教以传说的方式将人排在世界之先,确保人世能够以人为第一价值取向。宗教异化以后的神权宗教,后来的理性主义都违背了人文主义的基本目标,将人排在其他范畴之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二战以后,人文主义与法治共和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21世纪将是人文主义继续勃兴,物文主义和其他非人文主义哲学、宗教彻底终结的法治共和世纪。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他笔下的“异化世界”有力地揭示了现代西方人的困惑,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对我国读者也有一定影响。然而,怎样认识他的“异化世界”呢?本文从“人与社会异化,人与人异化,人的自我异化”诸方面入手作了阐述,说明他的异化思想的形成、特点、实质及价值,肯定他的历史意义,批判他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人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人的思想、品质,人格的静态和谐以及人与自身、人与外部世界的动态和谐。都体现了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培养“和谐人”是我国走向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试论孔子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的人主义,他一生的人实践与人主义思想倾向说明他关注的对象是人与人类社会;尤其是他的“仁”,率先在世界上将“人”作为一个类概念来进行运思,产生了极其丰富的“人”学思想,其中所体现的人关怀与人精神,成为中国传统化中最为光辉的人遗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打造出独立、富强的中国,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模式,成为备受瞩目的话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在于它所具有的民族维度与世界维度,是中国与世界的现代化;蕴含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三大关系,是追求人的解放的现代化;诠释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遵循客观规律的现代化。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三重意蕴,即“两大维度”“三大关系”“三大规律”,有利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加快实现我国的“千秋伟业”与“崇高事业”。  相似文献   

11.
一、知行合一与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知”和“行”是人们认识世界过程中密切关联的两个方面。“知”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行”指人的行为、行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实践。知行合一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但这只是宏观层面。从微观层面来看,并不是所有的“知”和“行”都可以真正达到“合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有一段非常权威的论述说:“承认自然界、外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感觉,这就是唯物主义。把认识建立在客体和人的感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前提上,就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这是一个简单的必然的真理。”(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第184页)其一,这段话把客观社会生活与人截然分开,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人类自身的活动是构成客观社会生活的中心内容,社会生活就是人的生活,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直接决定着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就是上文中除自然界外的“外部世界”,也是“客体”的主要内容。从这方面意义上说,人和外部世界难…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外在体现,而市民社会的“政治国家化发展”、“历史性发展”、“人性化发展”等中国式发展逻辑,则分别造成了毛泽东思想中“政府”与“社会”之间、“民族史”与“世界历史”之间、“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伦理张力。  相似文献   

14.
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的《理念人》是一本论述西方知识分子的历史社会学著作。中文版序言认为,该书通过“追溯西方知识分子的社会背景,揭示出社会与政治的状况如何支持或阻碍他们的理念,而他们又是如何在巨大的困难中影响和铸造了西方的理念世界。”科塞定义的知识分子首先是拥有“理智”的人,同时又是理念的守门人。即“为理念而生的人,不是靠理念吃饭的人。”他们捍卫的是“理性正义和真理这些抽象观念”,“是往往不被生意场和权力庙堂放在眼里的道德标准”。所以不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都曾说过:“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领人的性格反过来也会对人的改变世界的行为发生影响。笔者试从这个角度分析秦始皇的恶劣的性格对其残暴专制的统治的影响,以求教于大方之家。性格,是个人对他人、对事物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性格有好有坏,个人性格的形成除有家族遗传外,更多的是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人并非被动地对待环境,“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唤人类历史的发展,主要…  相似文献   

16.
“和谐”是包含差异的整体。“和谐”的抽象统一并不能表达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社会生活的伦理表达了现实世界和自我意识的自由,它构成了人类精神从法(客观)到道德(主观)的内在统一与和谐,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中的“活的善”与现实世界的行为的合一。  相似文献   

17.
斯宾诺莎认为幸福是人们通过对于“善”与“恶”、“真”与“假”的认知达到的。世界是一个整体.每个人的幸福依赖于人类整体的幸福。人的痛苦起源于人们对于环境认识的错误。只有认识到真观念,才能达到道德上的至善和最高幸福。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能够推动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人的全面发展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实践的先行与指导,是人类的奋斗目标。首先,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存在形式是共产主义,而它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有四个标志性条件:一、私有制的消灭,即个人所有制和共同所有制的统一: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资料极大丰富,劳动不是手段,而是需要。是自觉自愿的活动:三、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交往空间扩大到世界范围的交往和联系;四、超出血统、权利和金钱,强调“能力依赖”,而非“人的关系依赖”和“物的关系依赖”。  相似文献   

19.
论教师权威的现代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要关注整个人生世界和意义世界,唤起和激发主体对新的生活方式和更高精神境界的渴望与追求。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社会是以教师作为媒介来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培养为人处世能力(道德)的重要系统。在传统社会,教师以师道尊严对学生施加道德影响,培养其道德习惯。在现代社会,传统的教师权威遭遇挑战。但是,教师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社会道德的诠释者”,其社会职责、职业伦理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担负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20.
“知”“行”是多学科的核心范畴。我国认识论史上“知”范畴概括了天与人、心与物、先知与学知、可知与不知、格物与致知等关系问题,涉及“知”范畴的逻辑基础、方法论基础和发生学基础。“知”对于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活动而言,具有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行”范畴概括了人的感性活动、主体性活动和目的性活动的实践本质,它概括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的活动本质、价值取向、人的行为的伦理品质,以及人的社会行为的实践特质。对促进人的发展而言,“行”是人获得真知和观念的感性基础,是人结成与客观世界的社会关系的根本途径,是人能动地参与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性活动。“知”“行”范畴的对立关系主要反映在难易、先后、轻重之辨等方面,其统一关系或合一关系体现在知与行互为基础、互为目的和过程,以及育人功能的价值关联性和价值一致性等方面。“知行合一”本质上是知行相须、知行相资、知行一体。面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人方式改革必须遵循知行合一规律,发挥知与行的育人功能,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促进教劳结合、身心和谐;维护学生与客观世界的实践关系,增强教育的实践感;优化学习形态,促进感性学习与理性学习的进阶,实现知识观念化、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