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写下这个题目时,想起一个“手机段子”:一农户杀鸡前夜给鸡喂食,不经意说:“快吃吧,这是最后一顿了!”次日清晨,农户来到鸡窝,见鸡留下一封遗书:“我已吃老鼠药。你甭想吃我了!”这虽然是个笑话,却深刻揭示了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你好,你怎么了,你认为呢……只要每天开口说话,只要和人交流,“你”这个字是必不可少要用到的。在一次饭局上,有人号召玩了这么一个游戏:谈话时不许带“你”字,违规者每次罚款5元,大家都积极响应,自觉得这是小菜一碟,有人还夸下海口:“我就不信离开‘你’我还不能活了。”  相似文献   

3.
坑中人     
胡英 《出版参考》2007,(8):M0002-M0002
有个人不慎掉进坑里,爬不上来了。他高声呼喊求救。 一个主观主义者来到坑边,说:“我很同情你的不幸,待在下边不大好受。” 一个客观主义者来到坑边,说:“有人会掉下去这是合乎逻辑的。” 一个物理学家计算了此人掉进坑的方式和坠落速度。 一个教育学家说:“你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掉在坑里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当个工人业余通讯员,平日里所见所闻尽是些车间班组里的凡人小事.如何克服身处小天小地这个弱点,从日常小事中抓新闻呢? 1991年7月,我所在的机电车间对井下14名工人进行了岗位交流.从发挥职工潜意识积极性来说,事情倒新鲜,但规模和范围太小,一时觉得无法动笔。车间宣布交流人员会议的那天晚上,我认真观察会场上的各种情况。先是领导讲话,尔后公布每人变换后的新岗位,会议没有20分钟就结束了。当我刚要离开时,却发现到会的工人都没有散会的意思,我就也安心留下来。原来被交流的职工都在互相介绍情况;不在交流之列的职工也在“抓经验”,  相似文献   

5.
每天中午开放学生阅览室时,很多学生,特别是女学生,非常爱看《青年一代》和《民主与法制》中关于婚姻与恋爱方面的文章。“老师好”!一声亲切的喊声,引起了我的注意,谁这么早,才12点10分就等在图书馆门口,离开馆时间还有一刻多钟呢!  相似文献   

6.
在基层,虽然难以遇到“大记者”、“名记者”光顾,但是,省、市、县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每年我却要接待不下十来个.可以肯定地说,我所接待的记者中,有的思想敏锐,有的务实求真,有的勤奋刻苦,有的公正廉明.他们都不愧为党的新闻工作者、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这一神圣的称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尤其是原《湖北日报》摄影部主任光羊老师,更是叫我难以忘记的一名好记者.1994年9月中旬的一天,镇党政办公室通知我,说是湖北日报一名记者来镇里采访,要我代表镇里陪同他“全程采访”.待我赶到镇里时,办公室的同志告知,记者已下榻在镇政府客室里.镇政府客室异常简陋,室中两床一桌,既无卫生间,也没有一台电视机,床是硬板床,桌是办公桌.我说:“怎么能把省报的记者安排到客室里住呢?”办公室的同志说,这记者坚持不住宾馆哩!办公室的同志把我领到客室,刚介绍完,光羊老师就一把拉住我的手,十分热情地说:“曾馆长,我打扰你了,实在对不起!我叫光羊,姓李,你就叫我李同志吧!”李记者一脸慈祥的笑容,头发花白,微胖的身体显得十分稳健.在办公室的同志离开客室  相似文献   

7.
血拼商场     
我在办公室里发毒誓:“接下来的两个月里,谁要发现我又去逛银泰(一家百货商场)了,我就跟谁姓!”我们大老板不是厚道人,他说他不信我会改姓,但相信我铁定会胖起来的,因为“食言而肥”嘛。  相似文献   

8.
大约是2000年吧,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订阅报刊杂志时,突然发现了这样一个杂志:《中国地市报人》!我感到很欣慰:呀!这是自己的杂志,作为一名小报的编辑记者,多少年来就盼望着有这样一本刊物,一本属于小报编辑记者的“时代杂志”,今天终于看到了这种读物,她开辟了一个专门属于基层新闻工作者的阵地.  相似文献   

9.
小幽默     
《云南档案》2010,(4):58-58
老婆饼 一个人在沙漠里快要饿死了,这时他捡到了神灯。神灯:“我只可以实现你一个愿望,快说吧,我赶时间。”人:“我要老婆……”神灯立刻变出一个美女,然后不屑的说:“都快饿死了还贪图美色!悲!”说完就消失了。人:“……饼”。  相似文献   

10.
何林宗 《中国档案》2004,(12):50-51
今晚参加合唱训练回单位时,已经快11:00点了吧?刚才打电话回去,爱人说女儿雨竹已经睡着了。五岁的雨竹昨天在电话里骂我是“小头爸爸”,她妈妈哄她说我每天很晚回去,很早就走了。听说她还真像“大头儿子”一样,每天给我写了封信呢!……明天中午再加两小时的班,历史档案著录工作应该可以完成了,晚上是该回家一趟了……  相似文献   

