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树德学堂"之我思两年来,我们英语组围绕学校提出的"树德学堂"进行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从一开始的茫然无措到现在的渐入佳境,过程中我们痛,并快乐着。从预习单的设计到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设计,大家围绕着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认真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英语组的几次公开教学都获得大多同仁的认可和赞赏。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又渐渐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教学过程的完美设计和演绎,为什么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如此底下呢?我  相似文献   

2.
一、树德学堂之我思我们一直在追求高效的课堂,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离这个目标还比较远。二期课改新课程理念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思想,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目标,学生自身才能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因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必然处于主体地位。从学生的长远考虑,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特征都将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而要想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就必须使教学方法、媒体和技术等等与学习者的特征相匹配。设计的教学方案是否与学习者的特点相适应,或在多大程度上适应学习者的特征,是衡量教学有效度的重要指标学习者学习特性包括了他的起点水平、认知结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为了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为课堂上的有  相似文献   

4.
一、树德学堂之我思什么才是有效的提问呢?首先,有效的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老师应选择重要的内容提问,不应依据是否容易提问而提问,提问不重要的细节会误导学生。其次,有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且要把握好等待的时间。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  相似文献   

5.
一、树德学堂之我思探究课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在"探索和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那么如何让学生探索和研究,怎样培养学生探索和研究的能力呢?在备课前我先就探究课的本质进行了思考,我以为"探"就是"窥探"、"探索"究乃"研究""追究"也就是说探究课中不仅要让孩子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还要培养学生刨根问底,不畏结果的钻研精神。因此,探究课可以尝试让孩子先"探其一斑"的假设、想象,而后引导学生"究其全貌"的求证、小结。介于这样的认识,我尝试在课堂中启发学  相似文献   

6.
新教材突破了语文学科中心视野,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重视对学生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尤其重视逐步教会学生在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细心的老师一定会发现,小学语文教材每篇课文的最后都有一个"语言直播厅",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有时可以结合到课堂教学中,有时也可单独地作为课外说话、写话训练。联系教材特点,利用语言直播厅"和学生实际,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小练笔或开展一些故事会、交流会,加强说写训练,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想像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7.
一、树德学堂之我思小学自然学科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是坚持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强调自然科学学习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经验、经历出发,以人为本,把课堂学习和课外探究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形成和发展科学概念,从而激发认识科学的本质。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本学科学习领域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概念、原理、规律,解释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8.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教学建议,也为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所以,教师要通过情境阅读活动的开展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要通过情境阅读活动的应用来为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夯实基础。因此,本文就从问题情境、想象情境以及再现情境三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开展情境阅读活动进行论述,以期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相似文献   

9.
张春华 《语文知识》2015,(4):49-51,2
一、自主阅读应是基于目标的学习行为语文是以阅读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科,注重日常积累和潜移默化。叶圣陶先生用自己多年的语文实践告诉我们: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强调读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自主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策略,教师更多的是做好点拨和发挥引领作用,课堂上教师更要敢于放手,让自主阅读成为语文学习的常态。但是,自主阅读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目标清晰的训练过程。洪宗  相似文献   

10.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通过教学实践,在每个单元前让学生就这个单元相应的主题进行一次展示课活动,使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能更加有效的结合起来。利用单元前展示课使课内外活动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英语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进入高中后,高中英语要求词汇要由常用的生活词汇扩展到大量的核心词汇及认知词汇,语法要由零碎的语法转化为系统的语法,阅读的取材也要从单纯的语言取材转向高层次、多方面的取材,写作也要由独立的单句转向简洁的英文短语。在高中的课程里,教材体系是非常严谨和规范  相似文献   

12.
戴婷婷 《江西教育》2012,(10):27-27
<正>为达到让学生"得法课内,得利课外,受益终身"的学习目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到六年级采用了专题编排的形式,每个专题设有单元导语,起着统领单元、纵横贯通的作用。如何发挥单元导语的导学功能,提高单元教学的有效性?基于  相似文献   

13.
<正>新课程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发学生的思维,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模式。在西藏,高中实行新课程改革时间不长,英语又是薄弱学科之一,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发挥集体的力量,旧的备课模式已无法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解决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  相似文献   

14.
吴海东 《考试周刊》2016,(6):147+75
<正>我在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对所教班级的学生尝试生物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已经有4个多年头了,不管是学测班,还是高考班,教学的效率、效果、效益有目共睹。在尝试过程中虽然有过一些曲折,但总体来说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通过接触、调查发现,不管是学生、教师还是家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读,对什么是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为什么要尝试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怎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各个领域的国际化发展带动了英语教育的普及性。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其内涵和母语一样,在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交流能力等,其中阅读能力可谓是基础性的技能,直接关系着学生对英语的掌握情况以及其英语综合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价值。尤其,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使得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因此,作为教师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和方法来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在此,笔者结  相似文献   

16.
黄伟峰 《语文天地》2015,(10):75-76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及考试,历来被认为方向不明、头绪繁杂,师生投入很多,成绩却难以把握。其中,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耗时最多、用力最大的教学活动,其效率之低下一直受人诟病。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的阅读教学受中考、高考阅读题型的影响,学生缺乏自主阅读的意识,很少凭个人的兴趣和需求主动独立地阅读,更多的是被动强迫、受外部较多干预地阅读,而这样压迫式的阅读,直接使阅读教学变成了做题训练,把读书的乐趣和美感扫荡殆尽。  相似文献   

17.
<正>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1.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阅读课上教师的讲解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用心读课文,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因为,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才能积极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  相似文献   

18.
正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有效组织与引导让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同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任务型阅读教学可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模式,通过任务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阅读过程,理解阅读材料,分析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一、确立阅读目标,开展任务型阅读教学开展任务型阅读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在理解阅读材料的  相似文献   

19.
针对乐清市部分英语薄弱学校学生英语学业成绩及英语技能能力现状,着重从单词、听力、写作、阅读及情感渗透等方面阐述了英语薄弱学校基于复习课教学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策略,旨在为此类学校寻找一条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捷径,从而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课标教材,按专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每册教材按专题分组编写,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主题和目标,从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各个单元的选文类型、主题建构、知识要求等又各具特色,每个单元单元教学目标的设定体现其基本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