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汉书>与<史记>比较,其因袭之处是对<史记>的认同,亦代表了作者本身的创作观点;而对<史记>加工创作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则更能看出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特色.就<汉书·高帝纪>的创作特色而论,班固本着宣扬汉统的宗旨,对当时的史实加以移置剪裁,用典型化等方法在尽可能详赡、精确而典重的历史事件叙述中塑造高祖开国君主形象,继承中有着创新,显现出独特的创作特色,显示了<汉书>与<史记>相同传主的纪传体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汉书》与《史记》比较,其因袭之处是对《史记》的认同,亦代表了作者本身的创作观点;而对《史记》加工创作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则更能看出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特色。就《汉书·高帝纪》的创作特色而论,班固本着宣扬汉统的宗旨,对当时的史实加以移置剪裁,用典型化等方法在尽可能详赡、精确而典重的历史事件叙述中塑造高祖开国君主形象,继承中有着创新,显现出独特的创作特色,显示了《汉书》与《史记》相同传主的纪传体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词诠》大量引用了《汉书》文句作为范例.因为转承、传抄、排版、校对不严等原因,出现了讹字、衍文、脱文、引文次序颠倒等失误.订正这些错讹,有利于《词诠》的修订及虚词学著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公羊传》是正文训诂的范式,在训诂内容、方法和术语等方面都为训诂学的日臻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它解释《春秋》词语,重指称义,更重附加义;其训诂方法灵活多样,包括因声求义、直陈语义和据境索义;其训诂术语初具后世训诂学规模,不但有一定的分工,而且基本规范。  相似文献   

5.
<汉书>与<史记>相比较在编纂体例上有一系列创新它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形式;顺应时代潮流,取消了"世家"体裁;在继承改造<史记>诸志的基础上,新创立了地理、艺文、刑法、五行四志等新志;班固以自己的世界观审核了<史记>的各种材料,利用时作了很多增补、移动、删节、订正工作.这些创新在内容上突破了史书只载政治事件和为人物立传的局限性,使读者得以概见一代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状况.这些创新都被以后的史学家所继承,因此,<汉书>在编纂体例上的杰出贡献是应该充分肯定的.这也说明古代史籍的编纂方法大致是在西汉时期奠定了基础的.  相似文献   

6.
显性互见法是指作者在文中明确地标示此事此语已在其他篇述过,可参见该篇的一种自觉的创作方法。《汉书》在继承《史记》显性互见法运用的基础上,整齐、规范了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并加以更为自觉而缜密地运用,体现出作品圆融而严谨的编撰风格,也使该方法的运用走向了成熟和完善,成为后世正史竞相模仿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考溯《史记》八书,比较八书与《汉书》十志的序列,可见《史记》八书源于《尚书·八政》,《汉书》十志源于《史记》八书。八书、十志代表着不同时代的经济水平和思想认识。八书侧重当代承弊通变,忧国忧民,有肇起之功;十志侧重技术,丰富详赡,具发展之能,二者均为一代文化之大成。  相似文献   

8.
历代史志目录中,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首次对“小说”进行相关记述。《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这一“源”对后世子部小说这一“流”产生深远影响。《汉书·艺文志》“小说家”对后世子部小说的选材影响主要表现在题材、内容、思想三方面。《汉书·艺文志》还在小说观方面确立了两种基本模式:一为实录精神;二为“君子弗为”与“一言可采”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9.
班固《汉书》古字指的是《汉书》中那些比东汉初期通行文字更古的文字,它与唐代颜师古《汉书》注释中所标注的古字是有着区别的。《汉书》多古字现象是作者班固深厚的古文功底以及便利的阅览古文原典条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古代著作在抄录、流传过程中多经改易,将已非原貌的《史记》、《汉书》进行对比,得出"《史记》多俗字、《汉书》多古字"的结论是不严谨的。  相似文献   

10.
李灿 《池州学院学报》2009,23(2):98-100
陈直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在历史学、考古学、文学、文字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继承和发扬了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在史学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汉书新证>作为他的代表作,从考释前人之说和考释原文两个方面诠释了他的史学思想,即"使考古为历史服务"的学术主张.这种思想贯穿他的一生,为历史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值得认真总结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训诂简论》是训诂学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作者陆宗达在创作过程中历经波折.以《训诂简论》的创作过程为线,介绍陆宗达先生在做学问、为人等方面的奇闻趣事,并对该书的训诂方法、原则等进行评介.  相似文献   

12.
13.
江声《尚书集注音疏》的训诂方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揭示字际聚合关系,即假借通用关系、古今关系、正俗关系、繁省关系、正讹关系等,正确认识字的形、音、义;二是通过揭示语词组合关系,语境证义。江声运用这两方面的训诂方法,在尊承汉注、融贯汉注的同时,又能自申新义,特别注重辨析词义之细微差别,有所发明,成一家之言,达到精准诠释经义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韩愈的《符读书城南》毁誉参半,誉之者称赞其真,毁之者质疑其德,二论大致以唐宋为分野。有前辈学者对争议中的“富贵利达”,以“人情诱小儿读书之常”为之开脱。爬梳诗中引起争议的“飞黄腾踏”“蟾蜍”“公与相”之句,发现对典故的不查导致了误解的产生,并且由于人云亦云,终至习焉不察。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以后随着新出土文献的增加,考证早期阴阳五行思想的材料更加丰富,学术界不断从新出土文献的视角来审视先秦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本文从甲骨文、帛书、竹简等近百年新发现的文献为依据,探讨《汉书·五行志》撰述的历史原因与先秦阴阳五行思想出现渊源.  相似文献   

16.
将培根的散文《谈读书》的两个中文译本置于翻译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下进行了对比评析,说明其各自特色及意义,并结合这两个译本从翻译目的、连贯和忠实原则等方面探讨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积极运用。  相似文献   

17.
“翱翔”,古籍中多数指人的遨游,并非指今之空中飞翔之意。“昭假”,义为昭格,假与格古籍中并非全为“至”义,多数用为“告”义。古籍中常见的“昭假”应是“昭告”的意思。此二词之原义,后人多不明,以致误解。  相似文献   

18.
《东方杂志》创刊时期,正值"清末新政"教育变革迅速发展的时期,中国教育正处于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过程中。该刊对清末时期近代教育普及思想的传播极为重视,对中国近代教育变革进行了积极的关注和思索,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钱泽民 《阅读》2007,(5):1-1
《左传》上说,孩子的成长要经过两个重要阶段:一是一岁时的开口说话;二是六岁以后的学习读书。读书,可以领略和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美感和韵味,而且能汲取全人类文明的精华和丰富的养分。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文明的人,有所作为的人,优秀的人,非读书不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尔雅》一书进行了恰当的介绍,指出它不单单是训诂名物的书,更是儒家经典之一,同时,也附带论述了郭璞《尔雅注》,邵晋涵《尔雅正文》和郝懿行《尔雅义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