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东薛氏是唐代重要的世家大族,也是文学世家。薛氏家族中,道衡之子薛收、孙薛元超、曾孙薛曜、薛稷及玄孙薛奇童等人,作为家族中的道衡一支,继承先人的文学传统,通过诗文创作、文人唱和和提携后进等方式,取得了群体性文学成就。这使得薛氏家族文学在中古家族文学的研究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正>在唐朝,很多才华横溢的人考到老、考到死也未必能够通过科举考试。柳宗元如此年轻就能及第,除了因为他有才华,还因为他的家庭。除了拼爹,他还可以拼妈。柳宗元的祖籍是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河东柳氏与河东薛氏、河东裴氏并称“河东三著姓”,祖上世代为官,在当地属于名门望族。隋唐建立以后,门阀制度依然具有强大的市场,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民涂炭,于是产生了集军事性质和经济组织与一体的坞壁组织。河西走廊地区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侵,也产生了众多的坞壁组织。战乱时期的坞壁组织在安定社会秩序、维持人民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五凉政权的建立,河西地区的坞壁也失去了它在战乱时期的作用,集耕战于一体的坞壁组织逐渐和原来的乡亭里基层组织相结合,产生了新的基层组织“村”。在完成它的使命后,坞壁的作用也开始淡化,它开始以另一种方式承载它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五胡十六国时期,封建割据的地方,有较大的发展。它沿用过去、特别是汉魏以来军事防御性的坞壁堡垒的形式,依山川形势以为固,或起城障相保聚,有独立的武装力量,有独立的生产和经济生活,俨然象一个小国家。它存在的时间很长,关系这一时期历史的发展很大。我国史学家,无论过去或现在,有关这方面的论述是不多的。陈寅格先生昔年作《桃花源记旁证》,曾有所论述。其后,唐长孺先生在《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和《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两文中于有关坞壁的史料多所征引,对坞壁在历史上的作用作了估计。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提出了坞壁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并作了如下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魏晋十六国时期,坞壁广泛分布于河西各地,在发展过程中,其职能逐渐发生变化,由单纯的战时防御性建筑演变为动乱中组织人民生产劳动的一种特有机构,并在民族融合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影响了河西大族经济和门阀政治。直到北魏灭北凉,坞壁组织开始衰落。  相似文献   

6.
图腾崇拜是最古老的宗教信仰形式之一,世界各地许多民族都曾经存在过图腾崇拜.直至现代,还有不少的民族保留着图腾崇拜的残迹,黎族人便是其中之一.黎族有"侾"、"杞"、"美孚"、"本地"等支系,因各支系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不同,所以信仰的图腾物也各异.但蛇图腾崇拜在黎族所有支系中都普遍地存在,人们视其为始祖或是祖先死后变生的灵魂.黎族这种蛇图腾崇拜的观念,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的材料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7.
福建上杭《河东薛氏联修崇本族谱》的首序《社会主义与修谱史略》,表达了一个深刻的“薛氏困惑”:“社会主义不久要临到,族谱会消灭啦”。这些人坚信自己所属的宗族不是国家—政府—主流社会—主流文化的“外人”;认为只要坚持真实性标准,族谱仍然可以成为“国史的细胞,是民族实录的基础……国家信史的来源”。但他们不懂,“国”“族”间根本的区别,是对民众迥异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方式,在现代国家制度内,族谱及其行为主体宗族即使不被立刻“消灭”,也一定会被边缘化。对于宗族文化的爱好者、坚守者来说,宗族与国家—政府的相处原则,应该是在认同“不把自己当外人”的国民伦理的同时,遵循“毕竟是外人”的政治规训和限阈,与国家—政府和主流社会一起探索“薛氏困惑”的消解之道。  相似文献   

8.
中越边境地区的壮族布傣支系与京族虽然都是使用越南喃字记录其歌谣、古籍的支系,但由于族源及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从而使得两地民间的古传民歌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有比较大的差异.壮族布傣歌谣完整地保留了古代越南独有的帝王文学的特质,而京族的歌谣明显地带有汉字文化圈的印记.  相似文献   

9.
六朝河东裴氏的家学家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土族极重视家学家风,河东裴氏亦然.河东裴氏的家学家风是随着家族政治地位在西晋王朝的确立而成.其主要特点为:博学尚儒;擅长清谈;推尚清俭;留心政事;孝悌传家.南北朝时期,河东裴氏迁播流离,其家学家风也因外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表现出有所继承有所新变的多样化特征.这种适应现实环境的能力,表现出河东裴氏坚韧旺盛的生命力,为该家族在隋唐的鼎盛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河东文化源远流长,既集中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又具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特征。张雅茜作为河东重要女作家,她敏锐地感受到河东文化中的消极方面对人尤其是对女性的束缚与影响。她的辛勤耕作及大量小说的深层文化内涵,揭示出两类女性悲剧的文化根源。虽然河东文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其消极方面仍然存在。只有为河东文化输入更多平等、民主的新因素,从根本上改变河东文化的消极方面,才能使这类女性悲剧不再发生。  相似文献   

