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代语言大师鲁迅先生,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笔法多端,手段各异。无论是人物的肖像描写,还是人物的言行刻画,无不让每一个人物立于纸上,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2.
<正> 鲁迅笔下不多的女性形象,却有不同的特色:有少女、有山妇、有寡妇;有农村妇女,有知识分子,有遵守妇道的旧式女子,也有具有民主思想的新女性,有为人民解放而献身的女英雄,有含冤而死的女鬼魄……多种类型的女性形象,从各个角度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女性世界,又从不同侧面折射着二十世纪初期旧中国的社会现象,在一幅幅血泪斑斑的画卷中,她们在专制制度下哭泣、流血、呻吟;她们任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曾说,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小说中的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一心想着仕途,考了又考,试了又试,可他不仅没有作个人上人,却陷进了生活的泥淖,不能自拔。落得穷困潦倒而又悲酸,读后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感受,如同嚼着一枚苦涩的橄榄……分析造成其人生悲剧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追求功名的悲哀。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要摆脱贫困、低贱的社会地位,除了入仕,别无他途。而科举考试,便成了那些贫困的读书人的救命稻草。这也就难怪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就干脆死了心,当个学徒或是干个小买卖,…  相似文献   

4.
优秀的演员能惟妙惟肖地扮演各种性格迥异的人物,杰出的画师用一支画笔可绘出形神不同的各种肖像;一代文豪鲁迅用一个“偷”字写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写出了多种多样的情趣。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的作品是新中国成立后各个版本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深入研究鲁迅作品对搞好语文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初中语文入选的鲁迅作品中,探析鲁迅先生遣词用词上的精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悟作品.  相似文献   

6.
张港 《学语文》2001,(2):20-20
  相似文献   

7.
描绘出一个鲜活的李商隐来——《李商隐传》评介@赵永建$周口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周口466000  相似文献   

8.
目前 ,在对鲁迅小说进行的叙事研究中 ,存在着这样的看法 ,《示众》和《长明灯》属外聚焦或纯客观叙事。其实这两篇小说并不是纯粹的外聚焦 ,而是内聚焦、外聚焦乃至零聚焦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9.
《祝福》中的祥林嫂与《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鲁迅和张爱玲笔下较为典型的女性形象。她们同处旧的时代,同是旧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同样以悲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祝福》中的祥林嫂与《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鲁迅和张爱玲笔下较为典型的女性形象。她们同处旧的时代,同是旧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同样以悲剧的命运了结了凄惨的一生。但深刻地去考察一下,我们又会发现两位作家在关注女性命运的同时,也存在有很多方面的不同,本文就此谈一点浅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中国文坛上的一座高峰,他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和经典之作。本文仅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鲁迅作品中传神的细节描写。一、描摹外貌凸现形象外貌描写是正面刻画人物的一种写作方法,主要是对人物的容貌、体态、神情和服饰的描写。外貌描写是细节描写的重要内容之一,成功的外貌描写能很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只要抓住人物外貌上的某一特征进行渲染性的细节  相似文献   

12.
13.
在京派文学家中,沈从文和李长之留下的关于鲁迅的批评文字是最多的,他们代表了京派的鲁迅观。尽管李长之和沈从文对鲁迅的个人情感很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从文学的本体论立场出发。为我们勾勒了两个鲁迅形象:诗人鲁迅和战士鲁迅。他们理解和赞赏诗人的鲁迅,评论不乏真知灼见,对后者的鲁迅却多有误读。  相似文献   

14.
周渔璜(1665—1714年),名起渭,字渔璜,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在清初诗坛有很高的地位。22岁乡试第一,29岁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编修、侍读、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曾奉旨祭禹陵及明太祖陵、阅兵江淮;曾主试浙江,任顺天府学政。受康熙钦点参加编纂《康熙字典》,著有《桐埜诗集》传世。  相似文献   

15.
马兴贵 《学语文》2003,(2):44-44
文章中有些语句被称作“文眼”,理解文章时,只要抓握好这些内涵深邃的“紧要句”,就好像拿到了一把进出文章大门的钥匙,阅文赏句,得心应手。像鲁迅先生的《论雷锋塔的倒掉》、《故乡》、《孔乙己》等文结束时的有关语句就具有上述作用。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看似平常的“次要句”,其实这类句子看似作者随便说说,而细加品赏的话,往往能发掘出一些十分紧要的内涵来。鲁迅作品中这种句子就特别多,试举数例,共同赏析。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的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因此,积累材料是学生习作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鲁迅生活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时代,其文学表达中颇多国家话语,"中国"概念即是其中之一。由于中国历史悠久,传统多元,言及中国的场合也有所不同,鲁迅笔下的"中国"含有复杂的歧义,诸如文化中国的珍贵遗产与负面传统,政治中国的社会弊端与主权尊严,历史中国的多元一体与中原意识等,矛盾交织,起伏变化,其中有鲜明的爱憎、深刻的洞察与准确的阐释,也不无认知的舛误,对此应该予以历史主义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通过动作和神态感知人物形象 师:画出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是指数千年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文化遗存,这些当然要继承。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中更根本、更本质、更稳定的价值取向与制度取向,就中国文明而言,这样的文化传统无疑是几千年的皇权专制主义。鲁迅“反传统”反的是“传统文化”还是“文化传统”?答案无疑是后者。因为事实上,鲁迅在继承传统文化上一直是不遗余力且颇多建树的。鲁迅从未打出“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旗号,却实实在在地做着许多保存、继承传统的事;因此,鲁迅反的不是“传统文化”,而是“文化传统”。因为对皇权专制主义的文化传统始终葆有深刻忧惧与高度警惕,有时难免连带着对传统文化显示出一种极端的态度,但这些极端化的表达不宜坐实了来理解。  相似文献   

20.
谭志永老师撰指出:四婶是一个和祥林嫂“同样值得同情的人”(见《语教学之友》2004.1)。他是这样论证的:既然祥林嫂深受夫权思想影响毒害,那么同样境况下的四婶就该“惟四叔是从”,四婶制止祥林嫂沾手祭器,但她只是被动的“禁令的执行”(鲁四老爷才是禁令的制定),因此,四婶虽对祥林嫂的死负有一些责任,但绝非主观愿望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