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评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我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构建起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即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活动的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评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我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构建起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即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活动的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屈志红 《辽宁教育》2013,(12):13-14
“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一直追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悟,进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门课程开设以来,广大教师一直在努力践行“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的教学理念,精彩的课堂教学屡见不鲜,但精彩的背后也有令人深思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创设高效的品德课活动教学,在此提出笔者的一点拙见。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  相似文献   

5.
6.
吴智明 《广西教育》2008,(19):82-83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主要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进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由此,课堂教学要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那么,如何进行该学科的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课程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将进行大改版,改版后的教材是啥样?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如何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如何运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标中提出的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呢?我们必须在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大胆尝试,引导教师运用课标走进新课程,把握教材教学。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标准》还强调: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针对这些要求.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精心设计.将教育活动置身于现实的生活场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感悟。  相似文献   

9.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它的重点是以学生为本、关注过程、及时反馈、关注发展,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文化。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不同于以往的品德课程,它们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有着广阔的国际视野,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课程改革以来,这套教材走进全国九个省区,出版者更是亲身见证了师生对新教材的欢迎之举和喜爱之情,见证了新课程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推进,新课程建立了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活动型教学模式,为学生品德的自我教育、自我构建和自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环境。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品德课教学必须回归富有特点的儿童生活,开展儿童喜欢的各种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创造条件让学生实践,搭建平台让学生探究,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反思生活,感悟生活,学会生活,提升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实施以来,有些教学活动存在形式化、浅层化的倾向,教学活动没有落实到位,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那么,怎样避免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活动的浅层化,促进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活动的深化呢?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的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遵循“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的理念,珍视儿童童年的生活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构建课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夏琰 《学科教育》2004,(1):28-30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课程,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本拟从“按照教材内容,积极开展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开展与少先队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挖掘儿童社会生活体验,大力开展与儿童生活经历相关的实践活动”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而新课程改革下的评价体系是多元的,在评价方式与方法方面,《品德与生活》采用多主体的评价机制,评价的主体不仅有教师、学生,还可以有家长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强调在评价过程中的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及家长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聂培英 《文教资料》2010,(22):162-163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两门全新的德育综合课程。通过八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无论是在教研部门,还是学校、教师在实验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品德课程教学在学校仍然不受重视,所以遇到很多困难,希望引起各方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7.
课改十年,石家庄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通过学科教学研究、骨干教师团队建设、课题研究为核心的实践与探索,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科教学研究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教学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学生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9.
张玉喜 《农村教育》2007,(1):125-125
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特征;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是课程的核心,也应该是我们实施本课程的最终追求;增强课程实施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落实课程基本理念、实观课程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德育课程,该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来促进该门课程的实施,是该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重点研究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之一。因此,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新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当前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中非常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