11.
奥巴马老婆去买花,花店老板说:“你真幸运,嫁给了一位总统!”她微微一笑说:“我嫁给你,你也是总统!”这是怎样的一种自信!不是我嫁给谁我就幸福,而是我是谁,  相似文献   

12.
李碧旋 《大观周刊》2012,(50):285-28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落实课程标准精神的过程中,我认为只有在先学后教的学习中切实做到学要到位,尊重学生,发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们才能真正拥有一片自主学习的天空!那么,如何先学后教呢?我认为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非常重要。下面我谈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3.
新疆新源。新疆伊宁一个偏远的小县城。在北京的七年间,我的又一次惊心而又刻骨的采访,就发生在这里……“我马上关你这个小记者!”2006年6月7日,为了解一宗有关单位数名女职工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情况,我从北京来到新疆新源。“你好大的胆子,竟敢跑到我们这儿来找碴!你知道后果吗?快把你的身份证拿出来,我得先查一下你的身份!告诉你,我们这是监狱,是国家的特殊单位,你以为你想来就来?”当日下午3时刚过,我正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市新源县监狱农场办公大楼二层办公室里。在这  相似文献   

14.
“就算明年包头市政府不在政务信息整合上做工作,我也打算从信息化促进中心这个角度促一促了,我不能再等了!”说此话时,包头市信息化促进中心主任纪平生显得有点激动。自从2000年,纪平生接管包头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以来,他就没停止过思考“如何折腾”这网站,然而,网站的现实环境却只能让纪平生一再地说:“其实,包头市政府门户网站真没什么可说的!”  相似文献   

15.
快中求准,是新闻工作者的一个基本功。正确处理好“快”和“准”的关系,有利于提高新闻敏感,确保新闻报道的质量。如何在快中求准呢?我认为至少应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吃透“两头”,找准宣传的结合点。由于一些政治工作报道有时要求又快又急,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现宣传方向上的偏差,造成一些消极影响。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做到又快又准,就必须吃透“两头”,找准结合点。去年,中央下发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通知后,我们通过深入学习,把握住了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是要围绕十五大主题深入学习,二是要在端正学风上下功夫。这…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世界》2008,(4):11-11
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曾在韩国首尔大学做了一次演讲。演讲快结束时,金大中留出时间让学生们提问。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您的一生非常坎坷,经历了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挫折和磨难,是什么力量使您保持坚强而乐观?”金大中微笑着回答:“因为我有一道坚固的心灵防火墙!”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金大中没有马上进行阐述,而是对那位学生说,“你能先上台和我一起做个实验吗?”那位学生愉快地走上讲台。  相似文献   

17.
小幽默     
《云南档案》2006,(5):43-43
逃跑一个战俘得了一种病,左手被截掉了。他请求敌人把他的左手送回他的祖国,对方很感动,就照做了。不久,他的右手也截掉了,他再次请求将右手送回祖国,获批准。再后来,他的右腿也截掉了,当他要求把腿送回祖国时却遭到了拒绝。战俘问:“为什么前两次可以,这次不行?”对方很郑重地说:“我们怀疑你是分期分批地逃跑。”粗心夫妻在汽车里,妻子突然抓住正在开车的丈夫,惊恐地叫道“:快停车!我们回去!我忘了把电热器的插头拔掉了,一定会起火的!”丈夫楞了一下,涨红了脸说“:不要紧的,我早就应该告诉你,我忘了关水龙头。”中国幽默网小幽默…  相似文献   

18.
我这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学校,没有离开过图书馆,没有离开过书。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还是想办法要看书的。文革前我在中学里教英文,文革开始,英文没有办法念了,因为当时说英文教材里都是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我想英文不能丢掉,否则再学起来就很困难。后来机会来了,《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选集》出了英文版,我就读英文版。这样我学了英文,也没有人敢说我思想不好。到考研究生时和人学以后,我的英文基础就起作用了。  相似文献   

19.
岳辑 《山西档案》2007,(3):56-57
1.以《实话实说》起家的崔永元,越来越让我敬重了。自打离开《实话实说》节目之后,小崔主要忙乎了两件事,一是录制了几百节的《电影传奇》,把中国电影事业的细节像过筛子似的过了一遍,二是发起并组织完成了《我的长征》大型电视活动,吸引了亿万观众的目光。小崔由“说实话”,到“干实事”,越来越坚守了性格中固有的东西。只是他偶尔再坐下来说几句实话时,电视行当里的许多人就该坐不住了。比如他在3月26日接受央视《面对面》记者王志采访时,就又一次将炮口对准了同行。“我是一个电视行业里可以独立思考的、优秀的知识分子,而且在电视行业里…  相似文献   

20.
小的不做,大的又做不来,这是一些人的一种通病。我想起了我自己写稿的一些经历。记得我工作后,也是我有生以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在山东省教委《中学生报》“青春短笛”栏目里发表的一首自由诗,一共16行,150多字。那时我的学生都争相传阅那期报纸,读那篇稿子。一位老哥说:“这样的稿子也能发表,好,咱也写!”我还半带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有些稿子很容易发表,就看你写不写。你只要写,就能发表。”而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