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崔慧仙 《文教资料》2014,(14):100-101
近几年高校行政化成为高校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这一现象实际是高校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不断冲突演化的结果。作为高校权力系统中的两种基本权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围绕高校行政化产生的原因、表现方式等展开研究,探求高校去行政化的政策和实践可能引导的高校内部管理变革方向。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对高校“行政化”的内涵存在较多争议,主要分为三种观点:官本位观、过度科层观和政府同构观。官本位观未认识到官本位与行政化之间不存在必然关系;“过度科层观”忽视了中国熟人社会和党政权力系统特点,难以囊括高校各类组织的特点;政府同构观忽视了“行政”和“党政”在价值观念、决策方式、责任承担等方面存在根本不同。高校行政化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制度及文化体系。在组织上高校形成与上级党政机构完全相同的党政组织;在管理制度上,规则与人情并存,专业性弱行政性强、服务弱于管理;文化土壤中的官本位是行政不正之风的文化根源,进一步加剧了高校的行政化。  相似文献   

3.
高校行政化是高校以“官本位”为中心来进行管理的一种状态和倾向,它是在政府的长期行政管理体制下.高校受市场经济影响产生内部人员对利益的追逐而形成的。高校行政化的弊端表现为高校受政府行政管理的制约而缺乏办学自主权和高校学术权力的弱化,进而导致内部权力失衡。从逐步改变政府的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和高校理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两个方面入手是高校去行政化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4.
当前,一些学者在介绍和宣传高校"去行政化"的思想时,做出了与其本义不一致的理论归纳和内容概述.这些对高校"去行政化"的实质思想和观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甚至矛盾的讹传.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对高校"去行政化"概念的误解、对象的误传以及效能的误读.对这些讹传进行批判反思,有利于人们对高校"去行政化"思想真义的理解、发展与落实.  相似文献   

5.
高等院校行政化现象普遍存在,其产生的原因有传统文化的影响、现实利益的驱动和学术权力的弱化,由此产生败坏高校的风气、扼杀教师的积极性、影响高校的培养质量、滋生腐败、学生世故化等一系列问题,高校行政化的弊端应该从落实和扩大学办学自主权等多方位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6.
"去行政化"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必须实现其在高校内部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合理界定。通过规范行政权力,提升学术权力。本文从我国高校"行政化"和"去行政化"的内涵出发,指出我国高校行政化的弊端,分析了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本质,最后提出了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文章探讨了高校行政级别对于高校的特殊意义,并认为现行条件下不应取消高校行政级别,更不能以此作为破解高校行政化弊端的首选对策,破解高校行政化弊端应该循序渐进,多因素结合,协同进行。  相似文献   

8.
教育评论季坛专栏属常设性的,2002年1月开始并且常年接受稿件。诚请各位同仁在百忙中赐教赐稿!来稿时注明作者姓名、性别、年龄、学位、职称、单位、职务、邮政编码、通讯地址、E-mail地址等。稿件寄下列电子信箱:zjjh_ly@163.com  相似文献   

9.
学术体系内部行政化是尚未引起高校充分注意的行政化地带。学术体系内部行政化是学术体系内部存在的学术人员违背知识处理逻辑行事而产生的一种行政化行为。这种行政化分显性和隐性两种,高校对这种行政化的关注与处理不尽如人意。这种行政化主要是由过度强调学术自由、学术体制机制不畅、学术良知和道德下滑以及重形式轻实质的行政化处理办法引起的。克服这种行政化必须提升学术人员的学术道德,建立健全高校的学术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和培育高校师生的学术民主和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0.
自2010年初温家宝总理提出"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最好大学不要设立行政级别"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后,大学去行政化就成为了两会代表、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甚至《Nature》杂志也对此进行了相关报道。但事实上,国内关于大学行政化的思考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了,只是  相似文献   

11.
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不同于国家公权力,也不同于私人权利,它以学术权力为内核,以国家公权力的外在授权为表现形式,前者体现其合理性,后者体现其合法性。正确认识其性质是确立高校和其他社会主体关系的关键,也是建立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多主体分析及优化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市场导向的资源配置制度创新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主体由单一主体转变为多元主体,形成了政府、市场和高校的三角体系,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与制衡,最终会形成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并存的混合式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采取公平配置与竞争获得的投入机制实现资源配置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西部高校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策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针对西部高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教育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分析了网上教育教学资源的含义和特征,对西部高校在资金相对短缺情况下如何建设和共享网上教育教学资源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推进西部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影响因素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格局日趋严峻的现状,本研究结合政府、市场、大学三个视角,利用多层线性模型,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及其影响机制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是区域层面的政府和市场因素与院校层面的机构特征等多层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区域层面的因素能够解释三分之一以上的差异,并且区域层面因素对院校层面因素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等教育财力资源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的重要时期,高等教育财力资源配置方面难免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有效地提高高等教育财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提高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加强高校资源配置预算、加大高校对资源配置的自主权、加快推行高校总会计师制度,进而确保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家"和"的思想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当前,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儒学思想精髓,特别是关于"和"的思想智慧,并将之应用于我们实际工作与生活中,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职责和神圣使命。作为一名高校德育工作者,如何在深入认识儒家"和"的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的思想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不仅能促进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和发展,也能解决高等教育资源紧缺和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对各高校充分和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内涵,结合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和目标,建立了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给出了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各子要素和综合评价的方法及步骤。  相似文献   

18.
在简要分析五种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类型划分观点基础上,提出对高校类型划分可从学术维度、行政维度和市场维度三个方面展开,其中以学术维度为核心;结合这三个纬度,以“知识”为学术维度的分类主体,横向以知识的广度为标准,纵向以知识的深度为标准,将我国高校划分为14种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的基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稀缺资源,30多年来在其资源配置转型过程中处在一个不断选择和优化配置方式的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老百姓的选择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是一个帕累托改进意义上的累进过程,采取边际增量改革举措、尊重教育收益滞后性规律与强调改革的稳定性原则是保持转型期持续制度创新节奏的原因,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趋势取决于符合高等教育成长规律约束力量的均衡。在未来发展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呈现如下趋势: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提供方式多样化,在高等教育资金分配选择中更加强调采取绩效配置方式,大学高层合作模式的需求多元化,扩大高等学校自主权成为必然,等等。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高等学校任务体系的持续扩张,高等学校法律地位变革的功能导向不断强化。在大陆法系国家,高等学校通常具有基本权主体、国家机构或公法设施以及民事主体或公法意义上的法人等“多重”且“交叠”的法律地位。在英美法系国家,高等学校作为“混合型机构”的特征日益凸显。经由普通法与成文法的持续发展,形塑出高等学校作为自治机构、公共当局、非营利性机构以及贸易实体或法人等不同类型且富有“张力”的法律地位。高等学校法律地位变革中功能导向的强化,既为高等教育治理中多元利益的整合提供了可能,也客观上导致高等学校作为学术机构本质的式微,并衍生出自治权限萎缩、利益冲突状况加剧、教师权利危机凸显等诸多风险。在此背景下,如何调整学术子系统与法律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构成大学法研究的前沿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