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四川裂腹鱼雌雄个体在生殖季节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可根据珠星的有无及腹部是否饱满区别雌雄亲鱼。种群性比为1.245;1(P>0.05),繁殖群体性比为1.167:1(P>0.05)。雄性性成熟最小个体体长225mm,体重189g,3~+龄,雌性性成熟最小个体体长350mm,体重550g,5~+龄。渔获场情况统计表明,1~+——2~+龄雄鱼未成熟,3~+龄62.5%达性成熟,4~+龄以上全部达性成熟;1~+——4~+龄雌鱼未成熟,5~+龄以上全部成熟。繁殖群体中,雄鱼以3~+、4~+个体为主,雌鱼以5~+、6~+个体为主,剩余群体占优势。四川裂腹鱼雄鱼在产卵期间具有筑窝习性,雌鱼产具有粘性的沉性卵,产卵场为卵石泥沙混合底质。针对目前该河段四川裂腹鱼资源受破坏的情况,本文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该河段鱼类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赤水河上游云南光唇鱼年龄与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间在赤水河国家级鱼类保护区上游的云南镇雄县坡头乡采集到云南光唇鱼(Acrossocheilus yunanellsis)430尾(体长范围57mm~281mm),其中雄鱼77尾,雌鱼97尾,其余的性别不确定,样本为流刺网和电击捕获.通过鳞片对430号标本进行了年龄鉴定,首次对赤水河上游云南光唇鱼的年龄与生长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体长、体重、鳞径的关系及渔获物的年龄结构组成.所采集云南光唇鱼的年龄由0-5龄组成;体长与鳞径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关系式为: L♀=0.0157R-0.0043 (r2=0.9146);L♂=0.164R-0.0919(r2=0.8445);体长与体重呈指数关系,关系式为:W♀=0.000032L2.89004(r2=0.9788);W♀=0.000021L2.9764(r2=0.9808).  相似文献   

3.
西伯利亚鲟稚幼鱼生长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工培育条件下,对西伯利亚鲟稚幼鱼的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平均体长为2.12 cm、平均体重为0.07 g的7日龄稚鱼经140 d的人工饲养长成平均全长为42.69 cm、平均体重为254 g的个体,其日均增长量2.93 mm、平均瞬时增长率2.14 %,全长与日龄之间呈线性关系,L = -0.7711+ 0.3126t (r = 0.9948);体重日均增长量1.82 g、平均瞬时增重率5.37 %,体重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W = 0.3157e0.0529t (r = 0.9354);体重与全长的回归曲线为W = 0.0082L2.7046 (r = 0.9977),幂指数值接近3,表明该鱼体重与全长的立方呈正相关关系,属于等比生长类型。  相似文献   

4.
2006年5—8月对浙南瓯江凤鲚的繁殖期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凤鲚瓯江种群汛期雌雄个体体重(W)与体长(L)的关系分别为Wf=0.021 Lf^2.52(R^2=0.77)和Wm=0.0127 Lm^2.605(R^2=0.72).个体绝对繁殖力在2836—62901粒之间,平均为(21112±8919)粒;绝对繁殖力(r)与体长(L)、体重(W)和纯重(NW)均呈线性正相关.相对繁殖力(r/L)与体长、体重呈线性正相关,平均个体相对繁殖力(r/L)为(1146±398)粒/cm;相对繁殖力(HW)与体长、体重无关,平均个体相对繁殖力(HW)为(657±186)粒/g.  相似文献   

5.
在18~22℃冷泉条件下,进行了香鱼养殖试验.平均体重为2.65和0.73 g的两种规格香鱼苗种,经110 d饲养,平均体重分别达76.56和55.88 g;饲料系数分别为1.43和1.32,饲料系数与鱼不同阶段体重呈曲线正相关Y-0.9277-0.0029X+0.0002X2(R2-0.838,P<0.01);香鱼肥满度从投放鱼种(0.73g)时的0.901增加到实验结束时的1.368,肥满度在养殖后半程才开始显著增大,肥满度对体长的最优回归方程为线性方程Y-0.7054 +0.0428X (R2-0.505,P<0.01).鱼体重对体长的最佳回归模型为指数曲线模型Y-0.3647e (0326X)(R2=0.980,P<0.01).运用Bertalanffy、Gompertz和Logistic 3种非线性生长模型分别对香鱼的体重生长数据进行了拟合和分析.3种模型对香鱼体重生长均有很好的拟合度,其中,大、小规格香鱼鱼种生长的Gompertz模型拟合度(R2)分别为1.000和0.999;以该模型测算的生长参数拐点体重分别为43.866和40.014 g,最大日增重分别为0.914和0.781 g,拐点日龄分别在鱼种投放后的第72和89 d.  相似文献   

