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下,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人口规模的净增量也逐年缩小。20世纪70年代初,每年人口出生数高达2700万,人口净增量每年高达2000万以上,如今,每年出生人数降到1600万左右,人口年净增量已经降到800万左右。人口再生产类型完成了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率的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校的区域分布研究:基于人口、GDP的视角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人口和GDP的角度分别研究我国高校在省级、地(市)级区域的分布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和差异性,并与美国高校的区域分布状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我国高校在省级区域分布比较均衡,但在省会城市、地级市的分布不均衡,在省会城市的密度过大,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会城市高校过分集中,而在地级城市的分布密度较低,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需要进行高校布局规划。  相似文献   

4.
在知识经济时代,研究型大学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家范围内,研究型大学的区域分布要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匹配.本文探讨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及在校学生数在大的地理区域和省级行政区域内的分布与区域人口、GDP的相关性,并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大的地理区域和州级行政区域内的分布与区域人口、GDP的相关性相比较,分析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区域分布的均衡性.结论认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及在校学生数的区域分布与区域人口、GDP不相关,而美国则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区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匹配.最后提出了研究型大学分布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忠东 《地理教育》2012,(Z1):39-40
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的第一节,由于是本章的开篇又是本册书的开篇,所以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统计图表的阅读,渗透人文地理现象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的因素。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的迁移,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历史和现实都说明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传统观念认为是人口因素,即中国妇女的早婚和普遍结婚所导致的人口迅速增长阻碍了工业革命在中国的发生。但是,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不论是在女性生育率上,还是在人口增长率上,中国与有着妇女晚婚和女子独身这一鲜明特点的同时期的英国相比是相似的甚至更低。这就意味着传统观念,即以人口因素质疑中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增长中城镇增长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区2000年-2007年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的paneldata数据分析发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带来的不是城镇失业率的降低而是提高。原因在于托达罗模型所分析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快速发展导致城镇失业的传导机制仍然存在。因此,需要反思目前中国城乡差别的制度,加大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进而达到经济增长和城市失业问题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分析本条标准,其中包含了以下一些具体要求:1.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这是实现本条标准要求的前提。2.学生需要学会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只有在比较的过程中,才可能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人口变动与城市化问题是近些年的热门问题,一个地区人口变动和区域经济发展及社会整合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人口的迁出、迁入、出生和死亡等引起的人口变动情况,对周口地区的人口变动建立动态分析模型,研究每年人口变动情况,n年及无限年后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分布情况,从而合理规划周口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根据六安市2001~2010年数据,选取工业“三废”、化学需氧量(COD)以及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为环境指标,人均GDP为经济指标,借助SPSS和EXCEL软件系统,对人均GDP与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的曲线呈倒“U”型和“U”型相结合的曲线型;工业废气排放量及化学需氧量与人均GDP的曲线呈倒“U”型;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与人均GDP的曲线无转折点,呈曲线上升型;二氧化硫排放量与人均GDP则呈现出正“N”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是目前六安市环境朝着良性方向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运用基于VAR模型的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与方差分解法,考察了新疆1990—2011年期间三类工业环境污染指标与人均GDP之间的长期动态影响特征。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关系并不显著。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存在着反向作用,并具有一定滞后效应。方差分解结果显示人均GDP是解释各类污染排放的预测方差的重要变量,然而污染排放对经济增长的预测方差贡献度则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3.
易想和  曹伏明 《考试周刊》2010,(44):213-214
学龄人口变动对初等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是学界及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学龄人口变动对初等教育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我们必须破除通过撤销或扩招来应对学龄人口变动的想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保障投入、加强管理,科学管理、重在育人,从而使初等教育的发展适应学龄人口变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以转型期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对当前的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调整法定退休年龄、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政府职能、优化养老服务产业和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由人口转变所形成的人口红利对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从整体上看,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将于2017年左右结束,但我国毕竟是一个幅员辽阔且地区差异巨大的国家,每个地区的人口机会窗口应该不会同时打开,同样也不大可能同时关闭。那么,那些在2017年(即全国总体意义上人口机会窗口已关闭的时点)之后仍能独享一段人口红利期的地区,就会获得更好的经济发展条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哪些地区是最有可能的"候选者"?基于已有文献研究结果和对中国现实国情的观察,可以推测:我国的民族地区是能够"独享一段人口红利期"的最有可能的"候选者"。对于我国民族地区而言,如果人口转变的经济效应更大,而且在全国其他地区的人口机会窗口已关闭的情况下,这些地区的人口红利期仍将会延续,从而能独享一段人口红利期,对于其经济发展来说就是一个重要的利好因素。基于1992-2012年我国民族八省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实证方法对人口红利与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增长率变量对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少儿抚养比与人均GDP增长率之间是显著的负向关系;老年抚养比与人均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不确定。另外,投资、人力资本因素也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通过以上计量分析结果,可以有把握地说,我国民族地区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享受了更大人口红利,并且相比于我国其他地区,民族地区的人口机会窗口关闭更晚。为使人口红利最大化,我国民族地区还需进行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如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转型,政府在扩大就业及提高就业质量方面要担负更大的职责;推进民族地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重点是解决制度壁垒,使劳动力在地区内部、地区间的流动和配置更通畅。  相似文献   

17.
在利率不断市场化的背景下,选取2005-2013年季度数据,运用Stata12、Excel软件,通过统计描述分析、多元回归法和虚拟变量回归等方法,从宏观角度研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具体因素。实证结果表明,GDP增长率、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负相关;美元汇率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正相关,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银行降低不良贷款率;商业银行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明显降低了不良贷款率。我国需要持续推动经济增长,发挥人民币升值的优势,商业银行要保持资本充足率的稳定,优化业务结构,预防信贷风险,拓展海外业务,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全球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增长是城市人口增长主要因素下,该研究专注于经济因素引起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预测,提出基于GDP增长的城市人口规模增长预测方法.其思路是通过评估就业弹性系数,计算GDP增长带动人数增加,并进一步通过就业负担系数测算城市人口增量.最后,该文以经济快速发展的庆阳市西峰区为例,测算得到该地城市人口因经济因素增加规模为:2011-2015年间6.28万人,2011-2020年间11.23万人.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一直存在着与国外经典融资理论相悖的情况,众多学者提出了很多观点,但都缺乏说服力。控制权私有收益理论应当是解释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之谜的一个全新分析视角。通过相关模型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我国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是控股股东追求控制权私有收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流动人口日趋扩大的规模和家庭化特征决定了未来将有更多农村儿童随父母迁入城市,对城市教育资源的承载和容量提出挑战。研究发现,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和严重的供给结构失衡,学龄儿童的迁移和流动所带来的教育需求的变动则有利于义务教育资源的均等化配置。建立针对人口输出地区的区域性教育补偿机制、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布局规划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将有助于建立人口大流动时代的教育资源配置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