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南省衡山县民国时期进行过“乡村建设”实验 ,自乡村建设运动之后 ,国家行政权力下沉到乡镇 ,乡镇实现了行政官僚化 ;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了对保甲体制的控制 ,“保”出现了半行政化趋向 ;传统绅权出现了与基层政权合二为一的趋势 ;宗族组织开始往经济合作组织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进一步动员广大民众参与抗战而推行新县制。广东当局承此政令,在其所辖的国统区全面进行这项工作。当时广东的新县制工作重在强化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因此其强力推行保甲制而忽视了乡村建设事业。这种倾斜性政策的实施,使基层行政事业无法齐头并进,既达不到建设乡村的效果,也无法为抗战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保甲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产物,是依据地缘控制乡村社会的一种手段,具有管、教、养、卫的功能。国民政府时期,保甲制度得到了异常的发展,在组织形态、角色地位、权力意义、结构功能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使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力度。  相似文献   

4.
甘肃保甲制度自1934年推行以来,虽在省县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据抽样调查显示,截至1938年甘肃保甲制度的推行实况仍处于萌芽阶段。恶劣的自然环境、贫瘠的土地资源、拮据的保甲经费、困乏的人才储备、虚弱的省府力量和强势的地方实力派,这些因素都对甘肃保甲制度的推行带来了程度不同的影响,然最为关键者,则是国家权力的下移及对基层社会的强力控制并未得到民众的认同,而乡村精英们的顽强抵制亦使位居中枢的乡镇保长在这一政治生态中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5.
清朝江西按察使凌火寿的《西江视臬纪事》,汇编了雍正、乾隆之际任上的行政文件,多记载社会方面的内容,其中不乏推行乡约、保甲、族正治理乡村基层社会的资料。考察该书可知,保甲与乡约是当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手段,出现了“约保”反映地方组织系统的词汇。一些地方还有负责“分发滚单、理处词讼”的“乡保”。地保则是指“乡地保甲”。维护社会治安性质的保甲,进行教化的乡约,与传统赋役征收和乡村管理体系的乡长互相结合渗透,宗族也被引进保甲、乡约进一步组织化,出现“族正”、“族约”的“族保”系统。清代治理乡村社会的组织措施,形成完整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并影响了基层社会结构。凌火寿的实践,反映了清代国家与社会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清朝江西按察使凌焙的《西江视臬纪事》,汇编了雍正、乾隆之际任上的行政文件,多记载社会方面的内容,其中不乏推行乡约、保甲、族正治理乡村基层社会的资料。考察该书可知,保甲与乡约是当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手段,出现了“约保”反映地方组织系统的词汇。一些地方还有负责“分发滚单、理处词讼”的“乡保”。地保则是指“乡地保甲”。维护社会治安性质的保甲,进行教化的乡约,与传统赋役征收和乡村管理体系的乡长互相结合渗透,宗族也被引进保甲、乡约进一步组织化,出现“族正”、“族约”的“族保”系统。清代治理乡村社会的组织措施,形成完整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并影响了基层社会结构。凌烯的实践,反映了清代国家与社会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保甲册系清代编制保甲形成的户籍文书,迄今遗存稀见.三种保甲册籍具体而微地呈现了清末徽州保甲编制实际运作和村落社会诸多实态.清末徽州保甲编制以明清以来具有村落共同体性质的图为基础,灵活编制甲、牌,藉以控制全体人户.经董、甲长、牌长一般从本图、本甲、本牌人户中择优遴选从事举业、训蒙、贸易等贤能之人充任.仆姓、寄户、客户受到聚居大族的控制和带管.在清末徽州乡村社会,宗族聚居星罗棋布,仆姓、寄户等散居不一,人口的内迁外徙持续不断.民众执业仍不出传统士农工商的范畴,明清以来经商传统得以延续.殷实之家捐纳之风盛行,并通过此途能赢得更多参与社会事务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国民政府保甲制度中的连坐处罚规定及其实践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初南京国民政府重新恢复传统保甲连坐制度来维持基层社会稳定,但其连坐处罚的制度设计欠系统明确,内部对处罚的轻重存在明显意见分歧,地方往往无所适从,加上国民政府的保甲连坐根本无法改变乡村原有政治生态,保甲这一威胁震慑的传统控制手段落后于中共基于利益满足的基层制度创新,在心理上损害了基层一般民众、地方精英及保甲人员利益,非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影响了保甲制度其他职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乡镇政权的产生是近代以来国家权力下移和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结果,在新县制改革中作为乡镇政权主导者的乡镇长群体被国民政府寄予了较高期望。通过对全面抗战时期四川璧山县乡镇长群体的分析,可以发现新县制下乡镇长群体仍是区域社会中地方精英的一部分。虽然乡镇长在治安、司法、调解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地方精英“劣化”的历史趋势之下,个人因素对地方行政仍有诸多负面影响。总之,乡镇长运用个人权力对乡村社会进行管控的行为在本质上仍是“人治”,由此也使得其主导下的乡村治理有利也有弊。  相似文献   

