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晓宇 《大观周刊》2011,(18):204-204
网络政治参与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兴政治参与方式,较传统政治参与有着优越性,为政治参与提供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操作方式,对传统政治参与起到了补充作用,从而能够改变未来政治参与的结构和模式。但在推进政治参与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本文探寻了促进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平台,也是公众参政议政的新途径。对于全国"两会"的报道和宣传来说,新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参与度不仅仅是评价传播效果的指标,更体现着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程度。本文旨在从政治参与的视角,探讨"两会"传播中网络用户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渠道和反馈路径。  相似文献   

3.
青年人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中坚力量.为了探索出适合我国实际国情和现状的特色理论,从而降低青年政治参与的成本,提高青年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服务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本文从网络政治参与背景、现状、影响因素、危机、解决方法、重要性、与传统政治参与的对比和交融六个方面对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研究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4.
钱凌燕 《大观周刊》2012,(12):42-42
计算机、通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也使得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模式发生了变革。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参与网络政治的重要主体,本文通过调查访问,分析当代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的现状,找出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让网络这把双刃剑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有益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对于提高民众的政治参与度和政治决策透明度,增强政治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与合法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然,网民参与的非理性和可操纵性,对政治决策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总体而言,网络政治参与在政治决策中利大于弊。鉴于互联网的巨大优势和干扰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善待、善用、善管互联网,用好用足网络民意这个巨大的"智库",使其更好地为中国政治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与合法性服务。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世界全球化的趋势增强,网络已经成为了人类传播的新领域。在这一环境下,网络开始影响和改变以往的政治传播模式,同时也给政治力量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而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力量同样对网络传播进行着影响与控制。  相似文献   

7.
网络媒体的政治信息传播具有跨国界传播的外向型层面,这为网络媒体在政治信息沟通中产生外向性影响提供了技术上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吸取传统传播效果优点的基础上,对网络信息传播效果的内容、类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网络信息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9.
网络政治参与系统包含网民、政府与执政党、网络平台及信息四大构成要素,形成信息输入、转化、输出及反馈的系统性运行,其运行环境受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一系统的运行当前尚不够成熟,亟待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10.
社交网络在青少年中的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他们参与政治活动,本文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和两级传播理论,分析社交网络与政治参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发现青年群体通过网络热点关注、政治参与兴趣、信息互动等途径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效能;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衡量网络政治参与效能的分析模型,找到媒体议程、信息流通、理念趋同、公共利益、媒介素养等5个核心影响要素。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在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正日益提升,本文从政治参与的角度切入,通过分析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调查数据,描绘了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并探寻了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两个主要因素:工具层面/心理层面的瓦联网使用和网络社会交往.研究结果表明:一,网民们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比较低;二,上网时间、网络政治信息接触、社会列络规模、网络社区归属感、开放的人际讨论模式均对网络政治参与有着积极影响.这说明公民的政治冷漠在网络中也得到了体现,但随着公众对互联网应用和互联网社会交往的熟稔和认同,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重要性将凸显.  相似文献   

13.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网络平台成为大学生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网络政治参与提升其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与可行性。同时,网络多元、虚拟、互动、开放等特性给大学生带来政治观念芜杂、责任感弱化、网络集群效应突出、疏离现实政治生活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需从媒体、高校、大学生自身合力纠正,通过网络政治监管、高校思政教育、公民素养培育等三个方面共同提升强化,引导大学生正确行使政治权利、有效参政议政,促进开放和谐的公民政治空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陈晨 《新闻世界》2010,(12):113-11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政治传播的舞台不断向网络平台延伸,网络的政治传播作用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中美两国由于制度与国情的不同,在网络政治传播的表现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本文讨论了网络环境下中美政治传播差异,并从政治制度、文化、新闻体制等方面思考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网络时政论坛日益成为政治参与的新形式 (1)网络时政论坛的蓬勃兴起 截至2005年6月底,中国网民超过一亿人。我国网民数和宽带上网人数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对于我们这个泱泱“网络大国”来说,网络时政论坛的诞生,则是以“强国论坛”的诞生为标志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网络信息处理服务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网络信息服务研究的现状、特点、模式、内容、问题、对策和未来发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随着舆论生态的不断变化,我国政治传播在网络空间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以大数据及精准投放等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网络政治广告,为加强政治传播提供了新选择.面对政治传播在网络空间的诸多安全挑战,可以从健全新型网络政治广告内容体系、建立新型网络政治广告融媒体传播体系、利用新兴技术丰富新型网络政治广告表达形式和完善新型网络政治广告人...  相似文献   

18.
沈亚男 《新闻世界》2004,(12):47-47
网络思想政治建设.是根据宣传学原理,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建设。其主要方式足了,解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知识.住掌握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的基础上,通过制作、传播和控制网络信息.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这个娱乐、恶搞的时代,任何媒介事件都可以成为网民消费的对象,以往严肃的政治话题也可以迅速成为网民娱乐消遣的对象,并获得广泛的传播力,其背后是网络消费政治文化的兴起和公民热情参与现实政治的体现.如何理性看待网络消费政治文化是把握当下舆论转型的重要基点之一,而由此引出的网络反腐成为政府当下或很长一个时期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网络信息传播与非网络信息传播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