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英格力士》①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②。本文试图从“性”这一成长的核心问题着手,全面解析《英格力士》主人公少年刘爱置身“无性时代”的性成长历险,透视其性成长困厄的文化负载,以及长大成人的内在人格的发展。提出成长小说回归“有性成长”(或健康成长、完整成长)本体的“成长”理念。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山清水秀、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茶峒小山城为背景,叙述了美丽纯朴的湘西少女翠翠如何在“现代”文明之风的浸浴下以及爱情的折变磨难下,逐渐从半原始的自然状态成长蜕变为“成人”、“社会人”的故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篇关于“成长”的小说。在行文中,作者多处以“长大成人”“大了”“成长”“长大”等词,昭示翠翠走向“成人化”和“社会化”。从《边城》的文本解读出发,翠翠的“成长”处在三个“变化”之中。一是社会环境的变化。翠翠出生的湘西茶峒小山城,风俗淳厚、人情质朴、重…  相似文献   

3.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视为美国成长小说的经典.作者J.D.塞林格遵循了美国成长小说“诱惑—出走流浪—迷茫困惑—顿悟”这一基本写作模式,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霍尔顿不愿随波运流过平庸生活,渴望儿童般的纯洁,在试图逃避虚伪成人世界的流浪过程中明白童年的天真无邪短暂易逝,最终接受现实走向社会的心路历程.该文主要基于美国成长小说的这一特殊写作模式对主人公霍尔顿从青春期过渡到成人的成长过程进行细节分析,主要探讨成长小说中“流浪”和“困惑”在青年性格与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叙述"成长"--试论《红旗谱》叙事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旗谱》以主人公的“成长”作为小说的基本线索,以此反映出一种历史主体的生长过程。按照巴赫金的“成长小说”理论,《红旗谱》已经是意义完备的“现代小说”,它体现了人对“历史时间”的认知和把握,即人的成长表现出历史本质的生长过程。这标志着“现代中国文学”进入到一个更为激进的“文学——文化”时代。  相似文献   

5.
一、认证审美恢复期的病弱胚芽“80后”这一代写作者已经逐渐分流,他们中的一些人,比如张悦然,正在用自己的文字提醒批评界:他们在迅速成长之中。“80后”是一种有机的文化构成与审美构成。研究者用自己的话语系统制定了一些标本,但他们已经被“80后”的自我成长取消(或是削弱)  相似文献   

6.
“80后”,是近几年来的时髦话题,尤其在70后的口中,“80后”意味着一群特殊意义的群体,提到“80后”,许多人脑海里马上浮现“80后小说”在新近公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最新调查结果中,韩寒和郭敬明首次入选“最爱读者欢迎的作者”前10位,这也是近年来“80后”写手第一次进入这份榜单,可见他们在读者 心中的影响力,新爱的高三学子们,在踏进高三的那一刻,你是否还不舍那本《幻城》,在紧张的学习备考中,是否还熬夜看写手们的新作……不管“80后小说”好与坏,至少,在你们的成长轨迹中,这些小说曾给予你们对青春,对生命,对叛逆,对责任的深刻理解,为此小编特别挑选了几篇高三过来人的搏文,看看他们对于“80后小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论"80后"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80后”写作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现象。表面上看来,“80后”写作率先走上了市场而没有走向文坛,“80后”的文学追求似乎被它的商业运作掩盖了。面对“80后”,也许外界更需要对他们进行文学上的发现,帮助他们面对当前各种复杂的形势,为他们提供更为宽松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8.
“家族小说”中的“父亲”是“传统”的象征。现代文学史上的“父亲”是一个错位的“被告”;“十七年”时期的“父亲”分显性和隐性两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家族小说”中,父子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80后”小说反成长叙事里,塑造了一大批另类的师长形象,他们对青少年只会起到反面作用,甚至是导致他们迷惘、困惑、颓废、叛逆、堕落、受伤甚至死亡的主因。与此对比,“80后”则以“反”和“拒绝”的姿态成长着,以颓废、反讽、游戏和调侃的姿态叙述着,呈现出一种当代人普遍“在路上”的彷徨、苦闷、焦虑、恐惧和忧伤的流离之苦。这些颠覆性的师长形象从反面表达了“80后”对能真正作为灵魂导师的师长形象的期待,有着非常高的精神高度。  相似文献   

