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读完一个中国打工仔敢对外国老板说“不”的材料后,我真想大声呼喊:“孙天师。你真帅!”你帅就帅在不惧怕外国老板的淫威。当那位女老板滥施惩罚,野蛮要求120多名打工仔全部下跪之时。你威武不屈,没有下跪。这使得她恼羞成怒,喝令“滚蛋!”。你宁可站着走,决不跪着求。没有金老板就不能活命么?这一“站”。站出了中国人的骨气:这一“走”,走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  相似文献   

2.
历史学家吴晗在《谈骨气》一文中讲了个故事:“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穷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流传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出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接下来又会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外国也曾有一个“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然而其意义却迥然不同。1914年的一个寒冷的冬天,美国加州沃尔逊小镇来了一群逃难的流亡者,人们给流亡者送去饭食,大多数人狼吞虎咽,连一句感谢的话也来不及说。只有一个年轻人例外,当镇长杰克逊大叔把食物送到他面前时,这个骨瘦如柴、饥肠辘辘的逃难者问:“先生,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杰克逊说:“我没有什么活需要你做。”这个年轻人的目光暗淡下来,说:“那我就不能随便吃您的东西,我不能没有经过劳动便白白得到这些东西!”杰克逊想了想说:“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你帮忙。不过要等你吃过饭,我才给你派活儿。”“不,我现在就做活儿,等做完...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孟子的这个话主要是对士大夫讲的,那么是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就不需要骨气了呢?春秋时期有个故事,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黔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有个难民经过,他傲慢地吆喝道:“嗟!来食。”用今天的话就是说:“喂,来吃吧!”看他那副脸孔、那个神气,这对于把人格尊严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来说,吃这个饭的滋味比死还难受。这个难民是有骨气的,宁可饿死,也不吃这“嗟来之食”,也不接受这种带侮辱性的施舍。这个难民倒下了,但他的骨气千秋昂首挺立,千秋光耀神州,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相似文献   

4.
“姐姐.帮我插上电视的电源,好吗?”一个可爱的小妹妹对我说。“好啊!”我用刚洗过的湿手拿起绝缘皮已经有点破的插头。“应该找人换换这插头了!这里的设备也太差了!”我这样想着,拿起插头往插座上用力一插!  相似文献   

5.
今天妈妈出差.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呢。“真好!”我在心里想着.“终于可以过没人管的日子了!”我迅速爬起床.准备开电脑。只见屏幕上贴着一张淡紫色的便利贴,上面有熟悉的字迹:用电脑的时间不要太长了.玩一个小时记得看看窗  相似文献   

6.
吴晗同志的杂文《谈骨气》,是一篇论点鲜明、论据精当、震撼人心、令人回肠荡气的好文章。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这篇文章。一、作者是带着骨气写《谈骨气》的俗话说 :“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像一代画师徐悲鸿就能说出这样的话 :“人不可有傲气 ,但不可无傲骨。”同学们看 ,有骨气的人说出的话也是掷地有声的。只有有骨气的人才能重视骨气 ,才能谈好骨气。吴晗就是带着骨气写《谈骨气》的。他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杂文作家 ,早在抗日战争期间 ,就与闻一多等人一起 ,为抗日救亡和反对国民党的投降政策 ,进行了殊死的斗争。“文…  相似文献   

7.
生命的馈赠     
书琴 《高中生》2009,(10):56-56
创世第一天,上帝创造了牛。他对牛说:“今天我创造了你!作为一头牛,你必须跟农夫下地.终日在日头下劳作!我给你50年的寿命。”牛不同意,说:“什么?这种苦日子你要我活50年?让我活20年吧,30年还给你。”上帝同意了。  相似文献   

8.
“妈妈,我不想活了!”女儿放学一进门便哭着扑进我的怀里说。“出什么事了?”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我没脸再见人了,我——我今后可怎么活呀?”女儿哭得更伤心了。“到底出什么事了?”我慌恐地问。“你看,你看,我出事了!”女儿一边说着,一边脱下裤子让我看,顿时,我的脑袋嗡的一下,原来,女儿那条白内裤上全是鲜红的血。  相似文献   

9.
开心加油站     
跪下来求人妈妈:“小新,男生要有骨气,怎么可以为了借电动玩具就跪下来求人!”小新:“这有什么关系?到时候他就会跪下来求我还他了!  相似文献   

10.
人活一心态     
俗话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这是暗喻人生在世,面子很重要。世界上要数中国人最要面子。许多国人就是因为放不下所谓的“面子”,不肯委曲求全,而苦了自己。李白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里面除了可贵的“气节”和“骨气”,也还有一个“面子”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家有许多“标点符号”.它们代表着我家里的每一位成员。就让我向你们介绍一下吧!妈妈——感叹号。“快点起床!要迟到啦!”妈妈用她的超强音量对我吼道。我缓缓地坐起来,刚要下床.又听见妈妈在尖叫:“快点刷牙洗脸,快!还有两分钟就要迟到啦!  相似文献   

