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之一,与人类的生活、工农业的生产、医药卫生事业等关系密切。随着生命本质不断的被揭示,生物学将对经济的发展显示出具大作用。初中学生的学习往往是凭兴趣,所以要真正上好这门课必须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根据学生的心理:好奇心强、喜欢与人竞争等特点,但又缺乏生物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映,也就是对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的识记、保持和提取的过程。一个人记忆的好坏与是否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是搞好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本文对生物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记忆规律,以便快速、准确地记忆知识,提高生物学的学习效率进行了初步探讨。1提高学生识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验表明,对于所学识记材料的目的、任务、意义与作用愈明确,识记的积极性就愈高,识记的效果也就愈好。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农、林、牧、渔、医药、卫生以及生态工程必…  相似文献   

3.
陈凯  龚雪 《中学教育》2010,(9):9-13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知识不应仅成为学生何以为生的手段,还应成为学生理解为何而生的思想源泉。为此,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把握知识的生命意蕴:从知识本身来看,我们应该尊重知识本然的自由的生命属性;从知识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每个学生都应该在自由的知识领域内独享属于自己的知识空间。针对当前知识教育中存在的知识工具化和知识泛化的弊病,可以通过加强学生知识学习的生命体验和提升教师知识教学的反思能力来重构知识的生命意蕴。  相似文献   

4.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知识不应仅仅成为学生何以为生的手段,还应成为学生理解为何而生的思想源泉。为此,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把握知识的生命意蕴:从知识本身来看,我们应该尊重知识本然的自由的生命属性;从知识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每个学生都应该在自由的知识领域内独享属于自己的知识空间。针对当前的知识教育中存在的知识工具化和知识泛化的弊病,可以通过加强学生知识学习的生命体验和提升教师知识教育的反思能力来重构知识的生命意蕴。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上,理性主义知识观、经验主义知识观、实用主义知识观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相继出现,它们理解知识问题的共同特征是把知识作为外在于人的客观实在.当知识与人的精神成长通过理解而发生关联并产生意义的时候,知识才获得了生命价值.教育要在这种生命知识观的影响下,进入学生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6.
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知识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课程均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有怎样的知识观就有怎样的课程。从人的知识生存处境出发思考人与知识的关系,这是我们探讨当代新课程知识观的根本着眼点,也是我们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的一种求索方式。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意义,在于以正确的知识观为指导去创建并维护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知识环境: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知识观至少包括三方面的思考:课程与知识的关系、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及知识与人的相遇方式。  相似文献   

7.
生物新课标要求初中生物学教学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学,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形成爱护生物,珍惜生命的情感。为此,初中生物学教学应融入生活。生物学教师教学时,应努力创设前人发现生物学知识的  相似文献   

8.
必要、基础的化学知识是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生物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针对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化学知识,提出4种教学策略:结合生物学概念渗透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结合生物学实验渗透化学知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结合情境问题渗透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结合实践活动渗透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探索借助化学知识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生命教育是关注人生存能力,促进人和谐发展的教育。人的和谐发展主要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将生命教育融入生物学课堂就是以学生和谐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将生物学知识、技能转化为受用终身的生命行动的指导力量。生物学是生命教育的良好载体,学生在学习生命原理的同时,感知生命现象,感悟生命原理,  相似文献   

10.
生态的课堂是一种平衡的关系,它以人为本,把人的个性需要放在第一位,注重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原来的课堂只是注重传授知识,现在的课堂是不但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使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活,体会到生命的尊严和乐趣。生态的课堂扩展了学校的教学领域,让教师和学生进行多维的对话。那么,我们如何构建小学的生态课堂呢?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夏春梅 《成才之路》2013,(35):91-91
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因此,我们在生物课教学中应该从生活实践人手,让生物学知识活化起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社会生活,从社会生活中获取生物学知识,并用生物学知识去解释社会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征发展水平,结合教材内容合理选择一些社会生活内容,并确定合适的结合点来开展教学。  相似文献   

12.
教育除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具有鲜明的生命性。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生命的独特性、自主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使教学达到本应具有的更深层次。构建生命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更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拥有不同知识经验和成长背景的个体,作为现代社会中生存的人,他们会在沟通与合作中进行知识的共享、心灵的碰撞,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受体,而是两个主体共同探究知识、建构知识。如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当作者袁鹰先生惊骇于那又小又轻的羊皮筏子上坐着六个人在风口浪尖上颠簸时,这使我突然想到,该用什么词汇描述这惊险的一幕?这个问  相似文献   

