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职业认同是指职业人对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从而形成坚持职业选择的愿望、职业动力及职业忠诚感,是做好本职工作、达到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1].中职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即指学生本人承认自己是中职学生以及将来的职业角色,认可职业的价值,并对这个职业的各个方面作出积极的感知和正面的评价[2].中职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特定职业岗位的前期,他们对于所学职业的认同感势必会影响到将来所从事工作岗位上的实践行为.鉴于在校中职学生职业认同感的重要性,我以某中等卫生学校护理学专业的学生为研究样本,旨在了解该校护生对所学护理职业的职业认同感的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为培育和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职业精神是促进劳动者职业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其形成需以劳动传承为基础,精神引导为助力,工作体验为源泉,制度规范为保障。在职业院校通过开设劳动课程,促进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区域文化有机融合,推行技能与精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企业生产,促进职业精神渗透,完善评价体系,建立长效机制,能有效提高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成效。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教育入手,重点分析了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现状,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教育的建议与策略,以激发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相似文献   

4.
曹荣 《中等职业教育》2012,(18):19-20,22
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是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职业认知、职业情感与职业行为等方面的缺失,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学生职业态度养成教育。学生职业态度的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就学校教育而言,学生职业态度养成教育可以从专业论证、企业体验、职业规划、专业学习以及就业实践等方面来实施。而对于学生职业态度养成的评价,则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5.
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A校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现状,结果发现: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总体处于中上水平,不同年级、不同志愿的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不同性别、生源地的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文章从高校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相似文献   

6.
调查结果显示大四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内部维度发展不平衡,存在较高的"职业效能和职业意愿与期望"与较低的"职业价值和职业意志"的矛盾;女大四师范生在教师职业认同感总体及职业价值、职业意志、职业意愿与期望三维度上显著优于男生;农村来源大四师范生中具有高或中等职业意愿与期望的比例显著多于城镇来源的。在此调查基础上,提出把教师职业认同感纳入师范生培养质量评估与监测指标体系,改善教师职业认同感应从师范教育阶段开始,不能将问题遗留至在职阶段,同时采取相关措施来全面提高大四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  相似文献   

7.
教育实践是师范生"职前—职后"的重要衔接期,师范生对自身教育实践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其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及认同。本文采用问卷法,以864名师范生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探讨教育实践满意度对师范生认同感的作用机制及边界条件。结果发现:教育实践满意度正向影响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心理资本、心理契约分别在教育实践满意度与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心理资本→心理契约也在二者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分别在教育实践满意度与职业认同感、心理资本与职业认同感、心理契约与职业认同感之间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前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在职业化发展中仍存在缺乏有效的专业支撑、职业化发展路径不清晰、职业队伍不稳定、缺乏职业认同感和归宿感、尚未形成一种成熟的职业精神等瓶颈问题.而引进"高校社工"是解决辅导员职业化瓶颈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李赟吉 《职教论坛》2007,(4X):48-50
职业责任感是目前职校学生身上极为缺乏的,且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人士所积极呼吁。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凯兴斯泰纳劳作学校思想的介绍,来分析在当前职校中引入劳作学校思想是否有实现的价值,是否对树立职校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有意义,并且讨论了这一思想在职校中究竟应该如何去实现,最后提出了有效实施这一思想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教师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对自身职业认同感的重要性。教师良好的职业认同感,有利于教师良好心理素质提高,促进教师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嘉应学院学报》2019,(5):62-66
法律职业共同体应当呈现出一种"聚合"状态。但目前在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中仍存在:共同体成员构成问题上未形成统一认识、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缺乏认同感、共同体内部的流动呈现单向性、职业伦理的要求具有较大差异等"离散"问题。上述问题产生的缘由在于:在中国传统文化层面,不同法律职业存在历史鸿沟;在现实制度层面,不同规范之间缺乏有机的整合统一;在实践运行层面,不同群体存在一定的利益博弈。未来,应通过强化教育,提升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认同感;夯实制度,统一和整合现行的相关规范;深化改革,勇于自我革命和改革创新等路径,增强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聚合性。  相似文献   

12.
彭欣 《职业技术》2007,(21):57-57
不仅教书,还要给学生找工作。昨从武汉第三职业教育中心获悉,该校今年特设了一名首席教师——全校薪水最高者,除教学外,还要负责所带150名学生的就业。"注意,这个地方打磨要快……"上午11时,记者在实习车间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实施的"二元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对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这种模式下,关注高职生职业认同感教育,对帮助高职生提高职业定位、提升职业素养、提高社会归属感方面有重大意义。在实践中,应针对目前高职生职业认同感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从个人、学校、企业、社会等四方面全力探索高职生职业认同感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4.
《南风窗》2012年第16期刊发了朱振辉同志写给该杂志的一封信,标题是"我们的命运哪里还能改变?——一个‘农二代’职校毕业生的来信"。作者在信中讲述了自己作为一个"家贫父病"的农村子弟,从一个职业高中学生到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职业院校求学经历,也讲述了毕业后求职和打工的工作经历。信中既有进入职业院校学非所愿的无奈,也有毕业时求职无门的焦虑;既有对职业教育"低人一等"  相似文献   

15.
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职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职业准备阶段,因此培养她们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校最重要的任务。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班主任管理工作始终贯穿整个教育过程,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中职校的班主任工作,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邢台学院学报》2018,(1):177-179
家政学专业是我国高校的特设专业,近几年很多高校尝试开办家政学专业,但发展并不顺利。问题之一是学生对家政学专业认同感低。具体表现为:招生困难、缺乏职业方向、本专业就业率不高。文章认为家政学认同感低的根本因素是行业不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收入优势不明显、职业保障与尊重感不足、影响社交需求、个人价值难以体现。学校应从提高学生的被尊重感、培养学生的家政情怀、提升家政职业能力等途径解决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问题,促进高校家政学专业教育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叶宇翱 《考试周刊》2016,(14):159-161
基于中职学生高中入学时"以个人为中心,自我控制力差;学习成绩不佳,自我认同感低和填报志愿盲目,职业意识淡薄"的现状,提出"文化导向法,愿景引领法,榜样示范法,奖赏激励法,换位思考法和家校共育法"等,帮助他们及时适应在中职的学习和生活,规范在中职的行为,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加速前进步伐,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8.
<正>一、职校学生学习力的实践观察与理性思考姜汉荣:综合对学习力的各种理论探究和个人的工作实践,笔者以为学习力应是知、情、信、意、行的综合体。所谓"知",即学习认知,是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情况,包括对学习本身的认识情况、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认识和对学习作用的认识等。"情",即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信",即学习信念,是学生对学习的信仰,体现为学生对学习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比学习情感更为稳定持久。"意",即学习意志,是学生在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为了解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现状,使用问卷调查了226名辅导员,发现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不高且离散程度较大;男性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好于女性的但情感认同不如女性的高;职业认同感在年龄上显著差异,且36~40岁的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最低。结合这一结论,提出了提升认同感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针对职业学校生源基础参差不齐、对理论课学习不感兴趣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发掘学生情感的积极因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