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文章通过叙述鲁迅在革命文学运动中的姿态与境遇。试图勾勒出鲁迅革命文学观的变化过程,并就他在革命文学运动中的境遇进行反思。以此来彰显鲁迅对于革命文学运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叙述鲁迅在革命文学运动中的姿态与境遇。试图勾勒出鲁迅革命文学观的变化过程,并就他在革命文学运动中的境遇进行反思。以此来彰显鲁迅对于革命文学运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后期,文学先锋派创造社、太阳社等对革命文学的命名和论争实质上是对文学场内话语权的争夺。他们对革命文学设定的规范及对茅盾小说的评论使茅盾主动参与这场论争,体现出茅盾在文学和政治上的双重考虑。稍后翻译俄国作家丹青科的小说《文凭》则是茅盾为推出文学范本,挑战先锋话语、重新阐释文学规范并摆脱身份危机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革命文学"论争给鲁迅的心路历程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论争中,鲁迅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式、性质和方式问题;作家的世界观改造问题;文艺与政治、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及文艺的特点等问题.通过这次论争加强了鲁迅对马列主义理论及文艺理论的学习与运用,促进了他的思想的转变,从此开始了他的左翼文化的生涯.  相似文献   

5.
“革命文学”运动充斥着宗派主义的不良习气。太阳社、后期创造社等革命作家,对“五四”文学与作家进行了重新评价,批判一切的决绝冲动显示出他们对待文学遗产的虚妄态度;作家战线的营垒划分又表现出“唯我独革”的“霸权”姿态。这些宗派主义作风与苏联、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消极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文学革命的先驱者,茅盾是革命文学的代表者。他们的小说存在着两种现实主义:一种是伴随着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历史需求发展起来的,鲁迅小说是这种形态的杰出代表;一种是伴随着中国的社会政治革命的历史需求发展起来的,茅盾小说在这种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中起了关键作用。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吏上。这两种形态小说从来是彼此交织、相互联系的。本文从题材选择、叙述风格和对理想爱情的认识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两人小说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革命文学”的理论主张,基本上是从社会阶级斗争学说移植到文学领域中来的,主要内容表现为确认了文学的阶级性,强调了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其文学批评的标准也完全倾斜在阶级性、政治性方面。因此,“革命文学”论争者们在作家的世界观问题上,表现出对创作主体的最大重视,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论争也为无产阶级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出现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次重要的文学运动.而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革命 恋爱"小说,正是知识界主流从"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的产物.从这一文学模式的产生与发展变迁来论述"革命 恋爱"小说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章比较分析了茅盾内向、含蓄、敏感、细腻的“阴柔”气质与其作品中的浪漫、大胆、叛逆的女性群体,指出这些女性群体正是茅盾性格和人格上的矛盾的折射和反映。  相似文献   

10.
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主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朦胧诗”论争中,并且被推至论争舞台的中心,对舒婷诗歌的批评集合了当时“朦胧诗”论争中双方关注的焦点和议题。论争双方在关于“朦胧诗”的“懂与不懂”、基调与格调、自我表现等议题中涉及到的对舒婷诗歌的既有所借重也有所排拒或避讳的态度,体现了双方对“朦胧诗”批评的艰难和尴尬的境况。  相似文献   

11.
《青春之歌》是17年时期红色经典之一。它的构思、创作明显贯穿着政治意识形态主观意图和价值重构的叙事策略。本通过探讨作将个人记忆纳入集体记忆的过程,认识到,“革命学”的叙事重构,不是一个仅仅关联着形式的小问题,更是一个隐含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在文学思想史上,鲁迅先生以其独立、反思、否定的精神成为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但先生提出的“遵命文学”却成了特殊时期被利用的对象,不少评论以此断定先生失掉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本文结合概念提出的初衷与背景,分析了“前驱者”、“主将”、“将令”、“猛士”、“战士”等词语,试图重新思考“遵命文学”以及与鲁迅整体追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对《文心雕龙》中“物”字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关系到对刘勰的文论观点的价值的认识和评价问题。仔细辨析有关篇章中“物”的术语,它们或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或指作家构思想象中的物象,或指作品中描绘的形象。三者之间,联系紧密,但有着存在与反映、自然形态与观念形态的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内容的介绍,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客观的评介: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例证;对既存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新概念新理论。  相似文献   

15.
柳泳夏 《丽水学院学报》2004,26(1):37-38,60
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革命文学论争中,革命文学提倡派就将世界观转变要求论确定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批评体制的最重要的组成因素,强调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的转变问题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中心问题之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对世界观转变要求论的重新确定和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自1949年开始,“机关刊物”逐渐成为中国文学期刊的主要组织形式。与1949年以前文学刊物的主要组织形式——“同人刊物”相比,它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形态色彩,是政府意志主导下的产物。因此,它是社会主义文学体制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学体制下的“机关刊物”模式,至1955年左右始基本定型。在这个过程中,《文艺报》与《人民文学》这两份刊物奠定了“机关刊物”的基本范式。从1949—1955年间的《文艺报》与《人民文学》在办刊路线、组织架构、用稿制度等方面的沿革,可以发现“机关刊物”与社会主义文学体制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蕴涵着丰富的对立统一美学思想,即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普及与提高的对立统一、歌颂与暴露的对立统一、文艺与生活的对立统一,这不仅具有哲学与美学的意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化批判》作为后期创造社“方向转换”时期的重要刊物,试图确立一种新的文化意识形态,为青年人的革命实践提供思想武器。文章从文学传媒的视角出发,对《文化批判》推动“革命文学”发展的策略进行了分析,着力从理论与旗帜、出版部与阵地、论战与影响力、读者与互动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多方面考察《文化批判》是如何发挥媒介手段的力量,成功推动“革命文学”在中国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谋求革命文学自身的合法性,革命文学理论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是有其策略的。一方面将革命文学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续,为新兴的革命文学寻求文学内部的继承脉络;另一方面则把五四新文化运动评价为失败、不反帝、反革命的政治运动,为树立革命文学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提供了现实的依据。这种评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革命文学对新文学的有益探索没有进行积极的借鉴,以政治的标杆衡量文学的发展,暴露了革命文学理论的激进性和排他性,造成了革命文学流于政治口号宣传,创作方面发展严重滞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