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翻阅近两年的中考作文,不少佳作都运用了题记,让人眼睛为之一亮。这里从2004年全国各地中考佳作中,选取题记运用精彩的范例加以简析,以供借鉴。一、析题意大多数的话题作文,都是考生自拟题目的。有些考生为了阐明文题与话题的内在联系,常精心设计一个题记来剖析文题的含义,拉近它与话题的距离,以收到一种紧扣话题、平中见奇的效果。如:生活中,有一种馨香,叫作心平气和。生命中,有一种气度和意境,亦叫作心平气和。———题记(2004年兰州市中考佳作《馨香醉人》)何谓“馨香”?它与话题“心平气和”有什么样的联系?作者精心设计了题记,剖析题意…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动人动心的经典名篇。对于《背影》的称赞,世人不知讲了多少,大家都认为,《背影》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品中渲染了浓浓的父爱,是父爱让作者一次又一次感动流泪,是父爱感染了读者,让读者动心动情。然而再读《背影》,我们会发现,作品感动读者的绝不仅仅是父爱  相似文献   

3.
郑媛媛  孙治学 《现代语文》2007,(10):114-115
一篇《琵琶行》便可以让诗人名垂千古,在中国古典诗歌描写音乐的佳作中,《琵琶行》与《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堪称“三足鼎立”;《琵琶行》有三次关于音乐的描写,我们称之为“三弹琵琶”,第二次音乐描写是此诗的重要内容,也是三弹琵琶中最精彩的一次;《琵琶行》之所以卓绝千古,是因为诗中有“三绝”,其中最令人感动的应是第三绝,诗人以一颗伟大的爱心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4.
江强 《师道》2005,(10):12-12
“2001年,130多名复读生流失。2003年,50多名中考三门功课在274分以上的高分学生流失,当年进入榆社中学的新生中只有个别人在274分以上。2004年,中考前100名学生中流失了69人。”(2005年7月18日《中国青年报》:《山西榆社“高考滑坡事件”调查》)  相似文献   

5.
《语文报》2004年第97期“中考版”第5版刊登了2004年湖北省武汉市的一篇题为《勒着青藤成长》的中考满分作文。文章记述“我”拨开被青藤勒着的黄瓜导致黄瓜坠地一事,并由此感悟到生活中的种种规矩、原则就是“青藤”,它们“不是我们追求自由的桎梏”,“让规矩和原则制约着、束缚着。不是自虐,而是善待自己”。该文真切的材料、求异的思维、思辩的语言使它有理由在中考中获得满分。  相似文献   

6.
翻阅近几年的中考满分作,发现不少章作都运用了题记,让人开始阅读眼前便为之一亮。这些题记语言优美,蕴涵深厚,耐人寻味。人们常说标题是章的“眼睛”,好的题记则无疑装饰了章的“眼睛”,让“眼睛”“美”了起来。“美目”传情,通篇生辉。这里从近两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佳作中。选取部分精彩的题记加以简析,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誉满文坛的一篇佳作。这篇散文结构严谨,描述简洁,气氛和谐,感情真挚,无不显示出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功力。这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含蓄。要在仅仅一千五百字的短文中表达难以言尽的父爱,没有含蓄的语言,是不能完成的。全文所记“父亲”的五次话,便句句含情,而又句句蕴藉。这五次话,都很简短,几乎都是不大“漂亮”的口语。可这些话都饱和着父爱子的真挚感情。“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是父亲在困境中对儿子衷心的安慰;“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则表达了父亲在奔波谋食的繁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中考改革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已经历约10年历程.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每年组织专家,对中考命题进行评估,发布评价报告;从2004年开始,凡是采用课程改革教材的地区,除了执行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生数学学科命题指导》(以下简称《命题指导》)外,还同时进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目前,全国每年约有二千多万名初中毕业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将参加各地中考.可想而知,每年的中考牵动着多少学生和家长、牵动着多少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姜锋  刘碧玉 《江西教育》2023,(18):50-53
<正>课标是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深刻理解课标精神,抓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积累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父爱之舟》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以及“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师要以“新课标”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文中找细节、悟父爱,随即有感而发,诉父爱。  相似文献   

10.
有的中考佳作富有哲理,蕴含深刻,令阅卷教师玩味沉思;有的中考佳作感情真挚,富有诗意,使阅卷教师沉醉其中;有的中考佳作机智幽默,出语诙谐,阅卷教师会慷慨地打出分数。江苏盐城市2002年中考作文的话题是“靠”,有位考生拟题《战“痘”记》,叙写治疗令人烦恼的青春痘不能“靠”乱投医,只能“靠”科学疗  相似文献   

