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所制定的土地集体所有、经营家庭承包的农村土地制度和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广大农民的意愿,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是完全正确的。我国现阶段农村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是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三次大变革的结果。改革开放20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经营家庭承包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是完全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2.
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尚处于政策层面,未上升到法律层面,试点过程面临诸多困难,亟需认真研究、总结;通过对国内农地抵押实践和制度的比较,分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实践的意义和现实局限,旨在建立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3.
论陕甘宁边区的土地政策和土地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土地政策经历了减租减息、征购地主土地和土地改革的演化过程,这种演化是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分不开的,通过这种演化,在陕甘宁边区的老解放区逐渐消灭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在每次土地政策演化的进程中,陕甘宁边区政府都有相应的土地法规出台,边区的土地立法涉及到土地政策、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土地登记管理、土地司法等方面,内容相当完整,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边区土地管理的法制化程度已相当高了,这些法规在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各项土地政策的实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其他革命根据地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土地立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化进程中和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土地权力主体的不明晰,导致农地市区化过程中的权利非对等性转移和征地价格差,这既使农民不能够长期享受到土地增值带来的效益而失去生存的基础,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建立健全土地登记制度,完善征地制度,建立对失地失业农民的就业、生活保障长效机制,细化土地使用权到期的立法和政策规范,乃是我国今后土地政策调整和改革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一项基本任务,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土地革命的逐步实现,又推动和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经过继续减租减息,执行“五四指示”和《中国土地法大纲》等几个阶段,“把土地从封建剥削者手里转到农民的手里,把封建地主的私有财产变为农民的私有财产,使农民从封建的土地关系中获得解放"。①本文就这一政策的演变过程进行探讨。一、从减租减息到"五四指示" 在抗战结束后一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继续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1945年n月7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的党  相似文献   

6.
德占时期青岛建设和发展了较为科学成熟的土地政策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土地储备制度和税收调控制度,对土地规划和城市建设加以严格控制,为城市迅速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追溯渊源,这些政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国内其他城市租界土地政策弊端的扬弃和超越。  相似文献   

7.
一、专题要点指要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包括: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和鲁国的初税亩;北魏至唐实行的时间长影响大的均田制;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西汉、曹魏、北周和明初实行流民与土地相结合的屯田制。我国封建社会的三种土地占有形态:封建土地国有制(如均田制、屯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的与土地有关的赋税制度,如田租、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及评价。  相似文献   

8.
在终身教育体系下,继续教育承担将我国从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重任,关注继续教育政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继续教育政策发展演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经历四个发展时段,分别是萌芽时期、起步时期、发展时期和规范时期。这四个阶段变迁的价值逻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从注重国家需要到个体全面发展、从注重学历教育到非学历培训、政策立法从分散走向综合、管理上从教育集权到简政放权。归结来看,继续教育政策发展趋势主要有政策的社会化、法制化、稳定性和变化性平衡、兼顾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大致分为老区、半老区和新区三种类型,其中新区指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后新解放的地区,包括整个中原解放区和华北、西北、东北解放区的部分地区.在这些地区,党的土地政策几经变化,比较复杂。总结、研究和探讨新区土地政策的发展与变化,是深入研讨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农民开展土地斗争的经验和教训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试图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正进入到快速城市化时期,大量的土地被征用,诞生了一个失地农民群体。当前,失地农民传统的社会资本在不断解构,现代性的社会资本尚未完全构建,这种状况不足以支撑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转型。因此,重构失地农民的社会资本,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重构失地农民的社会资本提供政策、制度支持;引导失地农民和城市市民的全面交往,为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介绍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土地制度,着重阐述了其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关系的演变,并剖析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演变在封建社会不同时期发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进行了探讨,对党在不同时期土地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作用作出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梳理,将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政策分为萌芽时期、成长时期、成熟时期三个阶段,认为就业结构性矛盾、农业创业环境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休闲农业发展、土地流转政策不断完善、二次创业面临挑战等是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重要原因,在以上分析基础上,对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进行了政策展望。  相似文献   

14.
土地是一个国家的民生之本,是具有典型民生属性的生产要素。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始终坚持土地的民生属性,遵循土地制度演进的民生逻辑,紧紧围绕如何解决好土地问题,保护和增进人民利益,不断推进民生建设。依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我们党在百年历史上土地制度和政策经历四次重大演变:让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建立土地集体所有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推动“三权分置”改革。中国共产党百年土地制度改革和政策演进表明,坚持党的领导是保持保证土地民生属性的根本政治保障;坚持土地公有制是实现土地民生属性的根本制度保障;坚持推动土地公有制实现形式不断改革创新是增强土地民生属性的体制机制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土地制度和政策演进百年历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土地公有制的巨大制度优势,那种企图把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引向私有化的主张是完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我国土地市场结构和以往土地调控政策不足之处的基础上,从构建三级市场联动的土地供应计划编制模式、制定地价调控相关制度和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地价调控体系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范连生  王勤 《天中学刊》2023,(6):124-131
土地制度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决定性基本制度,又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合作化时期,党利用土地找到发展工业生产的关键,通过土地制度变革推进工业化建设。土地制度变革不但直接决定和影响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也始终与国家工业化总战略密切联系着,对国家的经济建设产生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影响。深层透视中国共产党在合作化时期主导的土地制度变革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当前我国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要介绍了西方国家量刑建议制度确立的历史时期和我国刑事政策的时代发展变化,阐述了在我国检察机关行使量刑建议权的重要价值,就量刑的实践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古代的工商业结构、制度、政策中,秦承上启下,具有典型意义。但从汉代以来到如今,学者们多以“抑末”二字概括秦国秦代的工商业政策及其管理制度,这当然是一方面,不过人们很少注意到另一更为重要的方面:随着整个时代和秦社会的进步,秦官、私工商业结构发生了质变,并由此导致了新的工商业制度和政策。这些巨大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与商周(本文指西周)时期相比,都具有历史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我国发生了四次绩效迥异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释放出巨大的政策效应。然而,按照当时综合环境所设计的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综合形势的变化,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和缺陷。文章通过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回顾,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土地制度变迁的动力和原因,为当前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国以来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农业生产合作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当前的土地经营流转。分析历次土地制度的产权关系,可以发现只有土地产权明晰,赋予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利,才能充分调动农民土地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土地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