13.
王琪 《天津教育》2006,(2):15-16
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功利化的东西太多,忽视或掩盖了教育的本质. 例如,我们的教育本来就应该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的,而我们的许多活动都要搞成知识竞赛形式:交通知识竞赛、环境知识竞赛、安全知识竞赛、党史知识竞赛等。“知识本位”充斥社会各个阶层,舆论导向有忽视学生思考力、创造力培养之嫌,使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专业无思想”,更缺乏人文精神。教育不能只是墨守成规的知识灌输,要培植好奇心,要激发想象能力,要鼓励冒险精神,要精心孕育梦想,这样才能焕发教育的生命活力。教育要让学生享受快乐,校园应永远荡漾开心的笑声。与学生“共振”,教育才能放射出人文的光辉。  相似文献   

14.
安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作为生物教师,我们要开展并加强安全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维护健康,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处理自己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保持朝气蓬勃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为生物学教学的有序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生命教育:生物学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离开人文教育的科学教育,是一种残缺的科学教育。教育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做为基础教育中的生物学教学,理应担当起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以“生命教育”为切入点,将生物知识、技能的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认识生命之珍贵、生命之衰亡、生命之和谐、母爱之伟大、生命之意义,从而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视生命。  相似文献   

16.
杨红侠 《教书育人》2000,(19):19-20
复习巩固生物学知识,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复习巩固,学生掌握新知识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就会得到强化,还能使暂时记忆的内容向永久记忆转化。而学生所学的这些知识必须通过能力才能发挥作用,而能力又会加速知识和技能的扩展和深入,所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生物学复习中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重视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在知识的运用中才能表现出人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过程不仅要有概念、规律等知识作为基础,还要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而这些方法、技能是有规律即一定程序的,我们叫它程序性知识…  相似文献   

17.
制度性知识代表了特定社会对下一代进行文化教育和价值引导的基本规范,由此具备了进入课程内容的合法性基础。然而,制度性知识要发挥其教育功能。必须在课程设计中接受合理性的批判,即考察它是否与学生的经验建立关联从而使其对学生具有意义,这是当代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以"制度性知识与学习者的意义关系"为核心构建一种新的课程观,在处理制度性知识与课程的关系时既考虑传统教育所强调的"传递——接受"的认知关系,也充分关注"对话——理解"的意义关系,在课程设计中彰显人的生命体验和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8.
知识是教学用于培养人的内容,它形成学生理解人生、世界意义的心智框架,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内涵的丰富程度某种程度上决定人化的程度。因此,反思知识与人的丰富的意义关系,寻求知识“本真”形态以及“本真”意义,是教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知识具有客观的存在形式和主体化存在形式。客观知识被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智慧、情感价值态度后就成为主体化知识。主体化知识包含客观知识的内容和技能、智慧、价值态度和情感体验的内涵。教学要培养“真人”就必须以完整而丰富的知识内涵去营造一个知识与人交融的场景。教学理论要研究主体化知识的形式以及内涵,研究两者之间的转化过程以及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地方性知识作为勾连学生乡土记忆与地方存留的情境符号,其对于学生的学科观念培育具有重要作用。以内地西藏班学生的高中生物学教学为例,可通过地方性情境的问题导学、地方性资料的科学读写,以及地方性工艺的项目学习,分别促进学生感受、理解与内化生命观念。  相似文献   

20.
课程标准中学科知识的呈现既反映了课程设计者如何看待学科知识,想要将什么样的知识带给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教师在教学时如何有意识地教授更为专业性、结构化或深层次的学科知识内核。结合麦克·扬等人的强有力知识理论,研究发现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呈现出聚焦“强有力知识”的潜在特质。其具体表现为聚焦了生物学知识本体的客观专业、生物学知识习得的思维方法、生物学知识关联的逻辑体系,以及生物学知识上位的观念视角。在未来的生物学教学中应当促进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协同思考、更加关注程序性知识与认知性知识的存在,并加强高位引领、系统规划的教学设计助推观念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