11.
《教师之友》2004年第一期所做的专题“那一代”在网上所引起的风波,多少有些出人意料。我觉得对“那一代”名师教育观念中一些具有服务于培养奴化人格的东西,拿出来批一批是很平常的事,并且已经平常到让人内心波澜不惊的程度。不  相似文献   

12.
中考文言文阅读命题模式有多种,其中的一种是课内外结合型。但一般的课内外结合型,其针对阅读材料所设计的试题几乎都是“两张皮”。而2004年桂林市中考文言文阅读却是“一张皮”。请看2004年桂林市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六道试题(阅读材料略)。  相似文献   

13.
正是电影《东京审判》海报上那句赫然的宣传语——“一部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让我这个中国人了解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那段历史。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主流史实大片,《东京审判》首度揭密了那段跌宕起伏、震撼人心却不为太多人熟知的历史,完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电影题材从打击日本侵略者向审判侵略元凶的飞跃。就像一篇影评里说的:“在这个电影江湖里花拳绣腿大行其道的时代,拍这样一部片子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历史本身就是一块硬骨头。”虽然电影本身无法承受历史和现实之重,但不能否认,《东京审判》让我们再一次正视了一段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XIA[知识梳理]2003年的中考语文是新修订后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依据此“大纲”编写的教材使用后的第一次中考,又是在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试行两年后进行的一次中考。新的大纲和教材一定会给中考改革注入新的活力,现就近几年来中考语文在“积累与运用”部分出现的一些新变化以及所考查的要点、难点、重点梳理如下:“积累与运用”,顾名思义,此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积累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课文要求背诵的名言名句、现实生活中广为流传的格言警句、…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中考佳作,有的富有哲理,蕴涵深刻,令阅卷老师玩味沉思;有的感情真挚,富有诗意,使阅卷老师沉醉其中;有的机智幽默,出语诙谐,使连续读卷、眼睛已十分疲乏的阅卷教师,会在一笑中进入那特殊的谐趣境界,被你征服,慷慨地打出高分。江苏盐城市2002年中考作文的话题是“靠”,有位考生拟题《战“痘”记》,叙写治疗令人烦恼的青春痘不能“靠”乱投医,只能“靠”科学疗法的经历,文章结尾写得风趣极了:“镜子中,我脸上的‘小痘痘’‘大势已去’,只有三个‘残兵败将’还在‘坚守阵地’。看来与之道一声‘再见’,为期不远了。”多…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7个国家级新课程改革试验区的九年级毕业生参加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学业考试(以下简称为“课标中考”),其他地区的初三毕业生参加了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的升学考试(以下简称为“大纲中考”).为了更好地了解课标中考,笔者对2004年的大纲中考题和课标中考题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出课标中考题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考原题】 车让人,让出一份安全;车让车,让出一份秩序;人让车,让出一份文明;人让人,让出一份和谐。现实生活中,这类“让”的现象还很多,无论在家庭、学校、社会……在非原则面前,“让”是一种礼貌,一种气度,一种美德。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7个国家级新课程改革试验区的九年级毕业生参加了以《物理课程标准》等为依据的学业考试(以下简称为“课标中考”),其余地区的初三毕业生参加了以“大纲”为依据的中考(以下简称为“大纲中考”).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日益体现课标精神,为了更好地领会课标精神,我们对比分析了2004年“大纲中考”物理题和“课标中考”物理题,我们发现,与大纲中考题相比,课标中考题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钟表的时针分针每天重叠多少次?”这是美国著名的微软公司招聘职员的一道面试题(参见《读者》2004年10期第18页的《微软的面试难题》一文)。应聘的都是优秀的、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许多人凭直觉想象,很快说出了答案是24次。可是,这个答案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0.
轻轻地打开新年第一扇漂亮而清新的窗子,不小心把许多往事撞了出来,洒落一地。当朋友们手捧着崭新的《高中生》时,我们不仅要感叹:生命中这样美丽的相遇,是等待了多少日子的缘分啊,这般让人眷恋,这般让人回味。2004年,《高中生》在读者的呵护中度过了她美好而难忘的三周岁生日,如今已逐渐展露迷人的风采。2004年,首届中国高中校长有奖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引来无数关注的目光;2004年,第二届中国高中生才艺展示大奖赛圆满落下帷幕,一大批“高中生明星”在《高中生》的舞台上冉冉升起;2004年,《高中生》试出半月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