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洪珠 《大观周刊》2011,(23):46-47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批判了鲍威尔在犹太人解放问题上的观点。鲍威尔认为犹太人问题的解决在于政治解放,而政治解放就是人的解放。马克思则指出,不能将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混为一谈。政治解放是有缺陷的,不是人的最终的解放,提出了对政治解放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存不存在“犹太人问题”?假若“犹太人问题”是犹太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生活于另一个民族的国家中所遭遇到的问题,那就不仅仅是犹太人的问题了,即便“大屠杀”使这一问题变得突出。另一方面,为何众多的犹太人否定存在“犹太人问题”,宁可把自己看作所居国的一员,认为融合多个民族的政治共同体远比单一的民族共同体更有希望?难道“犹太人问题”只是犹太民族“特殊神宠论”的一种变相的表达,或是犹太复国主义为以色列的合法性提供的辩护理由?马克思显然不认为“犹太人问题”可以通过移民以色列并建立以色列国获得解决,因为“犹太人问题”只不过是阶级压迫的一种隐喻表达,因此,犹太人的解放是全人类解放的一个顺带完成的过程。程巍  相似文献   

3.
《档案与史学》1999,(3):7-9
兴亚院华中联络部报告收入华中联络部调查报告系列(华中调查资料)第155号,犹太人问题调查报告书(1941年6月,103页,16开打印本),封面左上角盖有"秘"字章,序言为该院嘱托中重喜一担当,下分八章:1.犹太问题再检讨所以必要及私见,2.上海犹太系宣传机关,3.避难犹太人来沪状况及在上海彼等生活和其他,4.从人口问题及邦人权益等关系看避难犹太人的增多倾向,5.在沪犹太人的宗教,6.在支英经济力与犹太资本的关系及犹太经济力的分析--以上海为中心的犹太经济力的分析,7.对犹问题的指导意见调查,8.犹太人诸团体及机构关联图.  相似文献   

4.
电视电影     
■ ■ ■ 【关于犹太人的影片】 ★《辛德勒的名单》 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斯皮 尔伯格的经典之作。德国企 业家辛德勒利用自己的纳粹 身份与党卫军的头目保持良 好的关系,拟出了一份保证 工厂正常运作所必须的“名 单”,1200名被雇佣的犹太工 人得以在二战中存活。 ★《何处为家》 2003年奥斯卡金像奖影片。片中主人公“德籍 犹太人”面临着双重尴尬。作为犹太人,他们遭 到纳粹的仇视和迫害,不能立足;作为德国人, 背负着侵略者的罪名,天下之大,竟无容身之 处,只好举家迁至非洲。 ★《钢琴师》 看不到正面的残酷,也没…  相似文献   

5.
作为已归化于德国的犹太人,法兰克福学派成员自然否定自己的犹太人身份,例如阿多诺就去掉了姓名中的犹太标志。但这主要是一个政治行为.因为犹太人身份和犹太教依然会以某种方式出现于他们的思想中。上篇分别探讨了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中“最具犹太气质”的本雅明与犹太教和德国思想传统的关系。这倒不仅局限于本雅明深受犹太解经传统之影响这一事实.实际上,他的“救赎”理论的隐蔽来源正是犹太教的弥赛亚观念。当然,作为德国人.本雅明又同时浸润于德国哲学传统中。这构成了本雅明的独特的知识谱系。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家贝娄深受犹太文化影响,在《洪堡的礼物》中移位运用了犹太文学传统中的"流浪","父与子"和"负罪-赎罪-宽恕"历史性主题,对美国社会文化进行了富于哲学意味的思考,诠释了美国现代社会人们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7.
《学习是一种信仰:犹太人教育和创造力的奇迹》通过对群星璀璨的犹太人和诺贝尔奖中的"犹太现象"的深入分析,阐述了"学习是一种信仰’和"观念改变世界"这些犹太人的价值观和理想,并通过对犹太人创造力和精英教育的深刻剖析,揭示了数百位犹太天才成功的奥秘。  相似文献   

8.
1982年出版的《刘少奇选集》中,“抗日游击战争中的若干基本问题”一文,有一条注释:“本文原题为《抗日游击战争中各种基本政策问题》,当时由解放出版社印成单行本公开发行,署名陶尚行。”以前我不了解“解放出版社”与延安“解放社”是什么关系?是否全称与简称的关系?1992年上海辞  相似文献   

