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享有“当代爱迪生”美称的中松义郎博士,是闻名世界的日本发明家,已拥有发明专利两千多项,超过爱迪生1倍多,被尊称为“世界发明大王”。1982年至1993年,连续12年在纽约世界发明竞赛中荣获最高奖,加上以前的,总共15次夺魁。研究中松义郎成功的经验,对...  相似文献   

2.
以小时计身价的发明巨匠──访日本发明家中松义郎博士本刊特约记者徐方启直到走出他的研究室兼办公室以后,我才相信自己终于实现了一个很不容易实现的愿望,那就是采访世界著名的日本发明家、有“当代爱迪生”之美称的中松义郎博士。之所以说很不容易,是因为他的日程表...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进步与文明,是建立在无数发明与创造的基础之上的。文字的发明,使人类能够记载下自己的历史;电灯的发明,使漫长的黑夜呈现光明……发明能使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上升到新水平,把人类社会推向更高层次的文明。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所以,搞发明创造必须从青少年抓起。爱迪生年幼时坐在鸡蛋上,异想天开地欲把小鸡孵出来。又如堪称当代发明大王的日本发明家中松义郎,5岁时就为抖摆的玩具飞机  相似文献   

4.
“创造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这是爱迪生的一句名言。美国创意顾问集团主席汤姆森撰写了一本《引爆灵感》,他说,在1990年初开始着手撰写该书时,一个想法在我脑中晃动,我要以怎样的方式开始我的这本书呢?最好能够采访到当今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人,以对他或她的访问作为开篇。不久之后,他读到一篇关于中松的报道,就决定采访中松。中松义郎是日本的发明家,他拥有2300多项专利,比爱迪生的1093项专利的2倍还多。汤姆森在采访时问中松:你同意爱迪生的名言“创造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吗?中松说:不,现在这个年代刚好相反,我就常要鼓励自己通过…  相似文献   

5.
日本人在世界上并没有作出什么重大科技突破,但却擅于利用别人的科研成果搞小创新,并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这是令人佩服的.汽车和彩电并不是日本人发明的,但他们却以高质量、低价格的汽车和彩电攻占了世界大部分市场.  相似文献   

6.
文人搞发明独辟蹊径张文海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发明创造是理工科人员的事,文职人员无以问津。其实,从发明需要的思维规律来看,文职人员比理工科人员更具创造力。日本丰泽丰雄先生在他所著《文职人员的创造力》一书中,专门对此作了论述。他认为,理工科人员采用的是三...  相似文献   

7.
中松义郎的“拳脚”功夫左嘉仪1986年1月11日,好莱坞圣制片厂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鲁林尔德开放。那里是纪念好莱坞大明星玛丽莲梦露和艾尔维斯·普雷斯利等五位有代表性的美国人的殿堂。那里摆放着他们的遗物和作品。同时,人们也发现,殿堂中有间“中松博士厅”,...  相似文献   

8.
我是退休公务员,也是一个搞过十多项发明、申请过六项专利的非职务发明者,我在经济上既没有致富,也没有致贫,但在发明的活动中,遇到过因发明而“致贫”的一族,也常见到因搞发明而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报道。特别是看到《发明与创新》杂志刊登的两篇文章讲到的95%的非职务发明人处于贫困状态和在非职务发明人中形成的丐帮,这种状况确实不能让人平静。国家要富强,  相似文献   

9.
读者心声     
结合本职搞发明我是《发明与革新》的忠实读者 ,从1978年以来 ,年年自费订阅 ,从未间断 ,其中一些文章反复细读 ,学到了很多东西 ,受到了不少启发和鼓舞 ,自己也涉足发明领域。通过学习和总结这几年自己发明创造实践 ,有一个体会 :即结合本职工作搞发明是成功的捷径。拿我来说 ,我学的专业和从事的工作是热能动力方面。但一开始自己想的是在化学方面有所作为 ,但终究因为“外行”而屡遭失败。我接触的发明人中和我一样因为脱离本行搞发明而招致失败的不少。吴君是发明爱好者 ,他学的专业是电气 ,但他却一度热衷于研究如何降低汽车行驶中阻力…  相似文献   

10.
搞发明的人,要把问题装在心里。只有把问题装在心里,才能时时、处处、事事想着发明:只有把问题装在心里,才能满腔热情,积极投入到要搞的发明中去:只有把问题装在心里,才能千方百计,勇往直前把发明搞出来。  相似文献   

