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作为语言分析流派的奠基之作,对哲学研究方法的重大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期的他意识到了语言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本身存在着局限性,并试图寻找一种解决这种局限性的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讲,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哲学思想与《易传》的"言不尽意"思想存在着相通之处,不过"言不尽意"由于"象"思维的作用,最终促成了意象理论的生成;而维特根斯坦则走向了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分析,从而为西方美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美国《英语语言艺术标准》总目标指出:"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语言学习的机会,并得到鼓励,使他们形成追求个人生活目标,包括丰富个人生活而发展语言技巧的观念,作为有教养的、有生产力的成员充分参与社会生活。"[1]把"发展语言技巧"作为丰富学生生活,提升学生素养,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凭借,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201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一改过去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把语文学科定义为"是  相似文献   

3.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在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艺术观念和美术术语的学习和运用,要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去鉴赏美术作品,即绘画语言、作品形象、作品意蕴。其间,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绘画语言的学习和运用。绘画语言是指借助线条、形体、色彩等来告诉人们,作者要表现什么对象,想表达什么情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则以鉴赏梵高的作品为切入点来培养学生运用绘画语言的能力。一、灵动的线条,激情的笔触《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其是作者在情绪激动的状态下,用厚重的颜料、激  相似文献   

4.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达成这一目标,靠的不只是对文本的理性解析,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即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味,领悟文本内在的意蕴。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感受到,诵读作为一种言语活动,对让学生更好地品味语言、感受作品的情与意、提高  相似文献   

5.
程明 《语文天地》2013,(13):37-39
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象一泓清泉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心田。钟嵘《诗品序》中说:"动天地,泣鬼神,莫近乎诗。"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本收入的诗词语言凝练,意蕴深刻,不愧是诗歌中的精品,它们充满了五彩缤纷的诗情画意,向我们展示了或恬淡闲适、或清新自然、或雄伟壮阔、或慷慨悲凉的意境,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这些古  相似文献   

6.
李学德 《中国教师》2011,(10):59-59
<正>高考《考试大纲》和《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都把"文句有意蕴"列为"有文采"的一个子项。所谓"文句有意蕴",就是说文章的语言,尤其是一些关键的语句要有丰富深刻的内涵,或揭示事物本质,或提点人生真谛,或启迪读者哲思,一如古人所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那么,怎样使文句意蕴丰厚呢?  相似文献   

7.
京派作家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 ,文章并不是一般套路上的序 ,而是一篇展示北京市民生活文化的小品文。《胡同文化》中涉及到北京市民生活的许多民俗事象。所谓民俗 ,就是民间生活中相沿成习的东西 ,它是处于中下层地位的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事象指从事民俗活动的具体事情 ,它是民俗的载体。如果我们对民俗事象进行民俗学解读 ,就可以了解它所包含的文化意蕴 ,基于这种观点 ,我们对《胡同文化》中涉及到的主要民俗事象进行解读 ,就可以加深对《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笔者认为《胡同…  相似文献   

8.
陈玉清 《考试周刊》2014,(31):57-57
<正>写作者除了要有思想素养、生活素养、知识素养之外,还要有语感素养。夏丏尊、叶圣陶在《文心》中说:"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核心。"语感是在语言训练中形成的对语言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体现在阅读与写作中对语言直接感知、领悟和把握的一种能力。一、语感是写作知识化为写作能力的中介写作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写作能力,要经过实践将其转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充满了对社会生活的哲理思考,对人生的一种哲理性的感悟和感叹,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问和对命运的体验和悲叹。其哲理意蕴寄寓在家族兴衰的故事中;寄寓在典型的人物性格、命运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中。作者设计双重叙事结构,构建作品的哲理世界;采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的哲理意蕴;采用谐音双关修辞手段,强化作品的哲理意蕴;借助佛老语言的外壳,宣传作品的哲理意蕴;使作品的哲理意蕴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0.
正学生进入高中后,政治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和熟练使用政治专业语言能力呢?第一,做好示范,教师自己首先要努力实现课堂语言专业化。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曾经说过:"语言是率领人们冲锋陷阵的统帅,是拨动人们心灵琴弦的乐师……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战士,一切都取决于你这个教师的语言怎样,有的话语象患呆小病的人那样瘦弱难看,有的话语象枯草的影响一样没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话语则象永恒的星辰那样光  相似文献   

