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谁来扶正公民的道德从"老人倒地无人搀扶"到"小悦悦事件",一系列与道德缺失有关的事件被频频"曝光",使得公民道德——一个牵动社会神经的话题,在当下不断被提起。社会公众面对道德乱象时的义愤和面对好人好事的感动,尽管显示社会道德的主流是向善的,可是"道德饥渴症"也直接反映了社会成员普遍的焦虑。  相似文献   

2.
肖爱丽 《青年记者》2017,(14):24-25
互联网环境下的“负面事件”报道 (一)“负面事件”报道的含义界定 本文所讨论的“负面事件”报道主要集中于对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产生碰撞的社会事件的揭露,这类事件事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包括社会问题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负面事件相比,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突发性,与公众的社会道德标准产生对抗,对社会秩序造成混乱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道德恐慌现象时有发生。在这一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的发布者、事件的叙述者以及发表各方意见的平台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传媒所建构的新闻和图像为道德恐慌提供了认知基础,因此很难想象如果媒体缺席,道德恐慌将如何发生和发展。媒体在社会道德恐慌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是媒体制造了社会道德恐慌,还是道德恐慌藉由媒体的传播而迅速蔓延扩散?本文从恐慌事件的制造者、恐慌事件的传播者、社会利益的诉求者和商业活动的推动者四个方面对媒体在道德恐慌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以还原媒介在道德恐慌中的真实角色。  相似文献   

4.
管琼  郭璐瑶 《传媒》2015,(9):76-77
新时期,媒体公信力面临很大挑战,特别是一些重大报道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媒体公信力的讨论.本文从信息可信度、报道一致性、道德与品味、目的及导向、从业人员素质和媒体形象等方面,对于新时期媒体公信力的多元内涵进行了剖析.媒体公信力如今包含了更多的方面,内容上也更为复杂.只有从多元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才能全方位的提升媒体公信力.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微博传播作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中坚力量,因其特有的传播特点对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事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选取"小悦悦事件"在微博上引起的热议为例,通过对新浪微博的样本分析,着重阐述微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此事件关注重点的变化,以及微博对提升公民社会道德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一些新闻事件、法制事件、道德事件不断挑战公众的道德底线,人们从心底呼唤一个诚信友爱高尚的道德环境,这关系到社会的和谐、文明的进步、生活的幸福。在国家广电总局的倡导下,一批道德类新闻故事节目高调登场,通过榜样的力量,让人们看到,苏丹红和马加爵们只不过是改革大潮中泛起的沉渣,有着五千年文明积淀和道德传承的中华大地,处处都有高尚美好的心灵,处处都有感人至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今年10月发生的"小悦悦"事件看似已平息,但我们对人性冷漠的拷问却还在延续。其实,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的同时,公民对道德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不容忽视。他们渴望从媒体的宣传报道中获得裨益自身的信息,满足自身需求。同时,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政府也希望能出现一批催人奋进、能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道德争议事件频发,引起媒体大量报道。如"彭宇案"、"许云鹤案"、"小悦悦事件"等,让人哀叹社会道德滑坡。道德争议事件的发生固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但反观媒体在事件  相似文献   

9.
记者的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体现在社会大众与记者本身对记者职业的不同理解,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容易出现道德失范以及公众对记者的道德审判。本文以对姚贝娜逝世的报道为例,从事件中记者的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冲突的具体表现以及各方的评论观点入手,探讨二者产生冲突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冯秀娟  张沂  董焕景 《大观周刊》2010,(41):110-110,9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但人们的道德水准却昏益下降。社会道德沦丧的原因何在?笔者结合当前社会实际,从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社会贫富分化、社会价值现的缺失及当前诚信缺失四方面分析了社会道德下降的原因,最后提出几点提高公民道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许义波 《新闻爱好者》2011,(12):132-132
今年10月发生的“小悦悦”事件看似已平息,但我们对人性冷漠的拷问却还在延续。其实,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的同时,公民对道德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不容忽视。他们渴望从媒体的宣传报道中获得裨益自身的信息,满足自身需求。同时,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政府也希望能出现一批催人奋进、能够引起公众共鸣的典型报道,  相似文献   

