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12月,我国公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标准(2011年版)》是在我国十年初中科学课程实施所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各方面的反馈建议,对《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的修改与完善。《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保持《标准  相似文献   

2.
林静 《中国教师》2012,(11):5-10
<正>刘洁民,理学硕士,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全国数学史学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史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副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史、数学教育、科学教育。《中国教师》:刘教授,您好!新修订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已经公布,2012年1—2期的《基础教育课程》杂志也刊发了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撰写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对小初学段衔接教学的要求,本文选取了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有一定相关性的小学科学及道德与法治课程,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四个方面对三门课程的衔接性进行分析,并从初中教师与学生的角度探讨三门课程在教学方面的联系,提出开展衔接教学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4.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坚持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合理科学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把握好与初中科学课程知识点的衔接。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2012,(Z1):64-67
聚焦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一)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二)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三)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课程。课程设计思路: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观点和思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内容;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刘忆婷  郭长江 《物理教师》2010,31(10):44-47
初中科学与初中物理同属“自然科学学习领域”,初中科学综合学科与初中物理分科课程的衔接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值得研究.本文对《上海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和《上海市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学习要求和教学内容从衔接的程度上进行分析,两者均有衔接较好之处,但也有衔接不够,存在后续的物理相比前面的科学难度下降、要求降低或内容简单重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有效发挥初中科学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科学衔接初中科学与初中物理课程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7.
对2011年版初中物理和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的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了统计和计算,从定量的角度比较了初中物理和科学课程内容的难度,得出初中物理课程内容的广度大于科学课程,深度小于科学课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青岛版教材落实《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构筑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这使得教师必须动脑筋收集材料丰富的教学活动。科学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学生的学习更是经历过程而并非硬学书本。探究活动的载体便是适合学生可探究的资源,教师不仅要用好科学教材,更要以教材为依托创造性地整合身边的科学课程资源,以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9.
陈坚 《广东教育》2002,(6):28-2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开设的中学科学,是由原来的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地理四科整合而成的,属于理科综合。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所阐述的原则,中学科学课程的突出特点有二:一是知识整合;二是突出探究。笔者就这两大特点及其相关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HPS教育是近年来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一种科学教育观,也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从介绍HPS内涵及回顾国内外HPS的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出发,对我国的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设想:设置融入HPS教育理念的“科学史”选讲模块;开发适合我国具有HPS背景的科学教学模式;制定从事HPS教育的科学教师培训计划;关注HPS教育在课程标准、教科书、课堂教学几个环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之后,如何更好地理解与实施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非常重要。新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内容的“少而精”和结构化,及其与真实生活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像科学家与工程师一样思考与实践。学校和教师需要整体规划科学课程;以探究实践为主要路径,推进科学教学与评价变革;丰富科学学习素材,鼓励提问与对话;拓展课程资源,落实共同责任,形成良好生态。  相似文献   

12.
浅谈《科学》课程的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向 2 1世纪 ,基础教育《科学》课程设计需考虑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审视什么是中小学学生面向未来的科学基础 ,重新构建科学基础知识的结构 ;二是探索课程的内在逻辑与组织形式。北京市的《科学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 (三年级上册 )借鉴世界先进的综合课程设计思想 ,结合我国中小学理科教育的实际 ,设计了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标准》。《标准》把“科学主题”作为核心 ,构建科学基础知识的结构 ,把科学主题的交叉与发展作为整个课程的内在逻辑 ,以此统整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3.
目前初中理科课程类型主要是综合和分科两类课程并行。全国各地有许多专家学者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和编写了许多版本的课程,目前已通过“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综合理科课程有:袁运开先生主编“华师大版”综合《科学》课程、“北师大版”《科学》两套版本实验教科书,分科课程主要则有“人教社”的腮索物理》,“江苏科技出版社”《物理》、“上海科技出版社”的《物理》、“北师大出版社”的《物理》四套版本实验教科书。由于对综合  相似文献   

14.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课程应体现这两的结合,本借助于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简述了科学探究的含义,基本要素与过程特征,突出科学探究的意义,以及对科学探究教与学的初步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十余年来,纷争一直不断.研读国外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文本,总结国外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经验与发展趋势,有助于为我国标准的修订与完善提供借镜.综观国际经验,有关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完善的建议主要为:完善课程目标维度,增加具体化的纵向目标;优化课程内容领域,合理设置课程模块;优化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认真对待科学知识;优化课程内容呈现,指导教材编制;细化课程实施建议,为教师提供切实帮助;改进课程评价,制订具体可行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主张情景创设教学模式.学习活动不再是单一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界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理解与接受知识的过程.根据实践情况,结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分析,情境教学方式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根据初中科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分析了情境设置的积极意义,并探讨了在初中科学课程中的实验和教学中情境设置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7.
初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策略的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新课程体系是我国基础教育应对时代挑战的发展战略。初中科学教育课程(科学或生物、物理、化学)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其课程目标,必须对课程实施策略作出理智的抉择: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以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课程开放性为基本特征;以形成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为核心任务;以构建诊断、激励和发展为功能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为导向,才能获取初中科学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8.
这种初中理科教育是“为所有人的科学”的信念启蒙,无疑为迎接新世纪的课程改革做好了观念准备。随着新世纪初中综合科学课程实践的深入,“为所有人的科学”已在浙江初中科学教师心中深深扎根,而信念之所以会有力量,就是因为教师相信“这样做是对的”。  相似文献   

19.
<正>2021年12月,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2021年会期间举办的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论坛围绕义务教育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科教融合服务“双减”、科技创新项目式学习、机器人教育和乡村科技教育等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本期专题我们整理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专题论坛的专家、教师发言,结合目前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发布,旨在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新版课程标准,更好地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服务。  相似文献   

20.
课程标准是确定一个国家学校课程水准、课程结构和课程模式的纲领性文件.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从总体框架、课程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四个方面对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和上海市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并阐述两方面的异同,以期得到一些科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