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选取娄底方言中有代表性的10个语气词进行详细描写和对比分析,可以从中看出该方言语气词的两个特点:一、有的语气词声、韵同而调异,凭声调差异区别语法作用,例如第一、二两组语气词;二、有的语气词在不同的句式中所表示的语气确有联系,但也不排除有这样的语气词,它们在不同句式中所表示的语气,似乎难以发现其有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3.
古代娄底表示"儿子"之称本用“崽”,“子”当是外方言的“舶来品”。从娄底各县市的方言语料中我们可以找到"子"缀词逐步形成与发展的轨迹,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早期形成的、以双音节为主的“子”缀词:二是现代强势方言影响而形成的、以三音节为主的“子”缀词。娄底方言“子”缀词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语言创造的类推原则;二是历代北方移民及其语言的渗入。  相似文献   

4.
临猗方言有两个特殊的词:“到”“给”。它们用作介词时,都有“往、把、被”之义;此外,临猗方言的“到”用作介词还可相当于普通话的“如、照、依”等,用来引入动作行为参照的标准,又可相当于普通话的“让、叫”,表示命令、使等意义。试以临猗孙吉话为例,对临猗方言“到”和“给”的介词用法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句式作较详实的描写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释湖南娄底方言中的一些与今通语有较明显差异的副词的意义和用法。例句中用“~”代替被释副词的一个字,该副词有几个字,就用几个“~”。  相似文献   

6.
引言比较句通常包括施比项A(比较对象中处于主动地位)、受比项B(比较中处于被动地位的)、比较值(比较的结论)和比较词。如在"我比他大多了"中,"我"是施比项,"他"是受比项,比较值是"大",比较词是"比"。在江西抚州方言中,所用的比较词主要有:"跟/和……一样/差不多,比,不如,……似"等。  相似文献   

7.
探讨湖南津市方言中的特殊句式“N+一+V+起”,分析该句式中“V”和“起”的构成,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归纳这一句式的基本意义为“带贬义主观色彩强调V造成的某一状态的持续”,并和津市方言中与这一结构相关的其他表持续的句式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娄底方言有名词重叠式、动词重叠式、形容词重叠式、量词重叠式等多种,这些重叠形式在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有其特征,为汉语形态学的建立提供了富有特色的方言材料。  相似文献   

9.
在最近几年里产生了使用"有没有+V"进行提问的句子,使现代汉语以往的规范化受到干扰和冲击。这个句式不是以前尚未发现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汉语句式,也不属于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语料,追根寻源属于英语干扰现代汉语的不规范现象。大家所持的态度应该是尊重汉语语法规范原则,维护现代汉语的民族面目,对不规范的语法现象及早认识并且予以纠正,让对世界影响日益巨大的现代汉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举例性介绍娄底方言中的语法现象,分为三部分,即:(1)一些词的词性,用法与普通话的同异;(2)几个特殊的活用词;(3)特殊的词缀“公”,“里”。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娄底方言中有代表性的10个语气词进行详细描写和对比分析,可以从中看出该方言语气词的两个特点一、有的语气词声、韵同而调异,凭声调差异区别语法作用,例如第一、二两组语气词;二、有的语气词在不同的句式中所表示的语气确有联系,但也不排除有这样的语气词,它们在不同句式中所表示的语气,似乎难以发现其有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李文龙 《海外英语》2013,(16):65-66
该文旨在对"有—V"句式语法化现象进行研究,分析了"有—V"句式产生的动因,并且利用语言学相关理论对该种句式进行分析,利用构式语法理论对该种句式进行解释,得出该句式是由于语法化作用的结果而成。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娄底方言中有代表性的 10个语气词进行详细描写和对比分析 ,可以从中看出该方言语气词的两个特点 :一、有的语气词声、韵同而调异 ,凭声调差异区别语法作用 ,例如第一、二两组语气词 ;二、有的语气词在不同的句式中所表示的语气确有联系 ,但也不排除有这样的语气词 ,它们在不同句式中所表示的语气 ,似乎难以发现其有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F+VP"疑问句式是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式。发展到现代,这种句式呈地域化分布的现象更为明显。对"F+VP"句式分布于云南的特点的研究,得知云南方言"格"问句与吴语、江淮官话区的"F+VP"问句应该是同源的。从源头来看,吴语、江淮区的"F+VP"问句更多是历史的遗留,而云南方言中的"格"问句则是大量江淮区移民带来的语法现象,这些移民主要来自于今天的江淮、吴语区。云南方言与吴方言之间有明确的亲属关系。  相似文献   

15.
“把茶端给我喝”和“把粥熬给他喝”两个句子表面形式看似一致,但前者句末的动词性词语不是强制出现,后者句末的动词性词语须强制出现。本文从形式上把这种把字句分化为两类,并对两类句子进行了语义句法分折,指出它们内部主要成分语义特征及句法性质上的不同是造成它们分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从词性、成分、句类几个角度分析莆仙方言中"有"和"无"的用法,将一些特殊用法取之与普通话和其他闽方言进行比较,可加深对莆仙方言中这类句式的认识,帮助方言区的人更好地学习普通话。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朝阳地区的方言中特有的治不得V结构。究其来源是由于治不得结构中的动词治的使用范围的扩大和治不得结构的逐渐凝固,最终产生了一种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都近似于不能的结构。  相似文献   

18.
连V是V结构是南京方言中一种常见的重叠结构,其中的动词V应当是单音节、表生命体、可控、可反复进行的动作动词。"连V是V"结构可单独充当句子的状语、谓语、补语等成分;表示的语法意义为动作匆忙或是动作的连续性,时量短,动量多;语用色彩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使用时需注意话语交际原则。  相似文献   

19.
“V哪儿V”是枣阳方言中一种特殊的结构,本文通过对这种结构的考察,总结能够进入该结构的动词的条件,同时,将枣阳方言中“V哪儿V”与普通话中的结构相似的“V哪儿”、“哪儿V”进行比较,并阐述枣阳方言中“V哪儿V”的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20.
“V哪儿V”是枣阳方言中一种特殊的结构,本文通过对这种结构的考察,总结能够进入该结构的动词的条件,同时,将枣阳方言中“V哪儿V”与普通话中的结构相似的“V哪儿”、“哪儿V”进行比较,并阐述枣阳方言中“V哪儿V”的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