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始终以动手画圆和探究圆的特征贯穿全课。本节课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第一层次.多种方法画圆。先让学生用一支笔试画圆.当学生发现用笔画圆很难时.让学生说说这是为什么。这时学生就想到了怎样可以画好一个圆。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各种工具开始合作画圆。  相似文献   

2.
汤玉荣 《江西教育》2004,(22):26-26
体验是一种探索活动,对学生而言是“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数学中应多让学生体验,在体验中自主动地去探究,发现知识的规律、学习的规律。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让学生探索怎样画圆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办法画圆。学生有的用两支笔画,有的用有圆面的实物(如硬币、碗)画,有的用圆钉、线、笔合起来画,  相似文献   

3.
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最后一个教学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唯一一个曲线图形。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实物揭示圆,让学生感受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接着,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等活动,进一步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教学片断]在学生认识了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后,课堂教学进入到第二阶段——画圆。1.圆规画圆法。师:如果让你画个圆,你会怎么画呢?(很多学生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圆规。)师:嗯,圆规是我们画圆的工具。那么你会用圆规画圆吗?(全体学生尝试画圆,在画  相似文献   

5.
教学《圆的认识》(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85—88页)一课时,关于画圆,传统的教法是教师教完画圆方法后,让学生画几个任意大小的圆或指定大小的圆加以巩固练习。  相似文献   

6.
错误成资源     
“圆的认识”,是我多次成功执教的公开课。这次赴浙江学习期满,即将返校,我再次就此内容上了一堂汇报课。在教学“画圆”这一环节时,我如往常一样,先让学生用圆规在练习纸上尝试画一个圆。巡视中,我发现有好几位同学还不知道画圆的方法:有的圆起始点和终点不在同一位置,有的把圆画成鸡蛋状,有的将弧线画得时隐时现、时细时粗……这可太出乎意料了。哦,原来上课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在家试着用圆规练习画几个圆,因此,几次上这堂课都没有出现过类似情况。这次因疏忽,我忘记了先让学生练习,所以出现了如此的“不测”。怎么办?我是装作没看见,  相似文献   

7.
课前说课: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动,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正>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组织学生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观察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2)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  相似文献   

9.
【教学设计一】从画圆的角度设计让学生学会画圆是"圆的认识"这节课的一个目标。从画圆的角度来考虑"圆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就是把画圆不仅是作为这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更是当做手段,认识圆的特征的手段。这种设计重在学生的动手操作,强调学生在画圆的活动中思考与认识圆的特征。主要的教学环节如下:第一个环节:用圆  相似文献   

10.
笔者曾观摩了国家级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执教的《认识圆》一课,当学生已经学会用圆规画圆后,华应龙老师让全班学生各自自由地画一个圆,然后问:“你们画的圆一样大吗?”随手选了几个学生所画的圆,并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提问:“为什么大家画的圆不一样大呢?”有的学生回答:“不是一个人画的圆当然不一样大了。”  相似文献   

11.
课前说课: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再弓l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弓I导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动,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  相似文献   

12.
听了特级教师翟裕康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我感受颇深,于是决定照葫芦画瓢,用他的教案在我班上一节“圆的认识”。上课了,我开始实施翟老师设计的第一个教学环节:画圆。请学生用直尺画一个三角形、长方形(学生很快画好)。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形的之后,我提出:你能用直尺画一个圆吗?为什么?(在翟老  相似文献   

13.
听了特级教师翟裕康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我感受颇深,于是决定照葫芦画瓢用他的教案在我班上一节“圆的认识”。上课了,我开始实施翟老师设计的第一个教学环节:画圆。请学生用直尺画一个三角形、长方形(学生很快画好)。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形的之后,我提出:你  相似文献   

14.
近日,听了两位教师执教的浙教版“圆的认识”一课,对其中“画圆”部分不同的处理方式,感触颇深。一、片段摘录A教师课堂情景描述(每组一个圆形的塑料篮筐,让学生找出篮中的圆。)师:你想不想画圆?生:想。师:你手中有一些工具,请你选择喜欢的工具画一画。(生画并汇报。)师:你用什  相似文献   

15.
“圆的认识”是学习“圆的周长及面积”一章的基础,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认识圆是轴对称图形,并学会用工具画圆;同时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教学时要力求从直观形象引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将认识引向深入。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操作,解决用圆规画圆这一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6.
卢娟 《考试周刊》2012,(43):58-59
一、背景分析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也是小学阶段最后学习的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方法让学生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接着安排的是用圆规画圆的步骤。在画圆内容之后安排了直径与半径及其关系的教学,最后安排了两个讨论题:1.圆的大小、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2.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该装在哪里?这样编排,  相似文献   

17.
“只给你一把直尺,你能不能画一个圆?”平常让学生画圆,画法很多,可以用圆规画,可以用圆形的物体来画,有时也可以徒手画(当然不会很圆)。而今天却要求用直尺画圆,这个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从学生的讶然中足以看出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静静的,静静的,课堂陷入了一种无比寂静之中。  相似文献   

18.
一、圆的认识 圆是从一定的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要让学生认识圆的本质,就要通过画圆的实践。教学生画圆,可分三次进行。 第一次,教给学生一般的画圆方法,让学生作画圆的练习,并利用所画的圆,使学生认识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为了使学生理解并能准确叙述半径、直径的概念,可以让他们从圆内的各种线段中,判别出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如:  相似文献   

19.
那是一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执教的公开课“圆的认识”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圆的特征,那么,你们能画一个圆吗?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比一比哪一小组画圆的方法最多、最简单、最科学。”话音刚落,每一小组就迫不及待地边讨论边画起了圆,兴奋写在每一张小脸上。课堂上异常热烈的气氛感染了我,使我也变成了一个求知欲特强的学生,和每一小组的成员讨论、交流。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十几分钟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自信。该全班交流了。有的说可以照实物画圆;有的说可以用图…  相似文献   

20.
笔者曾多次参加过省级或国家级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这些课一般都是教师让优生发言,找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板演,展示学生的作品几乎都是佳作,然后再让学生从中找优点,总结方法。似乎大多数老师都认同了这种做法。但2002年12月,特级教师潘小明在上海市蒲东新区明珠小学执教的一节“圆的认识”观摩课,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潘小明老师的课堂教学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他能善于“盯住”学生在学习中所出现的错误,针对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找出原因,寻求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有效地纠正其错误。如教学“画圆”这一环节,潘老师先让学生用圆规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尝试画一个圆。学生操作时,老师巡视。然后,潘老师选择几幅典型的作品投放在屏幕上让学生观察。(选择的作品有:1.起点和终点不在同一位置的;2.把“圆”画成了鸡蛋状的;3.将弧线画得时隐时现,时粗时细的等。)看到这些作品(不知名的),学生们哄堂大笑。“你们在笑什么?”潘老师微笑着问。同学们齐声回答:这些都不是圆形,画错了!”听到孩子们的回答,潘老师立刻让他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此时的学生像炸开了锅,你一言我一语,争先发言:甲生,圆心没有固定好,所以画出的不像圆;乙生,画圆时半径发生了变化,也画不出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