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评语     
美,是作中老生常谈的话题,要将这一话题写新、写实是较有难度的。《美与书》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作对于“美”并不是泛泛而谈,也不是将外在美与内在美简单的对比,而是在层层推进中揭示出美的实质和来源.即中所说的“书”。既紧扣标题又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2.
这样读书     
在心情十分放松的情况下,和三五位朋友一起聊书,未尝不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在朋友口中,我会发现一些自己希望读到的书,再有目的地去借、去买、去寻觅,似乎就多了许多渴望的动力。同理,是爱读书的朋友,也可以从我这里获得。我们转着圈地收获。久而久之,从聊“读什么书”,演变成“不要读什么书”。至少“现在不要读什么书”,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书籍如云,不懂得放弃就不会得到最佳。慢慢地,在“读什么书”中,又有了“如何读什么书”的话题,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比如读小说和读论文,决不是一种读法。当然这个“读法”不仅指读书的姿态,重要的是读书的心境。闲适或紧张,轻松或深沉可大不一样。很快,先把书分成几类,又是一种读书方式。分类既不是按题材,也不是按体裁,而是按“读法”。“显读”是一类———这是从“显学”“隐学”之分调侃来的。被显读的是博得洛阳纸贵、媒体热炒的。不要追“显读”,就是不必随社会上一窝蜂地读什么书。但是也不必刻意追求“隐读”,因为有的书大家都不读自有道理。“孤读”和“佐读”是一类———就是读一本书和就一个话题读几本书。在享受读书中,“孤读”是初级阶段,“佐读”才小康。“佐读”可以就一个话题读几本相近的书,也可以读观点...  相似文献   

3.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人们往往陶醉于绮丽的自然风光,也激赏那些能够再现山水佳境的文字和绘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一篇给人以美的享受的秀丽清新的山水小品。文章所写的是浙江自富阳至桐庐这一段富春江上的山水之美。文章一开头就点明出游的美好环境:天气晴好,山光水色更加明净。这样,景物也才看得更为真切。“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则是说明作者是泛舟江上,心情闲适,不是匆匆赶路,而是流连山水。观景点是在江上舟中。作者将自己置身于画境之中,也很自然地把我们引入了画境。“奇山异水,天下独  相似文献   

4.
无言之美,确实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美丽,或者说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美丽。作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古今中外的名著中找寻例证,道出自己的观点。美,不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美也有缺陷之处,维纳斯是美的化身,但她的断臂不也有人认为是缺陷吗?其实,缺陷也是一种美。作者在文章中作了很好的阐述与论证,认为无言之美是一种美的极致,有许多美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见解不无可取之处。本文以“无言之美”为题,紧紧围绕这个切入点进行深入细致的议论。应该说,在整个论证过程中,作者所撷取的事例,既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又使主题思想更深了…  相似文献   

5.
本期话题:书的故事自古以来,书,积累和传播了人类创造的文化财富。书,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朋友。书与人之间发生着甜酸苦辣威五味俱备、情节各异的故事。也许,一本书与一千个人之间有故事,一个人又与一千本书之间有故事。其实,书的故事又何尝不是人生的故事呢。本栏第五期期话题“关于‘克隆’的学科对话”。第六期话题“话说香港”。欢迎读者踊跃投稿并推荐话题。我的爷爷说,他的爷爷是私孰先生,教了一辈子书,没置下半亩地,只留下两箱书。我的爷爷解放前长期任小学教师、校长、师范讲习所长,也设置下田产.P是家里又具了几箱书…  相似文献   

6.
写作指导     
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揭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限制范围的一种命题形式。由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我们不难看出话题作文的几点特征:话题作文提供的话题一般是考生所熟悉的或应该知道的,对这一话题,考生应该感到有话可说;话题作文中的提示语并不是要求写作者据此抽象地提炼出一个深刻的哲理加以引申阐述,也不是借题发挥,来谈论其和现实生活的关联之处以及作者对此的认识和感慨,而仅仅是立意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触发点。就像发面用的“引子”,目的在于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进行丰富联想和想象,从而构思成文;话题作文在内容上一般不作较死的限制,它是比较宽松的;  相似文献   

7.
与美同行     
常常和同学们探讨关于“美”的话题。从大家的言辞中,感觉到在这样一个以学习为主的阶段, “美”仅仅是被忽略放压抑了的一种美好向往。怎么会流露出这样的想法呢?这也许是因为很多同学对美的认识有偏差,对  相似文献   

8.
歌颂“爱与美”.是个老话题.是曾被褒扬也屡遭贬斥的话题。二十年代.在反抗黑暗社会的呐喊中.带着苦闷和彷徨徘徊在十字街头的人生派作家曾以“爱与美”构筑自己的理想世界.表达对光明的向往。叶圣陶的小说曾把“爱与美”当作灰色人生转化为光明的必要条件.冰心的作品更以“爱与美”为人与人关系的纽带,七十年代末.十年内乱结束之后,又有一批作家在作品中张扬人性的复  相似文献   

9.
拟题上突出“新”字。标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 也是全文的眼睛。只有扣题而写,文章才会紧凑、集中。如以“书”为话题,有人拟题为“思想的源泉”。这个题目太大了,难免会泛泛而谈。有的同学在拟题上注重“短、精、巧、新”便拟题为“书痴”、“书迷”、“书缘”,写“我”与书的密切关系,写书帮“我”战胜了困难,使“我”获得了成功。这样的题目才生动、形象新巧。 立意上突出“新”字。话题作文要在立意上狠下功夫,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身边的人, 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学生只有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才能真正达到“人无我有,人有…  相似文献   

