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树达先生的“施受同辞”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同一个词兼有主动和被动两种用法,这属于语法范畴;二是指同一个词兼有施与和接受两个对立的义项,这属于词汇范畴。“施受同辞”应限于词汇范畴,且应在同一历史平面上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中目前已知的"釆"字字形有"(■)"(《合》22103=《乙编》6390)、"(■)"(《合》20340)、"(■)"(《合》22048=《乙编》4925)、"(■)"(《屯南》2240)四例,都属于午组卜辞。今结合商周金文"釆"之字形,补充论证黄天树先生的观点,纠正了前人对"釆"的错误认识。本文认为"(■)"为"釆"字之倒书与繁写,乃"釆"之异体;"釆"字不得与"小甲""米""叕""小乇""乎""■""尞(燎)"等混同;"釆"即"辨"之古文,会辨别兽之足迹意,引申而有"谨慎"、"慎重"义。  相似文献   

3.
汉字偏旁中“同形异字”与“同字异形”辨析例举□韵丹“明、肥、前”三字中,同有偏旁“月”,但这三个“月”原义和原字却不相同,这三个“月”分别由“月”、“肉”、“舟”三字楷化而来,这种字形在隶变和楷化过程中,由异趋同的现象,就是“同形异字”。简单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4.
说“辞”     
《殽之战》一文中“使皇武子辞焉”的“辞”,课文释为“致辞”不妥.所谓致辞是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哀悼等的话.这与文中情节相抵牾.查“辞”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动词解释有三:一、推辞,不接受;二、讲话,告诉;三、告别,文中的情节是:公元前630年郑国派烛之武说(?)秦军退兵,当时秦穆公不仅答应了郑的要求,而且又留下杞子等人带秦兵两千驻守郑国北  相似文献   

5.
“施受同词”的“词”,有人写作“辞”。《汉语大辞典》注:“词,言辞;文辞。” “辞,文词;言词。”但是,“词”是“语言组织中的基本单位,能独立运用,具有声音、意义和语法功能”。从语言学的角度考虑,还是写成“施受同词”为好。 何谓“施受同词”?孙力平先生在《先秦典籍句法结构中的“施受同辞”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反训是传统训诂学中常用的术语,指在语言实践中,某些语词在某些语境中意义发生了相反的转化.古人早有发现,在我国最早、最古老的辞书《尔雅》中就有反映,如《释诂》既言:“治、肆、古,故也”,又言:“肆、故,今也.”郭璞《注》曰:“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其后,杨雄《方言》卷二也说:“逞、苦、了,快也.自山而东曰逞,楚曰苦.”郭璞又《注》曰:“苦而为快者,犹臭以为香.治为乱,徂为存,此训义之反复用之是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浅释古文中的“见”字《大学语文》有几篇古文涉及到“见”字的语句需要释析,“见”字在《说文解字》上释为“视也”,就是“看”的意思。《词铨》上说“见”与今“现”同。其本义是“看见”、“显露”,它的本来词性是动词。如《李氏将伐颛臾》中:“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相似文献   

8.
人对从说:你们还没去做连体分离手术吗?夫对天说:我总算盼到了出头之日。冤对兔说:我总算找到了一个窝。下对卞说:出头的椽子先烂。1对7说:站直了,别见人就点头哈腰!郁对有说: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几对风说:谁那么缺德,在你身上打叉?口对回说:你什么时候怀孕的,肚子里多一口?真对慎说:哥们,你的心怎么跑到外面来了?凡对几说:胸无点墨!者对都说:别以为长了只耳朵就什么都会了!云对去说:叫你别强出头,现在回不来了吧!太对犬说:低调一点做当家夫人,张扬一点成异类畜生。日对旧说:丢了拐杖,我比你帅多了!煎对剪说:火海刀山一样都不好受啊!“字”说…  相似文献   

9.
说“字”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写郭橐驼由种树而生发的联想:“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续,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其中“字而幼孩”是“养育你们的小孩”之意。可是,在现代汉语里,“字”之意一是“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二是“根据人名的意义,另取的别号”,这和“养育小孩”没有丝毫关系。但再仔细想,“字”的结构不就是“山”和“子”吗?  相似文献   

