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事,除了记录在人们熟悉的《论语》一书中,《孔子家语》一书也是研究孔子及其弟子的重要资料。从《孔子家语》中,我们不难想象和察见孔子及其弟子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诸弟子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以及人生际遇。而在诸多弟子中,子贡是较为突出的一个。子贡是一位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同时又能理解孔子思想,并且能和孔子进行交流的一个人,他能言善辨,勤思善问,能非常准确地理解老师的思想,而且善于思考、提问,非常尊重孔子,同时也处处维护孔门弟子。  相似文献   

2.
孔子自云“述而不作”,然而,其核心思想并非通过“述”的方式而建构,这与后世依经立义的话语建构方式迥异。《论语》载录孔子论及六经的言论很少,孔子的核心思想不是从经典解释中得来,其学说的建构,是在面对现实政治、社会、自我等人生诸多问题进行思考的结果,是从其个体的生命体验中得来,在与弟子的交谈中显现,经弟子的记录与编纂而得以确立,具有脱离经典、独立思考、自建法言的特征。《论语》中的孔子是思想型的宗师,而非知识型的学者。孔子从自我认知、自我期许走向普适性的理想人格追求,其“仁”与“知”互补的人格构成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其一以贯之的方法是以“观”为基础的“思”。孔子“语”的特质是思想,是问题指向,“语录”具有思想建构的功能。纂辑语录是儒家思想建构及知识生产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论语》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语录的煌煌巨著,在两千多年来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思想和处事方法。这些思想是在孔夫子与弟子周游列国和诸多先贤激烈辩论中,由思想的火花碰撞而形成,故而称之为"论";又因其是记载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因而称"语"。《论语》反映了孔子对人和世界的美好认知,是对君子的解读,也是对和谐世界的刻画。从孔子的经典语录出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做出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4.
班级群体结构最佳整合初探●天津宝坻一中马志国学校的教育对象既是具有不同个性心理的活生生的学生个体,又是由各个学生个体结合而成的具有社会心理的学生群体。学生群体心理以感染、暗示、模仿、参照等影响机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着学生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不言而...  相似文献   

5.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这种思想在与其弟子交往中处处有所体现,作为孔子思想的传承者,其弟子和孔子多次谈及"仁"的问题,孔子讲"仁"的内涵,实现的途径,在和弟子的言语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对孔门师徒交往中涉及到的"仁"的内容做以归纳,以便更深刻地把握其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篇课文可谓是一个百宝箱,一个万花筒,但又是特色鲜明的个体。如果不论个性与特色,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所得反而有限。而学生是有强大学习潜力的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很强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个体。作为教师.应善于在课文个性特色和学生学习欲望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使学生在探奇览胜中灵魂受到震撼,情感得到熏陶,知识能力得以积累和养成。笔者认为,这个结合点就是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教师伦理具有基于人的共性伦理、立足群体的群性伦理和面向个体的个性伦理三重属性。共性伦理是基于"人"的基本伦理属性,强调教师作为"人"的基本伦理;群性伦理是立足教师群体的群性伦理属性,强调作为"教师"的群体性规范伦理;个性伦理则是面向教师个体德性的个体伦理属性,核心在于形成教师个体德性的高位伦理。澄清教师伦理的三重属性,旨在全面认识教师伦理并据此给予教师伦理的不同期许与合理要求,促使教师伦理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8.
纵观我国的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始终贯穿着一种道德理想主义精神.此即:以"白板"理论为始基,循"刺激——反应"模式,力图通过单一化的外力作用对学生强制灌输统一的道德规范、观念、价值观、行为等内容.这种德育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以只有共性没有个性的抽象化的群体为道德主体、为教育对象,以否定个体的活生生的多方面的特定的独立个性为条件,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思维领域内的抽象活动,而得不到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真正认同和  相似文献   

