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充满必然性与复杂性。该学科的源起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具体显现,发展是前进性与反复性的彼此角力,演变则是与时俱进、面对思潮挑战时的主动应对。文章以陈鹏翔《比较文学研究的复兴》为切入口,从主题学产生、发展为引发点,以其定义与研究方法为基础,阐述新形势下主题学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2.
王宣弟 《学周刊C版》2011,(1):199-200
主题和母题是主题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也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在比较文学的主题学中也是如此,尤其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情况更为复杂。对主题和母题这两个概念不但要正确地区分,准确地运用,而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对主题学做到更好的把握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宁稼雨在借鉴比较文学主题学的理论与研究、吸收中国主题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叙事文学文本现状和文化传统,率先提出建构“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学术主张。中国叙事文化学作为一种有中国文化立场的创新型文学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主题和母题是主题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也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在比较文学的主题学中也是如此,尤其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情况更为复杂.对主题和母题这两个概念不但要正确地区分,准确地运用,而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对主题学做到更好的把握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世界文学中的原型是可数的,一个原型可以不断地衍生出无数个主题。原型与主题之间是一种渊源与支流的关系。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在不同时代和地区的演变,也研究主题在不同文学体系中的表现。主题学的研究必须先探索原型,寻求到同一主题演变的渊源关系。探究原型的根源,进行宏观研究分析,将会为主题学的研究开辟出一个崭新的天地,有利于促进比较文学的研究与发展,推进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6.
比较文学与接受理论,在中国学界,已成为显学或热门。比较文学的繁荣,更极一时之盛。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与《读书》杂志编辑部于1990年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1979—1989)比较文学图书评奖活动,可视为对中国比较文学新时期成就的一次总结。中国比较文学也由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两大分野,渐趋于集中在主题学、诗学、文化学的比较研究上,从而形成了中国比较文学学派的某些特色,产生了不少坚实之作。彭定安先生主编的《鲁迅: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坐标上》(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7.
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中国作家沈从文的《边城》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伊豆的舞女》的悲剧性主题进行比较,从人物形象、写作特色和文章主题三个方面将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比较文学理论研究 篇 名 比较文学研究将向纵深发展一一中国比较文学 学会第三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侧记 1989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一瞥 世界文学交流中的跨国。红娘’一一“媒介学。 简介 ‘ 开阔视野,培养能力一一谈比较文学在外国文 学教学中的运甩 比较文学在沏南 关于中国的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研究成果的检阅一一谈《现代中西比 较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界定“中国学派”危机与前途 对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一些思考一一与孟长勇 同志商榷 论比较文学体系中的三栩位 借鉴、深寻,建构一一关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理论綦点的思考 中国比较文…  相似文献   

9.
美狄亚与秦香莲形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狄亚与秦香莲是中西方悲剧女性的典型。从比较文学主题学中主题研究的角度对她们的形象重新进行解读,可以启发我们去思考中西方女性爱情悲剧的异同,并进而从一定意义上探讨女性自身解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单地介绍了主题学与主题的理论范畴.在比较文学的视域下分析主题与母题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我们在实例中更好地把握主题与母题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比较文学是一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比较研究,是世界文学研究的一门新型学科?从比较文学本身来看,它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比较文学是站在世界这个大视角下对世界各民族文学进行研究,用现行的话语来说.就是在全球语境下开展文学研究。而它的研究方法已经不是简单地只针对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个作家进行艺术的或思想的分析研究,而是采用媒介学的方法,文类学的方法、主题学的方法、阐释学的方法、形象学的方法、诗学的方法、文化学的方法及科技整合等众多方法进行文学研究。这种研究能够让人们更好的了解文学,认识文学的本质和规律.同时更快地找到世界文学发展的最佳方向,以指导各民族文学在更快的速度上发展。比较文学在世界的发展中呈现蒸蒸日上的趋势,特别是文化研究的引进.使世界比较文学的触角更广,它已经把人类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人类的精神产品凝聚在文学的比较研究中,大文学的概念在世界文学研究中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从世界比较文学的发展状况看,比较文学的研究不仅拓宽丁文学的研究视野.而且深化了文学研究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们长期形成的狭隘的民族文学观和文学的民族沙文主义。在比较文学的影响下,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文学观成为时尚,单一的狭隘的文学思想已经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12.
对社会底层人的关注,体现出作家的人文精神。艾芜和川端康成的小说对底层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作出了类似的深刻揭示。通过比较文学主题学的平行研究,可以拓宽对二位作家作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比较文学主题学的研究范畴以"意义元素的多寡及其变异情况"为标准,可分为三大类:母题研究、题材研究和主题研究。母题是人类体认世界的最小意义单元,有着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是题材和主题的必备要素;题材是多个母题根据一定序列结构而成的有机体;主题则是作者根据题材立意而来的思想,含有明显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取向,并随着文化观念的迁徙而演变。  相似文献   