11.
河东郡自汉高祖三年(前204)始置,迄唐太宗贞观元年(627)终被废,前后长达831年。在这八百余年中,河东郡时置时废,归属不一,时而归属冀州,时而归属司州,时而归属泰州,情形极为复杂。然而在河东郡的建置期间,河东儒学复兴,产生过影响一时的哲学家,也出现过著名的儒学著作。裴氏、薛氏、柳氏家族文学的创作,促使了山西南部文学的兴盛。  相似文献   

12.
河东池盐在华夏文明发展史上扮演着微妙而重要的角色,但其称谓却纷繁复杂,使用混乱.以文献、文物作论据,疏理勾勒河东池盐称谓的流变,并用社会学、文化学的观点予以诠释说明,进而提醒人们注意河东池盐称谓的时空发展和因果联系,对了解河东历代盐政的变迁,以及盐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纪念明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薛瑄诞辰600周年学术思想讨论会,于1990年9月13日到16日在山西省运城市举行。讨论会是由山西省哲学学会、山西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山西人民出版社古籍编辑室、三晋文化研究会运城分会、运城地区教育学会、运城地区史志学会、中共万荣县委、万荣县人民政府、河东文化研究中心、运城高等专科学校职合发起组织的。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北京、山东、河北、内蒙、广西、甘肃、陕西、青海、山西的专家、学者、教授以及薛氏后裔的代表共60人。大会收到专著和论文36篇(本)。  相似文献   

14.
食盐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河东作为中国早期的食盐重镇,其在中国盐业史上地位不言而喻。对于河东盐业的开发年代、影响、主要人物、制盐法及管理、遗址、文化等方面,学者们都有深入研究。梳理河东盐业的研究,能为进一步研究河东盐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河东,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其疆域在战国之前较为模糊,泛指黄河以东地区.秦时始置河东郡,其疆域约相当于今霍山以南,沁水以西的地区.之后,在不同的时期变化较大.今天所言之河东,即指运城市所辖之十三县市.  相似文献   

16.
从汉代边防建设的角度为看,汉代西北边塞的坞兴起于汉武帝时期,昭、宣以后循而不革,到东汉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坞的建筑形制因时因地有异,在坞墙上及其周围,既有射击、观察装置,也有安全、守卫设施。坞是边塞的基层单位,在建置上坞与堠紧密相联,其功能作用主要是瞭望敌情,传递信息;屯驻吏卒,抵御边寇;防备盗贼,打击不法等,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葬俗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金平县哈尼族罗毕罗美支系以莫批为首创建并沿袭的一套完整的葬俗礼仪。田野调查发现,罗毕罗美支系现行传统丧俗存在着"殡期长、屠豚祭祀、多把亨、克玛学"等束缚民族发展的问题,倡议罗毕罗美支系丧葬以"厚养薄葬、简化仪式、实施生态安葬"等方面进行转变。  相似文献   

18.
河东地处山西西南,是早期人类活动集中的区域之一,也是人类文明起源地之一.水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必不可少的自然元素,在古代河东水文化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民间传说中人因水成神或神假水助人的故事,生活中人因永敬神的仪式或人治水利民的行动,综合地形成了河东独特水文化中的人神观.这种人神观充分体现出河东人崇尚勇敢、智慧、善良、勤劳、务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19.
河东南、北路在金朝政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金朝统治者历来十分重视对河东地区的统治.但蒙古军在卫绍王大安末年(1211年)发起的军事进攻,使河东地区迅速残破.到贞祜四年(1216年),河东已不能守.兴定年间为控制河东局势,金朝在该地设置了若干行省与行元帅府,以实施有效统治.  相似文献   

20.
薛奎是北宋前期的一位名臣,其家族现存十方墓志。通过对薛奎家族现存墓志的分析,梳理了薛奎家族的世系、仕宦过程及婚姻状况。绛州薛氏家族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白手起家的例子,薛奎祖上三代均无人仕宦,后由于薛奎科举中第且仕途显达,其家族成员凭借薛奎荫补入仕,薛奎子女也得以和知名之士联姻,家族迅速发达。但由于后人们在仕途上乏善可陈,薛奎去世后,薛氏家族迅速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