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变化,他们需要适应新环境,转变生活观念,面对新的伙伴关系,这一切决定了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区别于一般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包括个体支持网络和团体支持网络,需要构建“双赢互动”式社会支持网络和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2.
高政 《教育探索》2011,(12):15-17
社会排斥理论认为,制度排斥导致部分流动儿童“上不了学”;经济排斥导致部分流动儿童“上不起学”;文化排斥导致部分流动儿童“上不好学”.应对策略:加快户籍改革步伐,消灭制度排斥,让流动儿童上得了学;保障农民工就业权益和收入,削弱经济排斥,让流动儿童上得起学;关心流动儿童生存状况,减轻文化排斥,让流动儿童上得好学.  相似文献   

3.
"多重流动"是当前"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农民工家长的流动造成其正常的生存状态的异化,并使其子女的社会角色发生转化引发诸多包括被接纳问题、适应性问题、认同感问题,以及对流出地农村教育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问题等等社会教育问题.其中"留守儿童"监护类型自身的缺陷使被监护儿童受到心理和教育方面的影响,而"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徘徊使流动个体学前教育缺失、罹患"流动综合症"并造成辍学比例升高、教育管理环境混乱等诸多不利儿童发展的后果.但不可否认,流动对儿童成长也有正面作用.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高度关注并努力兴其利除其弊.  相似文献   

4.
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271名初中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疏离感、亲社会行为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发现:(1)初中流动儿童男生环境疏离感显著高于女生,女生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男生,曾远离父母生活过的流动儿童疏离感总分及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均显著高于一直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儿童;(2)疏离感与社会支持和亲社会行为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3)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社会支持在疏离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模型拟合较好.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提高社会支持可促进初中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5.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社会变迁。流动儿童的大规模出现是和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人口大规模迁移这一历史事件紧密联系的,由此造成的农村儿童所体验到的由“留守”到“流动”甚至“流浪”的经历,将会重新建构他们的生命历程。因此,在流动儿童的研究中,运用生命历程理论这种把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观点与有关个人经历、行为和环境的详尽纵向研究数据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才有可能达成我们对流动儿童生命历程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6.
冯帮  赵丹 《河北教育》2008,(5):11-11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的“上学难”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与此同时,流动子女“高考难”问题却逐渐显现出来。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仅会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成长十分不利,而且会危及社会公平,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选取广州市1200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广州市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总体处于良好发展水平,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适应问题与障碍。目前存在的城乡二元制度是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性问题的根本性原因,促进城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应从两方面努力,当前尤其需要国家、政府以及流动儿童家庭、学校与社会等多方面协同参与,从制度、文化层面形成流动儿童社会适应与融合的良性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8.
刁燕洁 《教育评论》2023,(12):48-53
发展型家庭政策是开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关键举措,而社会关系嵌入是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政策执行力的重要切入点。社会嵌入指出了流动儿童家庭在社会适应过程中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的整合性框架,包含社会心理、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三重维度。文章以此为基础剖析流动儿童家庭面临的“三重脱嵌”困境,并提出发展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路径选择,推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走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9.