6.
长吻是长江河流中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鲶形目鲍科鱼类,共收集肥料325尾,全部材料均通过生物学测定。1989年采用IBM/AX计算机运用Von Bertalanffy鱼类生长方程的BASIC程序进行了重新整理运算。结果表明:龄群有1—6龄组,2—3龄鱼为渔获物的主要成份,占总尾数的54.27%,体长和体重的相关关系式为:W=2.221344×10~(-2)L~(2.828766)。生长曲线,生长速度曲线、生长加速度曲线反映出长吻鮠属均匀生长型,生长的拐点年龄为6.1龄,地外,体长、体重、吻长、全长、体国之间还进行了多元回归。  相似文献   

7.
挑选清洁级10周龄Fmr1基因敲除小鼠20只(雌、雄各半),采取1∶1同居,全同胞兄妹近交繁殖,测定子代生长发育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为Fmr1基因敲除小鼠的应用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显示,清洁级Fmr1基因敲除小鼠初生体重、体长分别为1.25±0.21g、38.99±1.74mm;离乳体重体长分别为8.17±2.26g、122.81±11.42mm;60日龄时体重体长分别为22.93±2.93g、180.19±7.46mm.  相似文献   

8.
瓣结鱼为水中垂直取食的温和肉食性鱼类,从140尾鱼(体长9.57—44.2cm)肠内含物分析,其食谱以水生昆虫及其幼、稚虫为主,该类食物出现率为99.29%,其次为螺、蚌等软体动物,出现率为15%.摄食强度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以春季的3、4月最高,分别为93.33%和70.33%,5—7月较低,其它月份较为稳定冬季以及生殖群体在繁殖季节无停食现象。该鱼的肠长/体长为121(N=341),其视觉在摄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选取70尾2年龄以上的褐牙鲆,测量了全长(X1)、体长、头长(X3)、吻长、体高、尾柄高(X6)和体质量(Y)7项生长性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剔除了与全长有共线性的体长及回归方程中不显著的吻长和体高,计算了全长、体长、头长等6个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以及以全长、头长和尾柄高对体质量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定量分析褐牙鲆生长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褐牙鲆6个生长性状均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0.365)最大;3个主要生长性状与体质量的决定系数和为0.948.应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全长、头长和尾柄高对体质量的线性回归方程:Y=-4 123.461+34.115X1+168.733X3+412.045X6,相关系数R=0.974.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半环分析法研究差分方程xn+1=1/(xn+xn-1)(n=0,1,…)解列{xn}n∞=-1 的特性.在此基础上,给出在初始值满足x-1,x0∈(0,∞)情况下,其平衡点(x-)=(∫2/2)是全局渐近稳定的严格理论证明.  相似文献   