10.
余党绪:今天的话题是“整本书阅读”,这是我和叶开先生关于阅读的一个共识.讨论之前,我们先要给“整本书阅读”做一个界定.这里所谓的“书”,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印刷品,如果将“满分作文大全”“高分作文秘籍”之类的出版物都算作“书”的话,那么,讨论“整本书阅读”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学生几乎每天都在做这样的阅读.显然,这里的“书”,指的是与作者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有独特的灵魂与气质的著作,可以是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如《悲惨世界》,或者是一部哲学著作如《理想国》.如此说来,“整本书”其实是针对“节选”“片段”讲的,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当然,像《论语》《老子》这样的“言论集”,虽然看似一堆碎片,但都有自己的话语体系、思想体系和逻辑体系,也算一部完整的书.  相似文献   

11.
瞿季木和黄鸿钊两同志编著的《世界近代史纲》一书,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9月出版。这是作者在长期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写出的比较系统地、简明地阐述世界近代历史的著作。这本书有如下特点: 一、“新”“简”“稳”“新”就是作者使用的资料较新,并有自己的见解。在《世界近代史纲》中,使用的资料与数据有许多是已经出版的同类书籍中所罕见的。这本书虽以资料丰富见长,但它又不是单纯资料的堆砌,作者能够把大量资料加以消化、提炼、概括、集中,用简明通俗的文字作综合分析介绍,体现了一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本足以引起关注、争议和深思的书,这不仅是因为它的作者——一个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另一个是日本筑波大学著名经济学家大野健一,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本书中他们提出了一些与主流的经济学家明显不同的一些观点。   美国与日本的经济冲突一直是国际经济学中最有意思的话题,本书研究的也是美日的经济关系及其冲突,但不同的是作者却向传统的国际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假设和推断提出了挑战。他们强调美日贸易争端导致美国向日本施加“贸易压力”,这是过去 20多年中推动日元对美元汇率变化的主要力量。显然在这…  相似文献   

13.
题目一 :一天下午 ,老王和老李在闲谈。谈话的主题是谁最穷谁最富。老王说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 ,最贫穷的是老师 ,最富有的是个体户。”老李说 :“这话失之偏颇 ,个体户并不都是富有的 ,老师也不是都贫穷。”老王说 :“老师富有什么呢 ?他们只有书架上摆满了的书 ;个体户大把花钱 ,大碗吃饭 ,这不是富有吗 ?”老李说 :“书架上摆满的书不是财富 ?老师从书籍中获得的知识是万金难买的。有的个体户的确有钱 ,但是我认为他们是贫穷的 ,穷得只剩了满口袋的钱。”请以“贫富”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注意 :①写作内容要与“贫富”有关 ,具体的角度…  相似文献   

14.
此文安排材料向纵深开掘。记叙一天中三个时段的三件事——用水、就业和上学——其逻辑顺序是,从生活上关心到政治上关心,从关注今天到关注明天。由此观之,引言中的“日理万机”确实不是调侃!作者在扣住“中学生与社会”话题上,显示了思维的变通性——从作为“中学生”“我”的视角来观察并描述作为“社会人”的“父亲”。此文作为2005年全国高考浙江卷“一枝一叶一世界”话题作文,十分契合。  相似文献   

15.
一、题目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法国的罗丹也说:“这世界不是没有美,只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有许多的人和事都是美的。让我们都有一双慧眼,去发现、体味生活中的美吧!请以“美”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注意]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不得抄袭。二、试题解说法国的罗曼·罗兰说:“人类有一种爱美的本性。”“美”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评价美是对初中学生的基本要求,所以这是—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美好人生的话题作文试题…  相似文献   

16.
啊,真美!     
此文以“宋词”为话题作文,文采飞扬!第二自然段首句在文中得到了印证——写出了作者对两派宋词的独特体验。首段和末段都有“雨”字,作者要求自己透过“雨”帘去欣赏宋词的美,这是一件难度很高的“活”——在正文字里行间凸显得还不够,还需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17.
别蓉 《文学教育(上)》2008,(13):146-147
恩斯特·卡西尔是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他晚年在美国所完成的《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是他的文化哲学体系的代表作品。正如作者在书的序言中所说的,本书是“一本涉及心理学、本体论、认识论的问题,并且包含着论述神话和宗教、语言与艺术、科学与历史学的篇章的书”,分别就“人是什么”与“人与文化”这两个大问题展开阐释和论述。本文正是对书中文化世界这一话题进行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是一篇文情并茂的山水小札,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堪称六朝书札的双璧。抓住江南山林的特征,用简洁空灵的笔墨来写,是本文突出的优点。“高峰入云”的磅礴气势在北方也能看到,但在同一景观里,又相伴着“清流见底”的澄澈之美,也许只有在江南的水乡才能见到。写山林景色的瑰丽,作者只用了两组对偶句十六个字“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就活脱脱勾画出了茅山中一年四时之美。之后,作者又用  相似文献   

19.
从词性的角度看,“美”本来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形容词只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不指称事物本身。追问“美是什么”犹如追问“愉快是什么”、“好是什么”、“慢是什么”,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从概念的角度看,“美”是属性概念而不是实体概念;属性概念只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而不反映事物本身,不存在“是什么”的问题。从事实的角度看,“美”表述的是一种主观情感状态而非客观实体,追问“美是什么”是缺乏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20.
路过人生     
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无数的先哲给我们太多的答案,但各有各的道理。文中作者通过观察各种人生,赋予人生色彩,并以“巨书”、“旅行”作喻人生。以“路过”、“走过”作为对人生的思考,同时字里行间有着对“纯真”、“多彩”人生的思考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