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开文学史,有三篇同题论六国的文章,即苏洵的(《六国论》(下称“洵论”)、苏辙的《六国论》(下称“辙论”),李桢的《六国论》(下称“桢论”),一般说来,都可称为名篇佳作。但度长  相似文献   

2.
苏洵《六国论》主旨,一般认为是论述“弊在赂秦”,指出两端“弊在赂秦”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从而构成论点完整意义。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说“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论点”,也是持此论。本文试对“破灭”“迁灭”“革灭”三个动词从文字、文章、文化角度解读,提出《六国论》论点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而非“弊在赂秦”。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县)人,著名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集》。选入教材的作品有《卖油翁》(初2)。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著作有《嘉祐集》。选入教材的作品有《六国论》(高3)。  相似文献   

4.
《立论》最先发表于1925年《语丝》周刊第35期,后被鲁迅收入散文诗集《野草》。关于它的主题思想,卢今认为:“《立论》不仅讽刺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的人生世相,更重要的是.作品对圆滑世故的中庸主义处世哲学及其赖以寄生的社会展开了无情的揭露与朝弄”。这段话基本上可以代表当前学术界的共识.鲁迅在其他文章中也多次谈过与之相似的内容,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等。笔者在这里只想就《立论》的体裁和艺术问题提出两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一、《立论》不是寓言国内外有不少学者认为《立论》是用散文诗体写的寓言,如孙玉石认为,“《立论》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散文诗”。日本学者片山智行更干脆地说:“《立论》应该说是具有讽刺性的寓言作品。”笔者以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天下,峨嵋共比高”,这是人们对唐宋八大家中三苏的赞扬。的确,作为散文大家,他们确实是“嵋峨共比高”,苏洵以“纵横善辩,雄健犀利”见长,苏轼以“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出众,苏辙则以“汪洋淡泊,诗醇温粹”拔俗。下面仅就苏洵与苏辙的同题之作《六国论》作一下比较。  相似文献   

6.
宋代苏洵、苏辙父子各有《六国论》传世,两篇文章珠联璧合,各放异彩,可称得上是古代议论文的名篇佳作。然而对照起来看,两者的立论角度、论证方式、文字风格各不相同。品评其成败得失,或许对今人会有所裨益。两篇文章都以六国破灭作为议题,借史论政。写借史论政的文章,应该根据时代所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翻阅中学语文教材会发现在《六国论》这一文言作品选择上只选择了苏洵的,而没有选择苏轼苏辙二人的,根据新课程大纲里提出的中学生培养要求,从写作、思维和品德塑造这几方面总结苏洵《六国论》相较于“二苏”《六国论》的优势,更清晰直观地呈现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当从哪些方向和角度培养学生,才能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以及生活实践能力,同时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天下,峨嵋共比高”,这是人们对唐宋八大家中三苏的赞扬。的确,作为散文大家,他们确实是“嵋峨共比高”,苏洵以“纵横善辩,雄健犀利”见长,苏轼以“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出众,苏辙则以“汪洋淡泊,诗醇温粹”拔俗。下面仅就苏洵与苏辙的同题之作《六国论》作一下比较。  相似文献   

9.
“赂”字压千钧———《六国论》艺术片谈安徽\刘善群方立平报国心切的苏洵,出于赤子之心,精心构思而作《六国论》,以规劝北宋王朝,使之猛醒,结束妥协辱国行为。一篇《六国论》能传诵千古,除了他的爱国之心昭示世人之外,还因为“博辩以昭”、“语约意尽”。如果说...  相似文献   

10.
“论”,阐明事理的议论文。源于先秦诸子。它们虽都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来安排结构,但写法上千姿百态,很少雷同。如《过秦论》、《六国论》等。“说”,是古代一种文体,不同于“论”,它是寓言性质的杂文,脱胎于先秦诸子的寓言故事,用于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很讲究辞采。“说”还有一种变体,实际与“论”相同,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  相似文献   