11.
Differential equation models have intuitively meaningful parameters that can be mapped to developmental theories emphasizing nonlinear multiple timescale processes. Following this tradition, we map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of infant-parent self-/co-regulation to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dynamics captured by fishery models wherein fish’s reproduction and farmers’ harvesting contribute to population size. Integrated and estimated within a multilevel growth modeling framework, the model captures distinct components of self-/co-regulation and changes with age. We use simulations to examine viability of the model’s application to real-world data and illustrate the model’s utility using exemplar data drawn from a multiple timescale study of infant distress and mother soothing behaviors (= 144 dyads) as the infant received routine immunizations at ages 2 and 6 months. Results highlight the benefits of articulating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within a differential equations framework, and using multiple timescale study designs with natural or experimentally induced perturbations in the study of self-/co-regul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2.
13.
浮游动物的组成主要受制于湖泊中的有效营养成分、物理因子及鱼类捕食作用等几个决定因素。滤食性鱼类与浮游动物群落的关系是现代湖沼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焦点,国内浮游动物的研究多集中于生态区系、生物量方面,在其与鱼类关系方面研究甚少,本文报道了作者在奥地利进修期间对诺西勒湖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个体大小频率分布及其与鱼的捕食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诺西勒湖是位于奥地利东部与匈牙利交界处的一个大型浅水湖泊,这里的浮游动物组成包括七种枝角类、四种桡足类,其中第一优势种是Arctodiatomus spinosus,全年度存在;而第二优势种Diaphanosoma brachyurum只在初夏到深秋这段时间出现在水体中,其余时间则沉入水底休眠越冬;另外,大型枝角类 Leptodora kindti也随着夏天的来临,水温回升而得以开始进行生长繁殖,出现于水体中,它们构成了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饵料的鱼 plecysrcultrotus的主要食物成分。在夏天,鱼主要捕食体形较大的 L.kineti和 D.brachyurum,而到了冬天,就只好捕食耐寒的A.spinosus了。鱼的捕食对整个浮游动物群落尤其是优势种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无疑起着不可忽视的控制作用,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鱼的捕食明显影响着被捕食者的种群自然增长率,浮游动物在无鱼条件下的增长速率明显高于有鱼条件下的增长率。而由于鱼的滤食对饵料的个体大小有选择,因此,鱼胃中发现的饵料的个体大小与湖水中同一种类浮游动物的个体大小的重叠性很低,由此可见,鱼类的捕食明显地影响着湖中浮游动物的密度及大小频率分布,因此,在鱼圹的营养和水质管理中,浮游动物的生长情况可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6个灰叶胡杨和21个胡杨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胡杨和灰叶胡杨各种群的年龄与胸径均呈明显的线性相关.6个灰叶胡杨种群中有5个种群结构为增长型,1个种群结构为稳定型;21个胡杨种群中有7个种群结构为增长型,14个种群结构为稳定型.影响胡杨和灰叶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和动态的主要因素是缺乏1~3 a年龄级的个体,近年来的生境条件和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15.
学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整个学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数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以与学制和年龄相对应的“标准(或适龄)受教育年数”为基本参数,以受教育程度构成的年龄变化为依据考虑学龄段内的错龄上学,对学龄人口的分龄及整体平均受教育年数的探索性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学龄人口的分龄及整体平均受教育年数普遍提高,总体受教育程度高移化趋势显...  相似文献   

16.
因为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英国18世纪形成了晚婚模式,总的发展趋势是婚龄不断提高。同时,终生不婚者增加了。晚婚模式的出现控制了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17.
在搜集2000~2011年广东省人口总量、人口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城乡结构、净迁移人口数等人口发展数据与经济增长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建立VAR模型,对人口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并做了脉冲响应分析及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人口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人口总量、人口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关系,但影响程度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8.
贵阳市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贵阳市相关统计资料,对贵阳市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贵阳市人口发展的现状是人口持续增长、控制型生育模式、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文化素质提高较快、人口城镇化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均、贵州省人口主要流入区和集聚区,今后贵阳市人口总数将保持增长态势,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进入人口红利期,且人口城镇化水平稳步增长。针对贵阳市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提出贵阳市人口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由于对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性问题的关注,人口红利问题近期又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在以往的实证文献中,由于在对人口红利的概念理解、研究方法、变量选择方面有很大差异,研究结论之间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基于经济收敛理论,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在控制了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前提下,考察了人口结构转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省级之间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983—1992年期间,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快于总人口的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占人均GDP增长的14.1%;而从1983—2009年整个时期来看,人口结构转变所引致的经济增长占整个人均GDP增长的6.9%。分东、中、西部考察发现,西部地区由于人口结构转变而带来的经济贡献要远远大于东部和中部。对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考察则发现,少儿抚养比与人均GDP增长是显著的负向关系,而老年抚养比的影响不显著。上述研究结果意味着,在人口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而带来的人均收入的增加,这个值并不一定是正数,当人口转变进入到下一阶段,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慢于退休年龄人口,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作用则转变为抑制人均产出。同时,这一增长效应能否在事实上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增长,还要取决于一国的产业政策、就业政策以及教育政策。对于劳动年龄人口快于总人口的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以及这一效应有多大,需要谨慎地看待,片面夸大或忽视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都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