调查结果显示,57%的流动儿童的同学关系比较融洽,36%的流动儿童的同学关系不好,7%的流动儿童的同学关系一般.大部分在公立学校就学的流动儿童的同学关系比较融洽,与城市当地学生的关系也比较好,但也有部分流动儿童有自卑感、孤僻感和受歧视感.同质交往是公立学校就学流动儿童的交往特征,他们交往的主要对象是同为流动儿童性质的同学和邻居.在私立学校就学的流动儿童内部整合程度较高,出现了程度较高的文化融合.但是,这个群体的流动儿童很容易与城市当地儿童发生冲突.调查结果证实了家庭经济地位、文化差异和空间隔离对社会融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流动儿童的健康状况,从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流动儿童的体质差异,揭示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流动儿童体质健康差异.采用ANOVA分析、ANCOVA分析和相关分析.使用SPSS 20.0对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进行ANOVA分析.流动儿童体格状况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以体格作为因变量,社会经济因素作为自变量,年龄为协变量使用ANCOVA分析评估流动儿童的体质差异,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不论体格还是握力,城市儿童>流动儿童>农村儿童(p<0.001).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父母教育程度与体格与握力存在紧密相关(P<0.001).儿童体格及力量素质与社会经济因素存在较强的相关性(p<0.001).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的“上学难”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与此同时,流动子女“高考难”问题却逐渐显现出来。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仅会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成长十分不利,而且会危及社会公平,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日益增大,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愈益增多,由此引发的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危机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这种身份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身份归属危机与心理调适危机,儿童身份认同遭遇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性社会排斥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学校制度建设与教育、加强城市与农村群体互动、扭转流动儿童非理性认知有助于排解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危机,促进城乡融合与社会和谐建设.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和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自己归入农村、对北京认同度高、倾向与老家孩子比较、自我肯定;打工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自己归入农村、对老家认同度高、倾向与北京孩子比较、自我否定.相关分析、均值检验和回归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中的北京归类、北京认同、自我肯定对城市适应中的探索顺应、融入整合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老家认同对城市适应中的探索顺应、融入整合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控制了流动儿童个人、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影响,社会认同仍然对城市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浙江省某市450名城市儿童和434名流动儿童的社会认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儿童(P值均0.05);两组儿童总体,男生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女生(P值均0.05),流动男生归因和社会认知结构两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男生(P值均0.05),流动女生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女生(P值均0.05);两组儿童总体,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存在年级差异(P值均0.05).三个年级流动儿童均有单个因子得分低于城市儿童的现象(P值均0.05);两组儿童总体,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不存在抚养人差异(P值均0.05),但当抚养人是父母时,流动儿童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儿童(P值均0.05).因此,应加强对流动儿童,尤其是流动男性儿童社会认知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15.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社会支持、自尊及二者关系,为更好地采取教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自尊量表(SES)对4~6年级402名小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状况更差,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总分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流动儿童自尊得分高于非流动儿童,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总分对自尊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家庭、学校和社会应给予流动儿童更多关注和支持,并注重其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16.
我国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大致经历了两次转变:第一次以提供有条件的义务教育机会为核心,政策实现了由拒绝到有条件接收的转变;第二次以提供均等义务教育机会为核心,政策逐步由有条件接收向“同城待遇”转变,但义务教育后教育仍然是“一城两策”.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发展方向是以实施人口城镇化战略为契机,以促进流动儿童向上社会流动为目标,涵盖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后教育.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当前部分城市流动儿童正遭受着社会认同威胁,并由此产生了诸多心理问题及不良行为。信任与社会认同威胁密切相关,其有助于社会认同威胁的消解。基于信任视角消解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威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策略:营造以信任为基础的日常生活环境、建立和完善制度信任、增强社会交往以培育信任、塑造可被信任的城市流动儿童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坚毅、领悟社会支持、学校适应与城市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关系,采用坚毅量表简版、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825名城市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发现:(1)城市流动儿童坚毅、领悟社会支持、学校适应与生活满意度两两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2)领悟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不仅在坚毅与城市流动儿童生...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城区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的发展特征及其影响路径,采用青少年依恋问卷、总体家庭功能量表和社会适应量表对1152名五至九年级儿童进行测试,最终获得城区流动儿童924名作为研究被试。结果显示:(1)城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2)亲子依恋、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三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家庭功能在亲子依恋影响社会适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该研究揭示了家庭功能在城区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影响社会适应中的中介机制,可以为城区流动儿童家庭干预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流动儿童的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我概念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本文分层整群抽取贵阳市混合招收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2所小学和2所中学的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18个班的1 000名学生,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流动儿童在领悟社会支持的家庭支持、歧视与欺负和学校支持因素上,以及在除自我批评因素外的自我概念各因素上都低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的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我概念相关显著,家庭支持、歧视与欺负和学校支持可预测自我概念变异的3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