9.
陈虹 《鸡西大学学报》2013,(8):32-34,68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教育家,培育了众多德才兼备的弟子。孔子治学注重和引导弟子向从政、从教甚至隐居方向发展,再加之春秋时代"重农抑商"的思想,孔子弟子中从商的寥寥无几,子贡可以说是孔子培养的一个例外。子贡从商之道主要有"生财有道,合乎礼仪"以及"若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其对中国古代以及当今商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19,(5):41-47
"朋友"在孔子时代是既指兄弟,又指弟子,还指志同道合的朋友,其最高境界是知己。待友思想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对待朋友忠恕统一;对待朋友诚信为本;对待朋友守义;对待朋友谦和恭敬;尊重朋友的主体地位;对待朋友以和为贵。孔子的待友之道给我们对待朋友提供了不少启示:要替朋友合理的根本的利益考虑;对待朋友要讲诚信;与朋友相交要讲原则;对待朋友要谦和恭敬;要与朋友保持适当距离;要尊重朋友的个性。  相似文献   

11.
春秋末年,中国的文学传播经历了从官方传播到民间文化学术流派传播的历史性变革,促成这一变革的是孔子师徒。孔子师徒文学传播的主要内容是礼学散文,也包括《诗》、《书》、《易》文献和六艺技艺。孔门文学传播有七大显著特点:传播的内容伴随着传播过程而不断生成;传播的动力来源于弟子对孔子学说的真诚信仰;传播的组织方式是在孔门弟子派系之内,按照师徒代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的分工有共同传播与独家传播;传播行为多受孔子教育思想及弟子个性、特长等因素的支配;传播的贡献大小取决于后学的才能以及志向;传播形式有单篇、结集、缀语、片断和片语传播。孔子师徒开启了战国两百多年的文学传播新格局,诸子百家面临新的传播环境,在继承孔子师徒传播模式基础上又有许多新变。  相似文献   

1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写孔子与四弟子的谈话。夫子以何以为政考问弟子,四弟子都着意表演了一番。文章言辞简朴,记述生动,历来以鲜明的个性脍炙人口。那末,这四弟子有无共性?有,也很鲜明,那就是,投师所好,曲意迎奉。  相似文献   

13.
回到孔子语录的原意上去,真实而全面地理解孔子的思想。真正的教育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正在发生着的事情,希望孔子和弟子们的教育生活事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既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又要关注个体的生活境遇。  相似文献   

14.
回到孔子语录的原意上去.真实而全面地理解孔子的思想。真正的教育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正在发生着的事情。希望孔子和弟子们的教育生活事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既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又要:廷注个体的生活境遇。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的学习原本是"自然"的(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论语》中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什么是理想的生活,有的学生说要做官,有的学生说要做一个好的执行者。有一个弟子叫曾点,他说他的理想很简单,就是在春天,穿着春天的衣服,带上几个孩童,到河边去洗澡,在春风中唱唱歌,过一种自然而有趣的生活。孔子非常欣赏:"吾与点也。"如此教学活动,师生席地而坐,老师坐当中,学生在两旁,场景自然;弟子各言其志,率性而论,谈吐自然;曾点对心中理想生活的描述,情趣自然,孔子注重乐教,独与(赞同)曾  相似文献   

16.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开始根据弟子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因而一生中培养了3000多名弟子,造就了72贤人,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是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长期贯彻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使学生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编辑小语]生命因语文而精彩,语文因生命而诗意。生命的精彩是个体于群体中的凸显,个体生命的自由和超越以群体生命为基点,由个体观照群体乃至整个人类,期待生命的绚烂和张扬,此文是对这一命题的极好诠释。毛泽东在词中自然自觉地将自我融人群体,又超然物外,独立寒秋!  相似文献   

18.
"自得"二字最早出现在《中庸》第十四章中,然后又出现在《孟子》中。孔子本人没有提出"自得"概念,但这不妨碍他的思想尤其是教育思想中浸透着这种方法的精神。在孔子与弟子们"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充满着对"个我"的强调与尊重",自得"是儒家教育方法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孔子曾在二千多年以前大呼“学而不学则立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告诫弟子,意思是说:学习而不思考,不能将所学化解为见识,自然糊里糊涂;反之,思想如野马奔腾却不看书学习,自然轻浮狂躁.这充分体现了他学思并重的教育思想.现代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现代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这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这个主体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去学习,从而在掌握“双基”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三言两语     
相传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位弟子说自己的理想是与朋友们驾驭轻车去野外郊游,放风筝,孔子听罢,大悦而称其"妙哉",一件小事,却也折射出孔子洒脱的性灵,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悠闲生活的热爱。尽管在当时"不成器"最遭人忌讳,似乎读书就是为了当官求仕,但孔子主张为兴趣而读书,他不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世俗的求学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