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会说话的动物",人几乎每天都要从事交流活动。在大众传播媒介充斥耳目的现代社会,交流除了作为一种行为,更主要的是成了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关涉到个人经验的沟通、社会关系的建立、民主的推行和社会的发展等等方面。我们用交流能力来给人类定义,对交流的经验信赖有加,而很难接受"交流是不可能的"这一令人懊丧的论断。美国学者彼得斯写的《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一  相似文献   

2.
信息交流形式与社会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每一次社会变革,在每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下都会出现一种新的信息交流形式。农业社会中信息交流主要为“一对一”的形式,工业社会中则兴起了“一对多”的信息交流形式,而信息社会中,则又有了“多对多”的信息交流形式。人类的信息交流活动就是这样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进步的。  相似文献   

3.
书信怀旧现象反映了交流在社交媒体时代所遭遇的“存在的隐退”与“审美的危机”。在这一背景下,论文对15位兼有书信与微信使用经验的交流个体进行深访,从麦克卢汉所提倡的媒介后视镜视角,追问传播媒介及其技术如何形塑交流时空与切近关系。在现象学存在论的视域中,交流的本质是“切近”,它指涉了媒介技术/物如何“嵌合”交流之四重整体:时间、空间、语言以及交流之人。本文将这一观念引入传播学研究,对“媒介物“”可供性“”媒介融合”与“交流之切近”等概念进行了理论反思,并深描了书信如何“嵌合”交流之四重切近,以及对比地展示微信之“功能可供”对本真交流的“拆解”与“订置”。文章指出,根植于时空性、延时异步的书信作为一种全时间性媒介“,道说”了历时性和与境化的友爱交流,而即时在线的微信作为一种全可及性媒介的本质是瞬时性与脱境化,导向了“失语”的均质交流。  相似文献   

4.
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渴望温馨美好的情谊和强有力的支持,建立真诚友好的人际关系。“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紧张劳累之余,渴望排遣放松,调整张驰。“热线点歌”便是这种社会需求的反映。它象一段小快板,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宏大交响乐章中,欢快流畅地跳动。如何在“热线”的两端,注入“情感交流”的凝聚剂、清新剂,构筑真正意义上的“空中心桥”,使之常办常新,笔者想结合自身的经历谈点体会。1、摆正位置,放下架子,营造一种平等、亲切、诚挚、友好的气氛,这是进行情感交流的先决条件。“热线点歌”节目主持…  相似文献   

5.
论数字信息交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数字信息交流的方式有三种:11;1n(n>1);1→nn(n>1)。它是一种全方位、高效率的交流方式,其互动性、个性化特点极为突出,并且出现了基于“虚假身份”的信息交流。数字信息交流存在的问题有:对传统社会信息交流秩序造成了冲击;使社会信息公平受到挑战;给信息保存、积累带来困难。推进数字信息交流健康发展,首先要从弘扬先进文化、发展信息技术和加强中介机构建设做起。参考文献4。  相似文献   

6.
在广播改革大潮中涌现的谈话类热线直播节目,引起上上下下的广泛关注,褒贬不一。本文对热线直播谈话类节目中的“谈心节目”一作者称作“情感交流热线节目”,做了较深入的探讨。文章从“标志社会进步的精神窗口”、“发挥广播电台的独家优势”、“美化听众心灵的社会课堂”、“有待深入开垦的精神沃野”四个方面,分析了“情感交流热线节目”产生的动因、节目的特色、节目的导向与节目的功能。作者还着力就决定节目成败优拙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7.
萨丕尔的《语言论》不仅是为研究语言的人写的,也是为“门外汉”所写。萨丕尔没有将语言限制在纯粹的语音或者文字上,而是把语言定义为人与人之间进行观念、情绪、欲望交流的一种工具。这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契约”,语言是在社会(更多的是在同一地域范围内的族群或种群)公共经验的基础上,对个体自发自觉形成的声音进行定义和标识,从而形成的表达规范的总和。  相似文献   

8.
李欣 《档案管理》2000,(2):20-21
馆际档案信息交流的现存障碍是指档案信息在馆际交流过程中阻碍其顺利完成的不利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观念因素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影响以及长期的文化封闭思想的束缚,人们“没有对交流的要求,也就不会有对交流服务的依赖和重视”,所以,整个社……  相似文献   

9.
倾听与交流     
董惠君 《视听界》2000,(3):32-33
成功的语言交流,是交流双方共同完成的。说者表达到意,听者神情专注,双方配合默契,互为一体。说与听,是交流中的循环过程,都是一种语言活动。说得好,能使听者进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境界;而“话不投机半句多”是谈得不拢,离谱,是交流中的别扭现象。作为听者,  相似文献   

