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植物学的角度对<进出口税则>第四十四章中"水曲柳"、"白蜡木"的内涵与外延、区别与联系等进行初步探讨与分析研究,对相关税目进行了学理解释与再注释,认为"水曲柳"是学名为"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的具体树种,"白蜡木"是泛指白蜡树属(Fraxinus L.)里的多种植物(树种).  相似文献   

2.
利用商品学、法律解释学、逻辑学等方法与理论,对《进出口税则》中关于“北美硬阔叶木”的问题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与研究,认为“北美硬阔叶木”可以理解为树种发源于北美洲的闹叶木,其具体树种可参照《木材科技词典》里对上述树种的归纳。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山东人民出版社)《史记》(选修)第5页《廉颇与蔺相如》第二段有这样一个句子:"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课文下方注解(20)对"嘻"的解释是"苦笑"。  相似文献   

4.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有这样的论述:"起来"、"下去"在某些情况下也是表示情貌的,"起来"表示开始貌(笑起来、唱起来);"下去"表示继续貌(念下去、搞下去)。"起来"的表示情貌也是较晚的事。大概在元代产生。"下去"的表示情貌,是由于"起来"的类化。它的起源最晚(红楼梦中还没有)。在《儿女英雄传》中,才发现用"下去"表示继续貌的例子:便静静洱的听他唱下去。(第三十八回)底下要只这等一折折的排下去,也就没多的话说了。(同上)待要隐忍下去……天长日久……更不成事。(第三十回)其实,在《红楼梦》之前,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无疑是一首著名的诗歌,但是关于这首词中的"三山"一直以来就有争议。该词系李清照在建炎四年(1130年)春"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章安)"时的作品,词中的"三山"应是现在位于台州椒江的"三山",而不是山东蓬莱三仙岛,更不是其他别的地方。她的另一首堪称"咏梅"杰作的《清平乐》,也是作者此行的主要收获之一,写于去章安后,与《渔家傲》构成了颇有意味的姊妹篇。  相似文献   

6.
《憩园》没有一种让人决绝地出走与逃离家庭的激情鼓动,更多显出对出现种种分裂的家的弥合,与意欲冲破旧思想束缚对家进行重建的努力与尝试。这在小说中体现为"新"(新式主人)于"旧"(旧公馆)中的突破与构建,并在长与幼、男与女的各种组合关系中,指向"家"的新伦理与新道德。在对家的弥合与拯救中,血脉的温情与宽容只能指向新家转变的开始,而完成只能靠"自我拯救"而不是"被救"。只有实现个人理想与信仰的自我救赎,才能助于家在完整意义上的重新建立。  相似文献   

7.
袁圆 《学语文》2013,(2):59-60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6月修订,第6版)中,"随后"与"随即"均被界定为副词,"随后"表示紧接着某种情况或行动之后,多与"就"连用。而"随即"表示"随后就"、"立刻"。不少专著和论文都涉及这两个词儿,如陆俭明、  相似文献   

8.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提到的陆谦陆虞候,是高俅高太尉的心腹。课本及教参均未对其作详注,"虞候"究竟是什么身份,学界的认识并不一致。一、"虞候"是爵位吗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因为曾有一些将"陆虞候(hòu)"误为"陆虞侯(hóu)"的例子:  相似文献   

9.
利用商品学、法律解释学、逻辑学等方法与理论,对《进出口税则》、《税则注释》第四十四章中关于“端部结合”涵义等的问题做了一些初步探讨与研究,认为“端部结合”包括两个构件“端”对“端”,“边”对“边”的结合,具体到板材,即包括“端”与“端”之间拼接起来(短料接长),以及“边”与“边”之间拼接起来(窄料拼宽)的木材。对“端部结合”的内涵、外延等,进行学说上的阐述以及学理上的解释,旨在对税则归类、协调制度研究、贸易便利化等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英语中"家庭"这个单词的拼写是"family"。有人说,"f"表示"父亲"(father),"a"表示"和"(and),"m"表示"妈妈"(mother),"i"当然就是指我(I)了,"l"表示"爱"(love),"y"指"你们"(you)。  相似文献   

11.
王洁 《学语文》2013,(2):64-65
近年来,"靴子""落下"经常在一些经济类新闻标题中同现,例如: (1)房产税:"靴子"终于落下(《湖南日报》2011年1月12日)(2)加息靴子为何此时落下(《人民日报》2011年7月7日)(3)限购令这只靴子终于落下来了(《证券时报》2011年12月5日)  相似文献   

12.
各版本《韵镜》于外转第三十九开上声琰韵三等溪母位置列有"(平页)"或"頇"字。然"琰"韵为收-m尾的韵,"(平页)"从"平"声,"頇"从"干"声,并与"琰"韵收-m尾不协。前辈学者对此一现象已经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今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一现象重新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形象的,音乐作品同样存在"艺术形象"。但是音乐中的"艺术形象"可能与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所不同:(1)音乐形象不是具象化的形象,而是一种按照某种暗示所想象联想的形象;(2)音乐形象有时表现为一种情景表象,有时则表现为一种趣味、情绪或气氛。这是我们认识、理解音乐中"艺术形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的“落木”从来解释为“落叶”.本无疑义。刘永铮《说“落木”》(《中学语教学》2005年第8期)一却认为:“木.就是树木,翻遍古今汉语词典.也不会找到‘木’就是‘叶’的义项”,“‘落木’是‘凋落的树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蜀汉有无史官的争议源于陈寿"国不置史,注记无官"之说。唐朝史学家刘知几首先对此说提出了强烈质疑。刘知几之后,历代几乎都有学者对这一问题发表了看法。今天将这些议论归纳起来,虽然不外乎只是"无"和"有"两种基本意见,但是争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还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尤其是现代一些学者对陈寿"国不置史,注记无官"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更需要纠正。陈寿说"国不置史"或可理解为是蜀汉史官(注记官)制度不完善的反映,而并非是完全没有设置史官。  相似文献   

16.
孟宪红 《现代语文》2010,(10):147-147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一课是李白的《蜀道难》。其中对"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这两句诗的课下注释是:"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或,倘若。匪,通‘非’。狼与豺,比喻叛乱的人。"但是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这样理解比较曲折隐晦”,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介词"从"的历史演变情况进行了简述,对南朝齐梁时期道书《真诰》中的"从"字用法进行了完全统计,其介词用法已占主要地位。对"从+表人名词+V+(N)"格式中"从"的词性判定进行了讨论,认为表人名词或人称代词进入连动结构中"从"的宾语位置,也可能引起"从"虚化为介词。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以"生活"为墙面,以"生命"为扶梯,尽是对"人"(人性)浓情的观释和凝情的求解。从"生活"与"生命"的双重叠错视角对沈从文小说《八骏图》作深层剖析,通过对"八骏"习常定论的质疑,深挖出潜在的真确写作意旨。  相似文献   

19.
《儿女英雄传》中"最"类程度副词有"最"、"最为"、"最是",其中"最"又可分为两类:(1)客观相对程度副词"最1";(2)主观绝对程度副词"最2"。该文从产生年代、组合能力、句法功能等方面,对"最"类程度副词进行计量研究,以揭示"最"类程度副词在清代后期的特点:"最"的使用频率一直较高;"最是"产生年代最晚,程度等级方面相当于"最2";"最为"产生年代较早,但是明清以后不太常见。  相似文献   

20.
关于"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就已经提出了要求:"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关于"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提法,最早是在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在内容上有了较大改变,将现代文阅读按文本分成了三类——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其中,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出现在选考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