10.
成长小说何以成为近20年文革记忆生产的显要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九十年代之交开始,以“文革”为背景的成长小说频频获得文坛以及社会的关注,至今方兴未艾,可以说成长小说是继伤痕、反恩之后“文革”记忆生产的极有影响的形式。论文认为,促成这一文学现象的原因,一是当今的主流作家基本上是在“文革”中度过童年少年时期的,成长与“文革”的相遇促成了这一热潮;二是与90年代以来新语境和新的问题意识下“文革”记忆需要重启与更新相关,而成长小说的形式由于其童年与成人的双重视角,其细小与宏大之间的张力,其灵活性与开放性,是延续、更新、丰富、补充和改写“文革”记忆的非常有效的形式,因此成了极受作家青睐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作为在80年代后期兴起的“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池莉的作品是以对世俗人生的深切关注和“原生态”的展示为读者所熟知的。她的“人生三部曲”系列作品(《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有的学者认为,池莉的创作在于解构,而我认为她的作品更多的在于一种建构。以这个系列作品为中心,池莉在这期间的创作,建构了一种不同于古典爱情的爱情模式。这种爱情模式的特点,是将现世生活的一切甜酸苦辣、喜怒哀乐,都看作是世俗人生爱情经历的一些无法回避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内容,从中去体验爱情的意味,了悟爱情的真谛。从而达到其重新建构爱情的目的。这种建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显然是与现代性的建构联系在一起的,是以解构过去的爱情婚恋观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
具有代际差异特征的"80后"文学呈现三极分化的趋势,在完成终结"意识形态写作"这一历史过程的同时,彰显了一种"非主流"的文学趣味,呈现出网络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新媒体文学风格。虽然止步于传统标准的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却从文学走向社会,从精英视野走向公共领域。"80后"文学不但余波未了,其非凡意义还将不断凸显。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网络的崛起,城市文学出现了新的变化,逐渐走出长期以来的弱势格局,并初步形成了“他者化”的城市书写、以新生代作家为主的迷乱城市书写、以“80后”为代表的青涩城市书写以及网络文学中的世俗狂欢式的城市书写这一基本格局,本文试图逼近这一新的城市文学地图。  相似文献   

14.
缺失了战争背景的衬托,军人形象的再造成为创作者探讨的热门话题。小说《最青春》把视角聚焦到一群80后、90后军人身上,生活琐事的无聊、官兵之间的智力角逐、网络战的想象构成了当下军人生存和理想的状态。消费文化语境中军人传统价值的断裂与个体欲望的膨胀是作品思考的亮点。  相似文献   

15.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20世纪中国作家有着明显的影响,而维特式“烦恼”或“忧怨”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更是感染了几代作家并成为一种忧郁型的创作症侯。在艺术审美层面上,维特式忧怨与中国文学的感伤传统在“现代性焦虑”中融结,体现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创作形态中便是感伤和哀怨。其次,20世纪中国忧怨类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舒郁”——心理倾诉和“解愠”——主观抒发。正是在东方化语境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怨类创作既有西方色调,也有本身的生成特性。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文艺理论界有一种主张废弃创作方法的观点.废弃论的理由难以成立作家的创作经验证明,创作过程中作家往往自觉地遵循某种原则;用"风格"取代"创作方法"不可行,它们二者是交叉关系.创作方法的涵义应该单纯,应该回到歌德和席勒所确定的涵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位主流作家,张一弓创作的突出特点是处处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八十年代初期到中期,他对于“左倾”历史,变革着的农村和人的生存意义和理性反思使其作品极具震撼力。但是,一个作家的优势有时会因环境的不同而变成他创作超越的羁绊。八十年代后期,在世俗化潮流的冲击下,郁结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反思批判精神的张一弓陷入精神困惑之中。后期创作表现出的面向市场和拒绝世俗,启蒙话语和苍白叙事、渴望创新与模仿追随的矛盾,构成了其创作停滞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8.
“80后”文学创作思想内涵透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当前一群“80后”作家在文坛异军突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大家议论的一个热点话题.从其创作的思想层面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展现自我解放的青春冲动、追求至纯至真的美好理想、抒写生活失意的痛苦迷茫、沉湎个人的身世情怀是“80后”作品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9.
关于文学创作的动力,古今中外文艺创作者和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观点,其中如下两种观点最有价值:一种认为文学创作的动力是不平则鸣,一种认为文学就是白日梦。关于这两种观点,文艺理论家们已经分析评论得够多了,但过去主要谈的是两者之异,实际上,两者有着共同的精神实质,那就是:两者都认为文学是起源于人类深层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20.
1980年代出生作家的小说,是新世纪当代文坛的一道风景线。作为在路上的一代,他们有很好的艺术潜质,其作品呈现出了反商品拜物教的意义,但他们的成名也源自成功的商业运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