14.
1999年12月18日—19日,来自江苏各高校、学术团体、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在南京师范大学南山宾馆,参加了省比较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世纪之交的回眸与新世纪的瞻望。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正在香港讲学的乐黛云教授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电。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谢天振研究员专程从沪上赶来,代表上海比较文学界对江苏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 会上,学者们就中外文学关系、中西诗学与美学研究、译介学、文化人类学、域外汉籍及世…  相似文献   

15.
“他者”作为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概念,讲求作家创作与其阅读接受的外国文学间,并不总能用事实来阐明。《中国古代文学主题学思想研究》一书,分析中国古代中对外域文化现象载录时,体现的华夏中心主义等“他者”视界,还从以古今不同文化观念差异中,看中国古人对宇宙自然等现象的理解、古代社会两性关系的文学表现。以及“他者”眼光中,某些现象与问题的阶段性与差异性,如佛经母题在中国的接受变异。该书还试图结合一些主题史、母题史和意象主题史来展示主题学理论的具体运用,并总结古今文学研究实践中的主题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五个吝啬鬼;第二部分分析五个吝啬鬼身上体现的不同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第三部分从不同作家对笔下吝啬鬼形象的不同处理入手介绍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并总结全文。  相似文献   

17.
《傲慢与偏见》与《小妇人》这两部产生于不同国度的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名著都以19世纪英美中产阶级生活为题材,具有较大的可比性。从比较文学的主题学出发,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分析两部作品的主题,发现两部作品的相同主题所表现出的不同地域人类文化的类同与规律性。  相似文献   

18.
主题学发端于19世纪初叶的德国.当时《格林童话集》这一世界名著的作者格林兄弟,以学者的眼光采撷加工民间童话故事,发现异域流传着不少与本国相类似的传说,于是,人类对各类故事的情节母题、主题的跨文化思考正式开始了.可以说,主题学的理论框架最初即萌生于民间文学领域的.在我国,20年代顾颉刚先生的孟姜女故事跨区域研究即为代表.60年代后主题学开始复苏,在西方的比较文学理论著述中时有探讨.80年代后主题学理论趋向深化和复杂化.在陈鹏翔先生主编《主题学研究论文集》前后,汉语世界较为关注文献载录的渊深积厚的古代中国神话、传说、文学意象、主题和母题.近年来伴随着民俗研究热的繁盛,主题学呈显出回归于民间文学研究的趋向.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刘守华教授《比较故事学》面世刚刚半年,于长敏教授的新著《中日民间故事比较研究》也与读者见面了.  相似文献   

19.
季羡林以中国考据学、德国民俗学、民间文学和其他学术研究为基础,从比较文学思想的形成到影响研究的实践,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倡导到立足于东方文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化研究,从比较文学研究到比较文化研究,在近60年的理论探索与学术实践中,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学术思想体系。季羡林堪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泰斗。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叉教授对澳门大学人文学院龚刚教授围绕以比较文学思维推进本土研究与理论创新的主题所作的专题访谈。专题访谈围绕三个方面进行:首先,从澳门文化的形成、内容与特色等切入,回顾了澳门创立比较文学学会、开展比较文学研讨交流、主办比较文学刊物等情况;接着,回顾了钱锺书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探索了世界比较文学面临的挑战、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比较文学学者需具备的基本条件等问题;最后,结合新性灵主义、哲学叙事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探讨了如何运用比较文学的思维来推动本土研究和理论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