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1987年4月,陕西法门寺出土了举世瞩目的唐宫茶具系列,这套包括了制、储、饮的精美金银茶具,是我国目前所知时间最早、组合最完整、等级最高的成套茶具,也是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宫廷茶具。这套茶具有茶笼、茶碾、茶罗子、茶炉、茶匙、茶盆、茶碗、茶托、调料盛器等,包括了从茶叶的贮存、烘烤、碾磨、罗筛、烹煮到饮用等全部工艺流程和饮用过程所用器具。这是一套供奉佛寺之物.  相似文献   

2.
茶艺是茶文化的核心,其构成要素茶、具、境、人、水、艺等都是按照形式美的规律表现的。茶艺中的形式美包括自然因素和组合规律两部分,自然因素指茶艺中的色、形、味、声等自然可感的美的形式,组合规律指茶艺中所体现的整齐、对称、对比、节奏等形式美规律。茶艺形式美中的自然因素和组合规律共同构成完整的、统一的审美形象,使茶艺活动具有审美意义,是人们创造和欣赏茶艺美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张锦绣 《大观周刊》2011,(44):23-23
本文探讨了道家与茶的关系是“茶艺”;儒家与茶的关系是“茶礼”,佛教与茶的关系是“茶道”。揭示了道、懦、佛对茶文化共同的特点是:追求质朴、自然、清静、无私、平和。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发现利用茶叶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几千年来,随着宗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茶与各宗教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与宗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在中国乃至世界,宗教文化对茶叶的传播与发展以及茶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瑰宝,如今,茶文化已风靡全世界。这不仅仅是因为饮茶有益健康,更因为品茶的过程就是一种极优雅的艺术享受。不同的茶给人以不同的体会,浅饮慢品,就像在咀嚼人生,品出一种惬意,悟出一番滋味。如果品茶时再配上一套好茶具,那更是锦上添花。中国仿生茶具给博  相似文献   

5.
《大观周刊》2006,(22):I0032-I0032
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与论坛暨经贸洽谈会于2006年6月5日在昆明胜利召开。为了迎接这次盛会,为打造珠江源旅游及普洱茶两大品牌推波助澜,《生活新报》与雄达茶城主办的普洱茶大使海选活动也于6月4日落下帷幕。在决选现场,共26位茶艺高手角逐赛场。经过才艺表演、知识问答、茶艺表演3个环节的比赛,龙润茶业集团选派的高级茶艺师尹苏娅凭借淡雅的气质和优雅娴熟的茶艺表演得到了评委和观众热烈的掌声,成为与昆明以外10个城市对接的普洱茶大使之一,之后,普洱茶大使和十城记者同泡普洱茶,并接受10城媒体记者进行采访。  相似文献   

6.
茶之道     
<正>国人日常对与茶事相关的事和文化,习惯上是分了几个层次的,依序讲应该是喝茶、品茶、茶艺,最后才是茶道。普通老百姓更习惯说喝茶、吃茶,说到茶道都会觉得那是很深很玄的事了。但在日本则不同。日本人在15世纪将茶道晋升为一种信仰,所以冈仓天心在他的《茶之书》中把爱茶道的人说成茶道信徒。他说:"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可见日本人把茶道看得多么神圣。我并没有亲身体验过日本茶道的神圣,只是从书中略窥一斑,但就自己对茶文化的理解,是不太喜欢日本茶道的。在我看来,它更像祭祀。那过于考究的茶舍、茶具以及绘画与插花艺术的要求和程序,  相似文献   

7.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两千七百多年前,茶就已经在中国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被发现,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茶从古老文化中的医学价值脱离出来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社会作用。茶从一件简单的事物扩展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处世之道,一种哲学思想。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由茶这个载体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精神内涵,茶与佛、道相通,与儒学思想相联系。中国的茶之道中饱含了"静、美"的中国古代文化精髓。道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老子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一杯茶,一缕茶烟,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饮茶人的心灵与茶合二为一;佛家思想讲求"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全国新书目》2020,(4):61-61
本书是为刚接触茶的新手准备的茶知识百科。内容包含名茶起源与发展,茶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效,如何专业地泡茶、鉴茶、赏茶、品茶等。本书雅俗共赏,示范的操作步骤简单易学,通过大量精美的图片和通俗易懂的文字,把读者带入茶艺的世界,让读者对茶有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使读者深刻地理解和体会中国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并把这一健康饮料推广到全世界。 人类已进入2000年,展望新世纪,食品的安全和健康将是21世纪人们最关心的主题之一。据此,专家们预测——茶作为清新、健康、自然的饮料,在21世纪将会有很大发展,21世纪将是茶的世纪。  相似文献   

10.
熊仕顺 《东南传播》2012,(9):3-I0001
茶香两岸,同续一脉草木芳泽,茶艺九州,共承千载中华文明。2012年6月,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的重要文化品牌活动—海峡茶艺电视公开赛隆重开启大幕。这项由福建省农业厅、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办,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综合频道承办的茶界盛典在历经了三届的历练后,  相似文献   