10.
说“字”     
按汉字的发展规律讲,先有‘文’而后才有‘字’,‘字’与‘文’不是同一概念。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曾说:‘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解字·叙》一这就是说苍颉当初造字,大概是把象形字作为一类,如‘虫、马、水、鱼、月、火、鸟、木’等,因为它们依物象形,如同图画,所以称之为‘文’。随着汉字的  相似文献   

11.
也说“见”     
『见』字是虚实同形的常用文言词,在课本中经常出现。作实词,可充当动词、名词、形容词,作虚词,可充当助词、副词、介词。作动词可释为『看见』、『引见』、『会见』、『拜见』、『出现』等。作形容词时,可释为『现成』。作虚词时,用法比较复杂。最常见的用法是作介词,用于被动式中,作『被』解。作助词时,可释为『得』。最有争议的用法是作副词。如『君既若见录』、『府吏见叮咛』(《焦仲卿妻》)、『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很明显,这里的『见』,不能作『被』字解。统编教材释『君既若见录』  相似文献   

12.
《口技》一课对“会宾客大宴”中“会”字的解释是“集合”。笔者窃以为该解释欠妥。 解释成“集合”,文气上大大的不顺。课文首句“京中有善口技者”,起总领全篇的作用。下文“会宾客大宴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我为你骄傲》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决定把送报纸的钱攒起来,给她修理窗户。”这句话看似平淡,但细读之下,发现在“攒”字背后却暗藏着玄机:小男孩为攒这7美元。经历了哪些挫折?他在经历这些挫折后,想过放弃吗?他为什么不直接向父母要7美元赔偿老奶奶的损失?带着这些问题,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相似文献   

14.
刘勰《文心雕龙》有《丽辞》篇。他讲的“丽辞”,即骈丽之辞,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对偶或对仗。两马并驾叫骈,两人在一起叫偶;丽,是古文象形字,即两张鹿皮,象两两相比之形。所以骈丽、对偶都有成双成对的意思。六朝时,文章讲究对偶,骈体盛行,所以刘勰对丽辞特辟专篇加以讨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美辞学”说有其深厚的历史传统。孔子提出了“情欲信,辞欲巧”,从传播的效果要求语言应具有文采。“美辞学”说的提法曾使人产生误解,认为修辞只追求语言形式的美而不论内容的真和善,从而使修辞实践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但事实上修辞学所研究的“美”不仅仅指形式美,它还含有“真”、“善”等义。“美辞学”说对语言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说“的”字     
“的”是我们经常见到用到的一个词。作为实词,它是鲜明,明白的意思。宋玉的《神女赋》有“朱唇的其若丹”的句子,其中“的”字就是鲜明的意思,全句说的是“红嘴唇象朱砂那样红得鲜明”。“的”又当箭靶的中心讲。荀子劝学篇说:“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这个“的”就是箭靶的中心;“质”是箭靶。这句是说,“因此箭靶的标的挂出来,弓矢自然就射来了”。又引申为目的、标准的意思,现代汉语经常用到“目的”这个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转换字"的五个方面:有无转换字、是非转换字、整体与局部转换字、正负转换字、一个与几个转换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甲骨文中的异字同形例为研究对象,以<甲骨文字典>为研究材料,对其中的异字同形例进行穷尽式统计并分类、分析其成因,进一步阐述异字同形现象与其他易发生混淆的文字现象的关系,以及研究此问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说“是”字     
“是”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用法,弄清楚这些用法,对阅读古籍文献,特别是阅读先秦两汉的古典文学作品是大有助益的。如“唯命是听”与“唯利是图”这两个成语中的“是”字,一般的多是望文生义,指不出确切的涵义,原因就是没有弄清“是”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多种用法之故。“是”字在古汉语中使用率较多的有如下几种用法: 第一,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此”“这”“这些”“这次”等等。如《左传·秦晋殽之战》“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  相似文献   

20.
说“三”字     
三字搭配其他数字,词语颇多,这是汉语里很有趣的一个现象。仅仅以三起始的珠算口诀,就有好几个成了固定格式的成语。三人合伙做生意,大家谈好,出资和利润都是三一三剩一。此语是三人均分,各占三分之一的意思。饥肠辘辘之时,发现一桌美味,不管三七二十一,吃了再说。这又是个珠算口诀,是说不管怎样,无所顾及(去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