10.
沦陷区的保甲制是日伪维护其统治的基础。文章以安徽池州地区的沦陷区为中心,探究其保甲组织的构成及特点,并由此来考察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1.
保甲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实施的一项基层社会控制和管理制度。文章利用新发现的徽州文书、方志、族谱等,进一步呈现清代徽州保甲制度推行和运作的实态:保甲门牌、十家门牌等保甲编制过程中给发的官文书,反映出官方推行保甲制度的程序和意志,及其实现对乡村社会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目的;合同等私约文书,反映了保甲组织在官方的领导和督促下,依托宗族力量运作的实态;谕单等官方颁定的章程和政令,可见面对乡村社会权力格局的变化和保甲制度的日渐式微,官方强化保甲制度的意图。清代徽州保甲的编制、运行、强化,反映了中央集权和基层力量之间的互动与博弈。  相似文献   

12.
通过检视1990年以来国内外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框架下对乡镇政权展开研究的相关学术成果,发现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包括:其一,这些研究大多围绕某一个角度展开,捕捉到了乡镇政权的某个侧面,但因其略带片面化的特征而难以获得对乡镇运作逻辑的充分把握。其二,既有研究未能将乡镇政权放在乡村社会治理结构中进行理解,从而难以确定乡镇政权的性质及其在乡村社会的地位和角色。展望后税费时代的中国乡镇政权研究,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是乡镇政权的定位与走向;二是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变化及其对乡镇政权的挑战。在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下展开的乡镇政权研究远未穷尽这一领域的问题,因而依然具有较大的开拓空间。  相似文献   

13.
保甲长是地方基层政权中的重要一环,要将政府政令在地方社会推行付诸实施,并使之见效,实在需要保甲长的努力。然而在国民政府时期,保甲长施政受到多重掣肘,诸如土豪劣绅的干预,军队和土匪的骚扰杀戮,民众的诬告,薪水微薄等因素的影响,使之处境尴尬,变成一个无效率的职员。加之斯时充任保甲者多素质低下,卑劣不堪,保甲与民众对立严重,以致地方基层社会黑暗闭塞,僵化不前,国民政府统治的民众资源迅速丧失。  相似文献   

14.
1927-1937年国民政府在安徽的基层行政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8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对安徽的县以下基层行政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地方自治试办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重新厘定县等,改订县政经费;编查户口,划定县以下自治区域;加强自治地方官员选拔考核,查处贪污腐化;成立指导自治的专门机关,开展自治事项。在保甲制推行阶段,安徽省基层行政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重新划分基层行政区划,编制保甲;二是县府工作重心由筹备自治转为"保甲"、"自卫";三是分区设署的推行。从总的来看,国民政府在安徽的基层行政改革并未实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建国初期,中共对重构乡村权力结构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及政策,要求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地彻底消灭农村中的封建势力,依照政府政策法令和法律制度去根本改造旧的乡村权力结构、废除保甲制度、取缔反动会道门,建立以贫雇农为骨干的新型乡村权力结构。四川乡村权力重构经历了从暂时利用原乡保人员维持原状到采取措施废除保甲制度、建立农民协会并发挥基层政权作用、从试点到普遍建立乡政权、健全乡政权工作制度以加强乡政权战斗力的几个阶段,由此乡村权力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由保甲长、乡绅、袍哥、宗族势力等构成的乡村权力结构解体,以贫雇农为骨干的乡村民主政权得以建立起来,进而实现了对乡村权力结构的根本改造和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6.
文章探析了在建构乡村社会法治秩序过程中,应着重考虑的因素及其路径选择。如何构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建构乡村社会法治秩序应考虑的关键因素。因此,文章着重探讨了在乡村社会中,构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良性互动关系及其具体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保甲制度是国民政府基层政权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保甲的性质在抗战前后先后经过了由自治到自卫,再由自卫到自治转变的过程,这反映了国民政府在构建基层政权中自治与控制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是国民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国民政府的这种困境在保甲制度上有集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治安治理是国家与社会发生最直接互动关系的领域.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域下,我国的乡村治安治理范式的演变脉络可以划分为三个模式:在"国家统合社会"关系中,阶级斗争理论指导下的乡村社会治安模式;在"国家社会互嵌"关系中,民主政治理论指导下的乡村社会治安模式;在"国家社会共强"关系中,合作治理理论指导下的乡村社会治安模式.基于...  相似文献   

19.
清朝设置基层社会职役治理地方,有一个不断推行的过程。江西是清代基层社会治理突出的省份,该省基于康熙晚期、雍正时期推行保甲制,乾隆初年继续力行保甲。乾嘉时期刑科题本记载了乡保、地保为主的地方职役,乾隆朝刑科题本中保正(保长)较"地保"为多,地方职役比较多样化。嘉庆朝刑科题本中"地保"绝对性地增多,说明地方行政职役统一化,以"地保"为标志的地方职役更加深入基层社会,清朝的社会治理特别是乡村治理得到了基本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20.
章探析了在建构乡村社会法治秩序过程中,应着重考虑的因素及其路径选择,如何构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建构乡村社会法治秩序应考虑的关键因素,因此,章着重探讨了在乡村社会中,构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良性互动关系及其具体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