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三种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由于战争和革命的分隔,每一波现代主义都和具体的时代政治相互纠结并独立发展。然而,现代主义在更广阔的“现代中国”的历史框架内,总是不断“返回”影响相同的文化、语言地区,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探讨其超越现实联系的某种连续性。论文以台湾新电影导演侯孝贤、蔡明亮和杨德昌等人为代表,探讨台湾地区艺术现代主义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特征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
"垮掉的一代"文学与现实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20世纪的文学主潮,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反传统的特征,但它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并不完全对立。以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流派——“垮掉的一代”文学为例,对社会现实激烈的反叛、对自身命运清醒的认识以及特定的文学观念等方面都能够证明现代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之间既互相区别、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文学思潮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受到普遍关注。对八十年代以往各历史分期文学思潮命名形成了相对稳定而统一的概说,而对八十年代文学思潮命名却难以达成共识。出现有:"新启蒙主义思潮"说、"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说、"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说、"人道主义思潮"说等。这些命名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商榷余地。这足见八十年代文学思潮命名的复杂性。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加深对八十年代文学思潮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在1950年代戒严体制下,台湾的经济、教育、文学和艺术的发展,都受到“反共复国”方针的钳制。在诗歌创作上,出现了许多反共的“战斗诗”。1950年代中期,台湾诗坛的一些诗人想打破现状,提出“新诗再革命”的口号,试图朝现代主义迈进。1960年代的台湾新诗属西方现代派狂飚突进时期。当“创世纪”为代表的激进现代主义与以余光中为楷模的温和现代主义汇成一股巨流,并生成新的典律的时候,诗坛的另一角,出现了一股反现代主义的力量,这主要以标榜乡土的“笠”诗社为代表。  相似文献   

5.
文学思潮的互动性指组成文学思潮的现象群在走向思潮整体的过程中被整合的状态。可分为时间性互动与空间性互动。文学思潮是寄寓于多个现象之中的,离开了具体的寄寓现象,我们无法找到、更无法感知文学思潮,其本质是“现象”的。文学思潮的系统性存在着不同的样态,即以不同组合方式形成的系统性。文学思潮可以在创作、理论、批评与接受等方面形成一个个系统,同时,创作、理论、批评与接受又可以被整合成一个系统来呈现文学思潮。文学思潮系统性的本质,体现为各因素的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6.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给中国当代文坛注入了新的血液,它丰富了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为当代新老作家的创作扩大了艺术视野,促使文学观念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这股思潮影响下产生的一种被称为“新潮小说”的作品最为引人注目。研究这类小说将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历程及其给中国当代文坛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述“整体性”作为文学思潮研究一个基础性的理论命题,其性质与形态需要通过对结构因素与运动方式的抽绎和分析方能清晰显现。具体可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剖析文学思潮整体性所对应的四个结构因素及四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它们在相互作用之中形成“文学场”,二是将“场”的态势放在文学思潮“新潮———奔流———奔流之后”的过程中进行描述,以凸显在文学场中起到整合其他的“力”的作用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8.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与现代工业化建制有着直接的关系,资本主义与工业化建制之间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工业化建制所带来的不仅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同时还有人的心态构成的转变,这导致了包括人的价值尺度等在内的全面的社会总体转型。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正是对工业化转型的回应,既是对它的实录,也是对它的反抗。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初,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最有影响的大师们还在继续创作,但他们所代表的文学思潮已是强弩之末。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文学虽已初步形成明确的纲领并已崭露头角,却还没有自己强大的作家队伍。因此,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未来派、象征派、表现派、至上派、立体派、构成派等便乘虚而入、风靡一时,尤其在青年中间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国文学中有关海的互文主题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是惠特曼和麦尔维尔笔下的海,自然主义时期的代表是克莱恩笔下的海,现代主义时期的代表是海明威笔下的海。不同时期作家对海的态度,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阶段,丰富了不同文学时期文学思潮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当代西方文学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的理论梳理来探究其在时空维度上的界定,认为1968年不仅是一个界定当代西方的重要时间节点,同时也是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起始之点,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存在主义文学思潮、新左派与反文化文学思潮、后殖民主义文学思潮、女性主义文学思潮、流行文化文学思潮、生态主义文学思潮以及实验主义文学思潮便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这些文学思潮归根结底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又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形式用审美特殊性探寻社会出路、寻找人的生存的新的可能性的文化心声。  相似文献   