11.
在北宋史学繁荣的背景下,三苏父子挟其文学盛名之东风钻研史学,并写出了大量史论文章,这些史论有的是专论历史,有的则是在其策论及政论之中,这些构成了三苏史学的基础。宋代是理学大盛的时代,理学对三苏史学的影响体现在三苏在其史论中的说"理",以致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也评价其论为"近理"。作为疑经惑古的先锋,三苏父子同作《五经论》打破经书的神话,将圣人作经用合乎人情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其平凡化,更易使三苏的思想解放。三苏作史不落窠臼,每有新意,辄发论之,这使得其史论看来不觉乏味。三苏家乡风俗及家学重史也使得三苏史学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2.
《俭以养德》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围绕“敌论”和正面论点,采用了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写法,巧妙使用了设问和反问的修辞方法。沦点鲜明,论证精辟,语言警策动人。一采用立论与驳论紧密结合的写法(一)本文为什么采用间接反驳的方法,将驳论和立论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其一,关于《六国论》的中心论点。   由于《六国论》全篇对宋未着一字,而“六国”二字则始末点明,处处紧扣,故极容易把它误解为专论六国破灭原因的史论。教材“预习提示”将该文断为“史论”,不能不说也是由这一错觉导致的。既为“史论”,难怪乎“首句破题”之类识见广为流传,以致已丢弃“史论”之说的教参,还在沿用“史论”的分析法,认定“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第一段里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其实,若承认该文的文体不是史论,而是针砭时弊的杂论,那就不至于将处在前导地位的论史部分的某一句话定为以讽今为主旨的文章的“中心…  相似文献   

14.
“三苏”的文章创作成就,学术界评论的甚多,他们的文章理论议者尚不多见。本文试就他们的文章理论浅议如次。“三苏”都属于“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他们的文章理论,有共同之点,也有各自的看法。他们父子三人都重视“兴会”的作用,即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文章》)  相似文献   

15.
苏洵的《六同论》,历来被奉为占文中的经典,屡屡被选入语文教材,有关的豁赏文章中对它的溢美之词,不绝于目。对此文的思路,人家从来都是赞美有加,经常可见类似这样的评语:“《六闲论》结构严谨,推理缜密,表现了极高的纵横捭阖的艺术结构特色。”可是我教了若干遍后,最初读《六国论》时的疑惑却愈发强烈了:《六国论》不是说理严密,而是破绽百出。现将我的浅见陈列如下,以就教与明家。  相似文献   

16.
苏洵的《六国论》,历来被奉为古文中的经典,屡屡被选人语文教材,有关的鉴赏文章中对它的溢美之词,不绝于目。对此文的评价,大家从来都是赞美有加,经常可见类似这样的评语:“《六国论》结构严谨,推理缜密,表现了极高的纵横捭阖的艺术结构特色。”可是我教了若干遍后,最初读《六国论》时的疑惑却愈发强烈了:《六国论》不是说理严密,而是破绽百出。现将我的浅见陈列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苏洵的《六国论》文风沉稳道劲,笔法辛辣,说理严谨缜密。作者为达到借评论六国破灭的史实来警策北宋统治者,要他们汲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的政治目的,立论时只取一点,不及其余,精辟地提出“弊在赂秦”的观点。文章写得尖锐峭拔,机锋雄辩,但因作者是针对北宋王朝赂敌求和的现状而写,文中观点亦不乏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8.
同题立论,古已有之,苏洵、苏辙、李桢的《六国论》,早已为人熟知。现在,会考、高考议论文,一题数万人同作,立论自然百态千姿,各呈其貌。阅读同题议论文,需要在比较异同上下功夫。我们不妨将这两篇《由植树节想到的》同题文章细加比较,看看它们在立论上有什么异同。立论比较,自然离不开论证方法的比较,我以为这是阅读同题议论文必须注意的。细读刘文便可发现,下面这一设问句是文章的关键句子:"但植树是否一定要选择在某一天进行呢?"顺藤摸瓜,接下来的文字自然蕴含了作者的立论:"其实,除了每年的3月12日,人们还可以有很多时间去植树,  相似文献   

19.
中国素有“议论”的传统。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所指之文章很重要的一部分即是书论、奏议、铭诔等议论文体,这些文章与服务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文章的经世致用。这一点从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岳阳楼记》、《捕蛇者说》、《出师表》、《六国论》等篇目中也可明显感觉出来。我们现在所指的议论文已演化为一种与记叙文、说明文并称的应用文体。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议论文大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般议论文。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周国平)、《敬业与乐业》(梁启超)、《成功》(季羡…  相似文献   

20.
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它与“论”无大异,故后来把说理辨析一类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它与现代杂文或杂感在某种程度上相似,变化有致,写法不拘一格。如《马说》、《师说》、《爱莲说》、《捕蛇者说》、《六国论》、《过秦论》等。2.表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体叫做“疏”,另有一种文体用于回答皇帝对政事的询问,叫“对”。如《出师表》、《陈情表》、《论积贮疏》、《隆中对》等。3.记古代的一种记叙文体,叙事、写景、状物成份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