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乐 《现代语文》2007,(9):49-49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标准不仅直接指导着教法实践的方向,还强调课堂主导思想必须  相似文献   

2.
毛萍 《现代语文》2007,(2):51-51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宣示着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同等苇要,它们犹如语文教学的两翼,谁也不可缺。“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基于这一精神,作为一个与新课程改革同步的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将教育的根本归纳为“为了培养人。”因而新课程更是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重要位置,让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审美情趣,在人文氛围熏陶下逐渐形成既正确又合理。只有有了正确的合理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审美情趣,学生才能健康成长。可是,由于若干年来,受到极大的政治影响,仝国呈现的人文氛围比较差,造成了目前我国中学学生的人文素质还比较缺乏。不仅如此,学生还受到家庭环境和学校的影响:从家庭方面看,学生从小接受的人文素质教育及要求非常有限或处于较低层次;从学校方面看,片面追求升学率,轻视人文素质的教育。造成学生人文知识水平普遍不高,文明修养程度较低。即使在以往的政治课堂教学中,由于时代的巨大变化.过于强调了政治课的政治性;由于一锤定音的应试教育制度,更多的关注了应试的实用性。政治课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心灵、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则忽视;对学生人格与个性的教育则冷落了。久而久之,教育的人文精神内涵逐渐丧失,育人的本质不断退化,最终,学生的意志、个性、情感以及创造力都遭到压抑和摧残。因此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在此,笔者谈淡个人的儿点粗浅的认识,望能得到专家或同行的指正。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为了培养真正合格的国家建设人才,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既要注重学科的工具性,又要关注其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感、人文理想,弘扬民族的人文精神.文章就此问题,谈谈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从一个侧面看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人的真善美。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把"人"的因素忽视了,课文中许多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作品,由于  相似文献   

6.
一、新课程标准对语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是语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语学科的工具性,包括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感把握和整体感知能力培养,以及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又要重视语学科的人性,着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课的生长点就在于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而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基本宗旨就在于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自主、自强、自立"的现代人格,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文素养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仅包含一个人对文学艺术的欣赏水平、感悟能力,而且还包括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内在气质和精神境界。语文,作为母语,其中积淀了民族的睿智、文化和精神。因此,语文教学是培养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天然乳汁。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更是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蕴含了丰富的  相似文献   

9.
杨飞 《文教资料》2010,(15):46-48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多渠道的,而语文教学是主要途径,本文作者从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摸索出一条如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道路,用语文单元教学模式来组织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相似文献   

11.
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新课程标准”的名义之下,各省纷纷“自编”的教材,不仅增加的“实用文本”索然无味,还把一些传统的文学性趣味较强的文章给删掉了,故人文性和文学性在某些省编的“新教材”中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有所削弱。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提出人文素养的培育应当从内容上及教育形式这两个方面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进行变革,从而达到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审美情趣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接受事物的过程中判断事物美丑的兴趣和爱好。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极大,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课改后录入语文课本的很多课文文质兼美,为提高学生的素养提供了范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情趣,以达到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呢?  相似文献   

14.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导向,在着力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是人类普遍的自我关怀,本文旨在通过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行探讨: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为人文精神夯实底座;养成阅读习惯,为学生人文精神获得源头活水;重视引导作用,让学生人文精神的成长道路来有个称职的导演;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人文舞台上的主角。以此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类智慧的理想和完美,实现语文教学的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人文因素,渗透人文思想,把  相似文献   

17.
我们发现,在识字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分追求识字的结果、数量,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把学生识字当作是老师教字,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不顾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的训练、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发展,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这样的识字教学无法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学生虽然认识了老师所教的几个字,但不能掌握识字的方法、规律,既失去了识字的兴趣,更失去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识字教学呼唤人文素养的同归。  相似文献   

18.
19.
高职院校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忽视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缺失已成为阻碍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一大忧患。为此,高职语文教学的定位应有别于本科,着眼于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高职语文教育应通过语文教育丰富学生的思想,担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方面的重任。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晴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这段话在指出培育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的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