12.
“五四”以来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对欧美文学思潮的借鉴是积极的、主动地吸纲,“有意味地模仿”。文学作品中隐含的国家民族主义的权力话语欲望,使西方文学中作为主体的个性意识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被民族意识所遮蔽,现实主义成为主要思潮。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是现当代小说现实主义主潮中的一种变奏,它的消长起伏隐喻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欧美文学思潮渗入的阶段性特征,展示着20世纪中国文学在开放语境中的自我丰富与文化断裂。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期,赴日本留学的创造社小说家借助开放的日本文化环境,在思想意识和文学观念上开启了通向西方现代社会的窗口,确立了反叛传统的生命价值追求。通过“日本之桥”,他们广泛吸纳了西方现代思潮——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思想文化及文学思潮,形成了以“生命冲动”和“艺术至上”为核心的审美观和文学态度。此外,当时日本社会流行的文学思潮,也显著影响了创造社小说家现代生命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一 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潮是以其理论呼唤为先导的。它并不是象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潮,先是有以《母亲》、《毁灭》为代表的一批比较成功的创作实践为基础,然后加以理论上的概括;而是先从国外(主要是苏联、日本)输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才逐渐由一批具有先进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家的热情倡导而出现的。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潮在“五四”时期开始萌芽,经过二十年代中后期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到了“左联”时期,在理论探索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展。这一时期,通过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冯雪峰、周扬、胡风和钱杏邨等人以及太阳社与后期创造社作家们的辛勤劳作,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和系统的介绍。“依据社会潮流阐明作者思想与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当代大陆、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在对艺术本体的追求、重视“表现”的艺术论和与传统、与现实主义趋拢合流诸方面,大陆、台湾的现代主义表现出某些相同的特色;而在哲学基础、对传统的态度和阶级、政治的分野上,它们又截然相异。它们之所以同,在于文化文学传统相同,社会经济转型相同,也受文学自身规律制约;它们之所以异,则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制度、经济形态和意识形态根本不同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6.
陈云燕 《文教资料》2014,(30):84-85
说到寻根,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80年代的寻根文学思潮,但对于包涵其中的寻根意识,80年代的寻根思潮倡导的“寻根”明显有别于20世纪其他时代寻根现象的“寻根”意义,同时寻根文学思潮内部成员对于“寻根”的主张又有很大的差别。本文将通过比较的方法,借助于20世纪其他时代寻根现象中的“寻根”意义和寻根思潮代表作家对“寻根”的不同理解来更好地把握80年代寻根文学思潮中的寻根意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当代大陆、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在对艺术本体的追求、重视“表现”的艺术论和与传统、与现实主义趋拢合流诸方面,大陆、台湾的现代主义表现出某些相同的特色;而在哲学基础、对传统的态度和阶级、政治的分野上,它们又截然相异。它们之所以同,在于文化文学传统相同,社会经济转型相同,也受文学自身规律制约;它们之所以异,则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制度、经济形态和意识形态根本不同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文学史上,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一方面,现代主义是以反浪漫主义起家的。1886年,现代主义的第一个大流派象征主义,就发表宣言公开把浪漫主义看作“敌人”;到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艾略特(1888—1965)等人,也多次著文明确地反对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但另一方面,现代主义实际上又从浪漫主义那里继承了许多东西,所以早期的现代主义常常被人称为“新浪漫主义”。本文试图  相似文献   

19.
西方近、现代文坛上两个主要的文学思潮与流派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世界观、艺术观等各方面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叛逆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20.
“底层叙事”是随着社会转型而逐渐形成的一股以底层为描写对象,关注民生的文学思潮。王祥夫是当代底层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新时期以来他执着于卑微人生的关注,擅于运用富有中国韵味的艺术手法描绘底层个体琐碎的日常生活,讲述当代独特的“中国故事”,并从中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而且他还特别深切地关注底层社会的精神状况,深入底层人民的精神世界去探究人性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