11.
对“象”的认识由来已久,意象在我国的语言运用中也有深远的渊源,从老子的“道”到《易传》中的“圣人之意象”再到后来的“意中之象”与我们今天所讲的艺术语言理论联系紧密,意象美是艺术语言的精神特质,“立象以尽意”是解决“言不尽意”的办法,亦是艺术语言重要的表意、特点。  相似文献   

12.
<正>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当回归本真——语言教学。在语言教学中不能孤立地对字词进行解释,而是要立足全篇,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根据文章前后之间的联系,对字词、短语、句子乃至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所包含的情感、意蕴作深入的解释透析,从而嚼出文章的深意与内涵。一、运用朗读技巧,读出效果,品出真情朱自清的《春》一文语言很有表现力,"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此句在朗读中要用欢快而急切的语调,重音突出"盼""来""近",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春的热切期盼和喜爱之情。《安塞腰鼓》一文中:"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  相似文献   

13.
哲学的语言转向唤起了教育的语言转向。教育的语言转向有双重意蕴:语言是教育的工具,语言是教育的家。不同的语言与教育相遇,展现的是不同的教育研究和教育生活图景。通向语言之途的教育,所要达于的是一种超越了工具论和本体论的语言,是一种在更高层面实现了二者辨证融合的语言。  相似文献   

14.
一、古文教育的文学解读视角我国清代批评家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的开篇中说过 :“诗有三要 ,曰 :发窍于音 ,征色于象 ,运神于意。”这说明了诗歌由声音、形象和意蕴三个层次构成。我国古代文论往往也把文学作品分为“言”(语言 )“象”(形象 )“意”(意蕴 )“道”(思想 )四个层面。如果“意”“道”在语文教学中都可归在“意”这一个层面中 ,那么 ,我们古文教育的古代文学解读视角就是由“言”“象”“意”三个层面构成的。古代文学解读从“言”到“象”到“意”的纵向理解活动 ,是一种审美的解读活动。文学解读一方面分别在各个层面里滞…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言文字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语感训练。"进行语感训练要以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韵味为基础,培养学生语言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春雨》是一首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的儿童诗。全诗写得轻松  相似文献   

16.
从《北极村童话》《清水洗尘》《原始风景》中对生活美好与人性温暖的弹奏,到我们看到《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对生命和人性中阴暗面的尖锐逼视,迟子建一直以她搬弄和组合文字的高超技巧,和整个文章画卷传达出的意蕴,给我们一种于无声处的沁润,一种不着痕迹的感动,还有一种舒缓温和又不失穿透力的沉重。本文即以她的新作《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为例,浅析"迟小说"中的修辞艺术。  相似文献   

17.
古典小说《红楼梦》在语言的运用上具有质朴自然的风格美。《红楼梦》把生活和人物描绘得是丰富、复杂,却又浑然天成,几乎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比生活更美,而又象生活本身一样质朴自然,这是因为作者把文学语言的运用当作是一项极其严肃的艺术创造事业,不惜倾注自己毕生的心血和生命。因此才能使《红楼梦》在质朴自然中创造出了如此高超的语言风格美。  相似文献   

18.
蔡娟 《安徽教育》2014,(4):43-43
<正>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评价的作用不可小觑,在课改已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脸上的笑容多了,对学生的表扬也多了。但我们不难发现,教师若不断地重复简单的"很好""你真棒"等语言评价,久而久之,孩子们也觉得这是一种敷衍,导致学生上课情绪依然低落。记得听过某老师的《小白船》一课,一名学生上台演唱,声音不太好,节奏也不对,演唱完毕后,老师却说了一句:"XX真勇敢,唱得真好。"其他学生的表情可就复杂起来,甚至有位学生小声说:  相似文献   

19.
"语感是一种语文素养,是从长期的规范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联想等复杂的心理因素,它既包含直觉的"意会",也包括语言阐释的"言传".所谓语感训练,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正误感、语气感、节奏感、美丑感、层次感等方面的训练,语感依存于听、说、读、写活动中,它能帮助我们通过语言的直观形式迅速理解语义、传达信息.  相似文献   

20.
收看电视,已经成为现代小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彩的电视画面和独特的电视语言为学生所衷情,对他们的语言及思维发展起着一定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电视这一鲜活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锤炼语言的意识,提高语文能力。一、收看新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走进生活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的电视,始终突出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关注。电视中有许多优秀的新闻类节目,如《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