11.
叶嘉  王迎新 《大观周刊》2006,(16):I0004-I0005
5月2日下午,骤雨初睛,临沧影剧院好戏连台,戏台上的幕布走马灯似地变幻着背景:第二届普洱茶神农奖公开赛、中华茶艺公开赛颁奖仪式刚隆重结束,茶品专场拍卖会又闪亮登场。毕竟,这次茶品拍卖会是中国临沧首届茶文化博览会的一项重要活动,它将开创临沧茶品拍卖的先河,商家急于在这里展示风采、拍家等待在这里慧眼识宝、茶痴们则盼望在这里以茶会友,整个影剧院大厅座无虚席。参拍的近80款拍品受到热烈追捧,整场拍卖中,无论老茶、新茶还是纪念茶都有不俗的表现。拍卖共成交茶品38项,总成交金额760500元。开拍5分钟之内,一套受委托拍卖的“中国临沧首届茶文化博览会纪念普洱茶套装”,便拍出了10800元的好价钱。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茶的源产地,利用茶叶的历史也已有四千多年.自唐代陆羽著<茶经>后,千余年的用茶经历,使人们对茶的起源、栽培、制作、功效、文化等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然而,在档案研究领域,迄今为止,对茶叶样品档案(以下简称"茶样档案")的研究尚未真正展开,有关研究文献也相对贫乏.有鉴于此,笔者就自己多年的园林文物档案管理工作实践,从中国茶叶博物馆目前所陈列、所保管的茶叶样品的实际管理情况出发,对茶样档案的建立及其相关问题作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说到鸦片,必先说茶。 茶在中国,历史悠久。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欧洲人首次知道“茶”,是在1550年。1606年,第一籍中国茶叶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运抵阿姆斯 特丹,也是中国茶第一次到达欧洲。  相似文献   

14.
中华茶文化     
内容简介:《中华茶文化》多媒体光盘,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出版的电子出版物。这张光盘一开始策划,就要求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是高水平的。在编写制作过程中,还特地邀请了文化、出版、茶学、历史等各方面的专家进行研讨和出谋划策。整个过程严格把关,最终使这张光盘从内容到编排形式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该光盘内容丰富,包括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现代茶业及茶文化的发展、茶树栽培与采摘、各类茶叶的加工、茶叶的分类、饮茶技艺与茶道、茶具文化、茶与中华文化、名人与茶、茶事掌故、茶的传统、饮茶与健康等12部分,…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5月13日,由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归来·丝路瓷典》展开幕。该展览以近300件(套)景德镇明清外销瓷为载体,讲述丝绸之路上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国故事。展品涵盖食具、茶具、咖啡具、陈设器、妆具、灯具等不同用途的器具,包括青瓷、白瓷、影青、青花、釉里红、斗彩、粉彩等多种品类。中国外销瓷的生产和贸易的历史,贯穿唐宋以来一千多年,从明末到清中期,开始大规模销往欧美市场,成为参与全球化进程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滇茶交易台     
《大观周刊》2006,(26):58-58
开心淘茶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茶人一卷书,尽享淘茶乐。 淘茶铺,个人,厂商进行茶品、茶具交流,推广、销售的淘宝之地,佳茗、美器让我们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7.
《大观周刊》2006,(46):85-85
英国茶具华丽而漂亮。茶具外表常描绘出英国植物及花卉图案.把英国人热爱园艺的习性反映到茶具上。花卉图案千变万化.相信即使你到欧洲的任何一座公园里散步,也难以发现像英国公园这般拥有多姿多彩花卉及植物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东南传播》2012,(9):2-F0002
<正>"千古文化,凝聚天地气韵;茶艺茶韵,演绎茶道中华"。由福建省农业厅、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主办,武夷山市人民政府、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综合频道承办的"大红袍杯"第四届海峡茶艺电视公开赛全国分赛区八月进入赛事高潮。8月,分赛区赛事在北京、上海、江西、广东、安徽、湖南、河南、山东、辽宁、台湾、福建以及澳洲等17个地区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赛区风生水起,异彩纷呈。9月在福州进行4场复赛。复赛胜出选手将于11月14日在武夷山进行总决赛。大赛颁奖仪式将于11月中旬在武夷山第六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开幕当天举行。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澳大利亚曾是全球茶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但自20世纪中叶以来,茶已逐渐被葡萄酒和新兴的咖啡文化所取代。近几十年来还出现了更为碎片化的文化景观——优质全叶茶、绿茶、花茶、草本茶和珍珠奶茶各行其道,拥有各自特定的消费群体。本文以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为田野调查点,透过三个案例——即为顾客提供“中国茶道”的郊区茶馆,布里斯班佛光山佛寺举办的“茶禅”活动,以及一个“小壶泡法”的茶叶培训课程——追溯源自中国的饮茶实践如何被引入布里斯班,并应用社会学实践理论分析中国茶文化在当地日常生活中的位置及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指出珍珠奶茶已成为当地年轻人的重要饮品,甚至成为了主流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但被称为“茶艺”的较为精致的传统中国茶文化,以及将茶作为精神载体和修身养性的消费模式,则尚未在澳大利亚占据主流。  相似文献   

20.
一要说的是茶。喝过的茶的种类不多。小时,家里一直喝茉莉花茶。茶在其次,喜欢水里的茉莉花,干枯的花儿在水里渐渐丰盈、盛开,仿佛迟暮里的回忆,有一种奇异的味道。后来,茉莉花茶里的茉莉花少之又少了。很想亲眼看看田地里盛开的茉莉,闻闻它的味儿。对它的好奇就是源于茶,以及它与茶天生的气味相投。外国人喜欢唱咱们的民歌《茉莉花》,总觉得茉莉花隐含了他们对东方女子的想象:精巧、白皙、淡雅。有性的成分。还喝的就是茯茶。很多乡里的男人用它熬罐罐茶。茯茶经特殊加工,很耐得住水煮。罐罐茶真是一种很民间的茶艺,粗砺、拙朴、简洁。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