11.
发明离不开创新,发明和创新鱼水相依、情同手足,发明家与创新为伴,就能够在发明实践中如虎添翼,能够使发明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防止发明成果“胎死腹中”,从而提高发明的成功率。硬纤井盖缘何一举夺魁前不久,美国在一项发明新成果评比中,一种设计原理并不高明的防盗井盖荣获金奖,而许多设计比获奖井盖先进得多的井盖,却在评比中名落孙山,这是为什么?难道说老外也在评比中搞不正之风?非也,因为绝大多数发明家在进行防盗井盖的设计时,无一例外地是从如何设计防盗装置、使窃贼难以偷走井盖这个角度进行思考的,因此,他们设计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拥有超过140万名像龙彪这样的民间发明人,他们是中国搞发明创新最有活力的一个群体,却得不到国家一分钱的资助.”对于媒体有关湖南民间发明人龙彪因搞发明妻离子散的艰难处境的报道,中国发明协会副理事长鹿大汉如是感叹.2011年,中国发明协会完成了一项名为“我国非职务发明人群体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在30岁到40岁的民间发明人中,未婚和离异的分别占25%和3.57%,还有很多民间发明人负债累累.如北京、江苏、浙江等省因搞发明而负债10万元以上的民间发明人,超过当地这一人群总数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英国善于发明创新,但不善于把发明创新变成商业产品。不仅产品和服务需要发明创新,而且各公司的生产方式——它们的经营方法和生产过程——也需要发明创新。有些新产品就是通过采用新的生产过程才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个搞发明创造的业余爱好者,一生偏爱览群书,求学问,好百艺。十多年来一直订阅《世界发明》杂志,只因信息闭塞,不知道还有个创刊已20年的《发明与创新》杂志,直到2003年才通过《世界发明》认识“发”刊,我马上到邮政所去订阅2004年的《发明与创新》,果然不出我之所料,今年读了十一期,期期使我爱不释手,真是相见恨晚。本来近期经济有些紧手,但怕逾期订不到,还是千方百计省吃俭用在上月把2005年《发明与创新》订了才安下心来。  相似文献   

15.
■李官奇小传李官奇,河南滑县人,1946年出生,高中文化,曾担任过生产队长。20世纪80年代创办过面粉机械厂,搞过饲料机械加工。20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研究从榨过油的豆粕中提取人造纤维。经过10年的艰苦探索,他终于可以把大豆拉丝成线、纺纱成布、染色成衣,结束了世界人造纤维发明史上没有中国人名字的历史。2001年以后,他的发明成果实现产业化,由大豆蛋白纤维生产的各式衣服远销全国各地及欧洲、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2004年1月,李官奇荣获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2006年11月,他荣获由中国发明协会颁发的第二届“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并荣获“当代发明家”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6.
搞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有实用价值的成果,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此实现个人理想,促进社会进步。如果搞出来的东西没有实用价值,无法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得到应用,当然也就无法进行产业化。现实中,这种情况不少。比如有的农民发明家研制飞机和潜艇,就显得过  相似文献   

17.
由于职业的缘故,我时常翻阅专利文献。时间一长,浏览的多了、也能从枯燥无昧的说明书中悟出一点趣昧来。如中国人搞发明.只顾埋头于,很步去管别人,至少不怎么利用专利文献,而外国人搞发明则不大一样,不仅着眼于实际问题。也注意别人在解决同样的同题时有什么别出新裁的办法;又如中国人搞发明较注重个体,而外国人则较注重整体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所根植的不同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8.
现今很多发明者,经历千辛万苦,奋力拼搏,当手捧着专利证书时,开心地笑了,甚至热泪盈眶。这时的专利证书就像一只可爱的小熊猫,越看心里越喜欢。可当经过一段时间的四处奔波,手中的专利既转让不出去,又找不到合伙人,而自己又无能力转化时,就再也笑不出来了。当初搞发明时的激情、兴奋荡然无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尴尬的境地,抛开众多的客观因素不讲,从主观上来分析,不难看出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发明者本身的不成熟,才导致一涉足发明行列,就步入误区的现象。1、没有完全弄清楚搞发明的目的从分析来看,任何人从事发明不外乎三种目的:①通过取…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21,(30)
通过分析轨道交通设备拆装实践教学的需求,提出应用3D打印技术构建设备模型并完成设备拆装实训的辅助教学手段,介绍了装备零部件数字化建模的方法、3D打印的过程以及利用打印模型完成拆装实践教学。教学实践表明,通过3D打印技术辅助设备拆装明显提高了拆装实训的教学效果,减少了对实际大型设备的依赖,也大大降低了实训成本。3D打印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对设备构造及原理了解更加深刻,直接提升了学生工程实践和数字化创新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搞出了发明,而且成果累累,成了创造之人;有的人想搞发明,不知从何处入手,找不着发明的课题。笔者认为这里的关键在个 “问”字,即会发问。会问者有做不完的发明项目,不善问者,打着灯笼也找不着发明的题目。问,是发明的起点,也是发明过程中的伴侣。从某种意义上说,问,是衡量一个人能不能搞出发明的一项标准。 从 先 辈和 专家 们 的 教 诲看 , 问是 发明的 起 点。 我国著名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首名为《每事问》的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在他的著作 《发挥创造力》一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