12.
鸭头     
“妈妈——”“干吗?”“没脑子!”“嘿!你这孩子,怎么说话呢!”妈妈气呼呼地从房里跑出来。“我是说这鸭子没脑子!”我指着盘里的鸭子解释道。“哦!这鸭子要是有脑子,还能让你吃啊!早飞了!”“那……舌头呢?”我不解地问。“舌头?现在的鸭子有骨气,一旦被抓,就咬舌自尽喽!正所谓‘鸭可杀,不可辱’嘛!”妈妈一脸幽默。唉!现在是怎么啦,连吃个鸭头都不是完整的了。小时候,酱鸭是家庭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哥哥弟弟总是抢鸭腿吃,而我“女不与男争”,只要吃鸭头。吃鸭头真是一种享受,我通常会先挖脑子,再吃舌头,然后从鸭下巴啃起,直啃到脑壳上的那…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个成语收做“嗟来之食”,说的是古代齐国有个人宁肯饿死也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许多人读了这则成语,都不禁要赞叹那个齐人的骨气,但我则要反问:“为 何不吃‘嗟来食’?”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故 事中的人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掉了,太可惜 了。人们把这种东西归之为“骨气”。可为了 这个“骨气”就一死了之。为了这个“骨气”便 放弃宝贵的生命,值得吗? 让我们来看看越王勾践是怎么做的吧! 春秋越国惨败,越王勾践被俘。过厂长 达三年生不如死的生活;他才被放回国。在 这期间,他要对别人俯首称臣,对别人的命…  相似文献   

14.
刘贤方 《今日教育》2008,(10):59-61
《我在美国任教的日子》选自《人生落子无悔》一书。该书的作者自称是一个素质一般,运气很差的人.但他最终成就了平凡的人生功业:从“土”知青奋斗到了“洋”博士.从美国课堂上“纸上谈兵”的终身教授。到中关很多合作交流项目的牵线人…… 书中,你会目睹作者在种种逆境下的一次次崛起,在夹缝生存中宽容地感恩,以及“人,是要有点骨气的”.“没有诚信,自取其辱”的宝贵人生经验……  相似文献   

15.
“你的鞋带松了!”我的一个同学用一种“阴险”的目光对我说。我没有细察,当然低头想去系鞋带,可是——“哈……哈……”他终于忍不住笑了出来,“今天被我耍了吧!唉,想不到学习上的聪明人今天也被人耍,说出去可真被人笑啊!”  相似文献   

16.
卢登茂 《陕西教育》2008,(12):74-74
一、列举事例层层深入 比如说《谈“骨气”》是一篇很好的议论文,课文引经据典论证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什么是骨气?骨气本身的概念是抽象的,教师可由生活中的社会现象,举些贴近学生生活所熟悉的有关人的品质、气节、人格方面的事例,刨设体现人的“骨气”的意境,然后导入课文,作者是怎样论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在同学们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富贵与不淫,贫贱与不移,威武与不屈的三个事例,使同学们明白,  相似文献   

17.
袁朝莲 《母婴世界》2011,(9):138-139
今天.宝宝一见我就兴奋地说:“妈妈.我在幼儿园讲故事了!老师和小朋友都夸我讲得好!”我问:“你讲的什么故事啊?”宝宝答:”小老鼠搬家.是我自己想出来的!”第一次在幼儿园编故事,还大胆地讲出来,真是件让人惊喜的事。我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勾起来:“再讲一遍好么?”  相似文献   

18.
人音版的音乐教材在我看来就是一本百看不厌的书.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卷让我每翻每受启发,每翻每有新想法。“情、美、活、实”这四个字是我对人音版教材的概括总结。“情”指的是情趣和情节.每一课编排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节.充满儿童气息,饶有趣味:“美”指的是画面非常美,鲜艳的色彩.合理的布局,在视觉上给人强烈的冲击;“活”指的灵活,教材中每一个环节的设计灵活.给教师遐想和创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再有几天就要中招考试了。刚进行了最后一次模拟测试,星期日改完试卷,我打开电脑,上网浏览。忽然,“风云九六”群对话框跃入眼帘,是不是我教的班的学生建的群呀?我继续观察。有人问:“谁是闻英?”忽然,一学生说:“老梁在群里!”一时间大家都说开了:“哦!”“晕啊!”“谁干的?”还有人问:“老梁是谁啊?”“政治老师啊!”“谁把老梁搞进来的呃?还让不让人活了,晕!”“谁加的,快删!”一会儿,我就被请出了这个群。  相似文献   

20.
吴晗先生在《谈骨气》这篇短论中,先引用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话,阐述“骨气”的含义,然后,分别引述文天祥拒降、饿者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怒对反动派手枪三个事例,条分缕析,层层深入地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对照“嗟来之食”的原文,研读《谈骨气》,我认为不食“嗟来之食”作为事实论据,其充分性、典型性似有不足。“嗟来之食”的典故出自《礼记·檀弓下》,为方便对比评说,特将其与《谈骨气》中相关段落摘录于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