12.
蹇莉 《新闻实践》2012,(4):8-10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由量的增长转为更加关注质的提升,人的需求也从单纯的物质满足转为物质与精神并重,且更加关注精神需求和主观感受。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全面展开,提升民众幸福指数、幸福感成为各个省市各个地区发展的关键词之一。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信息的发布者、社会行为的组织者、社会民意的表达者,如何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幸福价值观,展现社会和民众的幸福场景。推广提升幸福感受的创新实践和做法,对提升社会整体的幸福指数,创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回归公共危机事件中有关传媒推动力的思考,绕不开媒体的责任、道义与伦理。事实上,任何一场公共危机事件的媒体视觉,都是对其自身责任、道义与伦理的一次折射。从媒体角度而言,什么样的视觉立场与观念,决定了报道的选材与走向。在一场公共危机事件中,媒体是愿意持续地关注纷扰曲折、甚至引人悬疑的事件本身,还是带着思考与道德、责任去引导社会舆情?其反映出来的报道及报道带来的社会影响会有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提出一个新的概念:话语事件。本文首先廓清了这一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界定了它的内涵,并对其进行了分类:道德抵制型话语事件、权益抵制型话语事件和国族抵制型话语事件。其次分析了它的两大特点:一是话语事件是对话语表征及其社会巫术效果的争夺;二是话语事件脚本的认知震撼或道德震撼特性及其三种基本模式。最后重点阐述权益抵制型话语事件具有逼迫真相出场的功效,是公众对话语主体的谨慎抵制。  相似文献   

15.
突发性新闻事件是新闻媒体吸引读者眼球、提高收视率、收听率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妥善掌握好突发性新闻事件报道的"度"是衡量一个记者道德准则、行为规范、职业操守的重要依据。突发性新闻事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客观、公正地处理好突发性新闻事件,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从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特点、社会影响、媒体对于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尺度把控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梁佳玲 《新闻世界》2014,(4):309-310
由新闻报道产生的舆论效应是由媒体和受众共同造就的。“道德事件”容易催生非理性的报道和公众意见,引发道德审判。笔者由媒体对北京大妈“讹”外国小伙的乌龙报道出发,联系过去一系列的相关事件如彭宇案,从媒体标签化报道使得公众产生的先入为主和刻板印象,到公众对此类事件妄下的道德判断,对媒体对“摔倒讹人”事件的一再关注以及由此引发非理性道德审判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回归媒体应恪守新闻的道德规范和舆论应保持的道德理性。  相似文献   

17.
社会新闻是涉及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包括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尤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反映社会风尚的新闻为主。它与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相比,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讲究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第一节 新闻道德产生的实践基础与社会条件 在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中,道德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新闻道德,作为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行为规范,同所有的社会道德一样,都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同样“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5页)。因此,探寻新闻道德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脉络与规律,只有从信息传播活动所处的社会关系中,从新闻传播事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资料的产生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来把握,才是一条可靠而正确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刘牧 《军事记者》2008,(5):18-19
新闻伦理学,是指用一般伦理学的原理、原则解决新闻实践活动中人与人的道德关系、行为规范以及新闻媒介的社会道德功能的一门科学,是研究新闻从业人员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一门学问。新闻伦理思想离不开对道德关系、行为规范和新闻从业人员品质修养的研究,而灾难性报道与道德关系、行为规范和新闻从业人员的品质修养有着特殊关系。因而,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运用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伦理思想,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社会和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科技与伦理之间的张力也愈发受到关注。科技伦理事件时有发生,相关议题引发热议。在我国,科技伦理事件的参与者主要是科技、科普领域相关专业人员。对比中外科技伦理事件中公众的理解与参与程度,可知我国公众对科技伦理事件的理解与参与仍需加强,可从伦理意识的提升和面向大众传播科学两个方面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