10.
采访,是记者,通讯员为传播新闻而进行的搜集新闻事实、撷取信息材料的活动,是采访主体(记者、通讯员)与采访客体(采访对象,一般是人)的一种双向交流,其交流媒介主要是语言符号。然而,人的一切活动毕竟又是异常复杂的,很多活动又都属于有着丰富的心理情感活动。采访中的人际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交流,而且还存在着非语言交流。比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看成“信号”,一到达对方脑海,便形成交流。古人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是非语言交流的贴切入微的写照。  相似文献   

11.
档案信息资源,是一种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发挥极其重要作用的信息资源。可是,目前,档案工作中存在着一些制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严重问题,突出表现为“三种观念”不强。一是资源观念不强。没有把档案信息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经济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没有把档案部门作为收集储存、整合开发、交流利用信息的“中心”,纳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二是开放观念不强。由于受到“左”的思想束缚,不能正确处理“藏”与“用”、保密与开放的辩证关系。三是效益观念不强。由于馆(室)藏不足、设备落后等原因,致使档案的查准率、查全率偏低,…  相似文献   

12.
人与外界交换信息,除语言交流外,非语言交流占了很大比重。非语言交流是人们在语言思维基础上,深刻感受事物、认识世界、理解矛盾的重要手段,新闻记者从事采访活动,研究一下这一交流形式很有必要。所谓非语言交流,是指语言交流之外人们利用感官和思维,广泛感知世界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认知方式,它在人类与外部世界的信息交流中,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网上对话”(政府、热点部门与市民“网上对话”)是指,政府、热点部门与市民依靠先进的网络技术平台,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进行双向互动交流、探讨,促进问题的解决,它是网络新闻媒体运用自身技术优势和传播优势,加强公众与政府等热点部门交流沟通,促进社会问题解决的有益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14.
时下有这样一种倾向,有的通讯员平时只注意与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的交流,却忽视了通讯员与通讯员之间的交流、学习,之所以这样,原因是有些通讯员认为彼此水平都差不多,没什么值得交流的。还有的担心交流后会让别人抢了“彩头”,影响自己上稿。因而互相封锁,缺乏协作的诚意。 实践证明,通讯员之间增进交流,好处很多。一是经常交流写作体会,可相互促进。一个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综合判断问题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与不同层次的通讯员打交道,既交流了经验,又开阔了视野,从中可以学到许多课本里没有的东西。与通讯员交流的渠道很多,如平时工作,学习中的接触,生活中吃饭、散步、娱乐、闲谈的了解,还可以通过参加新闻写作集训班,年度通讯员表彰会等机会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5.
《河北广播》2005,(4):30-30
“五一”期间,少儿音乐频道充分利用假日时间,举办听众交流周活动,邀请热心听众走进直播间与主持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6.
高校馆中文图书采购真有那么难吗?--与熊才发同志交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翻 《图书馆杂志》2003,22(9):56-58
围绕高校中文纸质型图书在采购中经常遇到的十种困难,从“观念”和“操作”两个方面进行讨论,提出纠正“简单采购”、“品种平衡”和“品种求全”的三种观念和八种应对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殷文  彭正 《现代传播》2023,(11):11-19
“无声连麦”是网络陌生人社交平台Soul App流行的交流方式,形成在场而不言语交流的悖论。无声连麦是部分青年群体在媒介技术中介下对于亲密性的一种交流想象,此种新交流方式是对言语交流与亲密性之间的稳定联系、自我披露与亲密关系之间稳定联系的分离,与陌生人的在场(可感)相遇本身成为交流,这是一种人际传播方式的新变化,折射了个体化社会中青年在自我和亲密性之间摇摆的张力,数字化身和个体化进程的合力引发了“交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沉默与交流     
在纪实型专题节目中,创作者越来越多地以一种谨慎的、冷静的、距离化的取材目光,来结构一段过程,或表现某种理念.这时,理智往往伴随着克制而出,这种克制更多地表现为创作者的“沉默”.而“沉默”被创作者当成一种交流的策略,在纪实节目中具有独特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广播电台要想生存和发展,加强编辑部全体采、编、播同志的业务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现在是信息时代,走出去、请进来是一种办法,再就是通过新闻业务报刊的经验、书籍学别人  相似文献   

20.
为《新闻出版交流》坚持正确导向叫好孙文盛新闻出版是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出版工作的产品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新闻出版部门的产品质量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