9.
郑玥 《大观周刊》2012,(45):10-11
Richard Box在《代表优先与行政效率的替代选择》一文中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提出用"使代表居于同等地位“替代”代表优先"的方案以解决作为治理的公共行政中的特权问题,提高公共行政的效率与效能;George Frederickson则从公民精神入手,研究其与公共行政效率之间的关系,探讨作为伦理的公共行政应如何信守对社会公平、正义等价值的承诺。公民精神的高低应如何定义?提倡公民精神是否意味着对官僚的贬抑?George Frederickson仍留给了我们许多问题以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追求     
“文艺美学丛书”第一批著作(《文艺心理学论稿》、《中国小说美学》、《中国画论研究》、《论戏剧性》、《马克思与美学问题》、《艺苑趣谈录》、《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蔡元培美学文选》等)问世后,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之所以能在美学王国里开拓出一方小小的园地,是与一开始就有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划分已成为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经典理论。相应的,在传播领域,他提到了“交往的社会形态”。陈力丹教授在《精神交往论》第十六章,就交往的社会形态进行了深入探讨,由此,我们得以从这种宏观的角度深入考察人类交往的过去和未来。  相似文献   

12.
本期发表的郑保卫同志的文章《论马克思的人民报刊思想与党报思想》,比较全面地论述了马克思早期的人民报刊思想与他后来的党报思想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还谈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我们认为,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寻求真理是没有止境的。对这个问题还可深入地开展讨论。  相似文献   

13.
博览     
马克思恩格斯论公开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公开性的内容可分为三方面: 一、公开报道政治活动。马克思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公开报道政治活动的问题。他指出官僚机构的反公开性:“官僚机构的普遍精神是秘密,是奥秘.”“因此,公开的国家精神及国家的意图,对官僚机构说来就等于出卖它的秘密。”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公社,通过报刊公开公社的除军事问题外的全部会议记录。对这一决定,马克思十分高兴,他详细地记载下有关这方面的  相似文献   

14.
博览     
马克思论报刊与人民译文新论有几段马克思论报刊与人民关系的话,经常一被引用,但现有中译文有几处明显的不准确,影一响到对马克思新闻观点的理解。一、「出版物是历史人民精神的英勇喉舌和一它的公开表露。」(《马恩全集》)第一卷五十页)其中「英勇喉舌」可译为「毫无顾忌的表达方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犹太民族:新时代中的古文明》是隶属于犹太事务局的耶路撒冷犹太民族政策规划研究所发表的针对中国问题的战略报告。作者沙洛姆·所罗门·瓦尔德是一位法国犹太人,长期以来对中国艺术、哲学和历史具有浓厚的兴趣,他曾围绕着欧洲犹太人的中国观、开封犹太人问题发表了一些高质量的学术论文。2002年,加入犹太民族政策规划研究所之后,瓦尔德博士就如何增强犹太民族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奠基之作─—读《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戴邦看到陈力丹同志的新作《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我不由地回想起11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召开的“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新闻学术讨论会”。我在那次会上曾讲过:...  相似文献   

17.
王保华 《新闻爱好者》2011,(10):118-119
目前关于史量才新闻思想研究集中在对"史家办报"思想的内涵与价值的理解与诠释。论者多从办报与治史的关系上加以论述,这不无道理,但难以揭示出办报作为新闻事业与治史的本质区别。从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理论来考察,"史家办报"思想根植于中国史学传统与文化,更是源于西方自由主义的办报理念,在传媒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实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报刊社会责任论。"史家办报"作为中国化的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其形成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史氏的办报活动、办报环境等紧密相连的,因而在内涵与意义上表现出与西方的社会责任论诸多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袁方 《大观周刊》2012,(3):40-40
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前后,对他们思想的歪曲始终不断,由此形成了各种关于马恩关系问题的观点,其中包括“马恩差异论”“马恩一致论”等。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共同性是基础性和本质性的方面,他们共同构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对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应当在坚持差异基础上的一致,反对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起来的观点和完全否定恩格斯的历史地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拓展新闻舆论监督 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新概念,组成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存的社会主义文明的存在形式。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必要重温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的论断,从源头上弄明白“政治文明”概念的出现是顺应历史潮流,是时代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不能停留在马克思发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那个时代,从当今时代来认识,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就包括社会物质的生活、社会精神的生活和社会制度的生活。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  相似文献   

20.
在《国际新闻界》1987年第二、三期上,笔者连续发表了《也论传播学方法论的意义及其局限性》、《再论传播学方法论的意义及其局限性》两篇文章(以下分别简称为“也论”、“再论”),论述了笔者对传播学研究的如下认识:受人类认识水平的限制和特定的社会、政治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往的传播学研究在思想和方法上都过于侧重传播现象的社会属性,而传播现象的自然属性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种思想方法使研究者们不得不避开信道等与信息传递这一自然属性关系密切的研究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