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共九大以后.国内形势趋于和缓,有些工作开始恢复正常。这一年的工农业生产取得较快的恢复性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6.9%。毛泽东曾表示.“文化大革命”该准备收尾了,并确定九大以后取消中央文革小组。但是,完全出乎他的预料.林彪集团正在急于攫取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权力。  相似文献   

2.
1971年9月13日之夜,是一个不寻常之夜,是一个令人紧张又令人振奋之夜。就在这天夜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贯高喊"紧跟照办"、"万岁不离口"的林彪,在他枪班夺权的阴谋暴露之后,竟叛国出逃,他所乘的中国民航256号三叉戟飞机,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温都尔汗草原坠毁,折戟沉沙,机毁人亡,这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发生的一件既令人愤慨,又大快人心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3.
1965年,中国和印度尼西亚高层互访频繁,各类团组往来如织.国庆期间集聚北京的印尼大小团组28个共500多人,创历年中、印尼人员往来之最,在当时我国的对外关系中也少见.谁也没想到这"繁华"背后,竟暗藏着外交危机.  相似文献   

4.
1990年12月十三届七中全会上,集中提出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体制改革问题。庚午岁尾,传来了小平同志在上海视察的讲话精神。  相似文献   

5.
西安事变前,在西安发生了"艳晚事件",为西安事变的一次预演。这次事件的爆发是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发展的一个侧面反映,是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矛盾激化的产物,还是张学良与杨虎城的联合行动。  相似文献   

6.
“华北”一直是海外汉学界的热词,大家名下几乎都有一本关于“华北”的书,比如黄宗智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彭慕兰的《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裴宜理的《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等等。  相似文献   

7.
吕春 《档案天地》2009,(2):30-32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粟裕是一位基本上没有受到冲击的开国大将。他不是元帅却进入军委常委,开我军之先河。这一现象在开国将帅中是罕见的。“文革”期间谁保护了他?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是怎样的?他与林彪、“四人帮”集团是如何相处的?他在晚年为党为国为军队都做了哪些工作……  相似文献   

8.
1948年10月12日,在当时的文化出版中心上海,发生了“利群事件”。这是继1947年7月和9月,国民党当局先后策划“《文萃》事件”、“富通事件”后的又一次迫害进步出版业的严重事件。“利群事件”事态之严重,受牵连被捕人员之多,牺牲之大,震撼了沪、宁、粤、港等地的文化、教育、出版各界。  相似文献   

9.
"媒介道德审判"产生于语言的多义性、文化传统的影响、媒体的越位、媒体商业利益的驱动、法制观念淡薄以及制度建设的空白,在积极层面,能够维护和促进社会道德发展,坚守社会正义,但背离了新闻职业主义,导致媒介司法审判,误导受众,伤害报道对象。  相似文献   

10.
1978年。为冤假错案平反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天安门事件”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1月初.北京市常委扩大会议举行。新华社北京分社副社长周鸿书参加了会议。当时大家讨论最尖锐的就是天安门事件的问题。周鸿书将与会代表对天安门事件的强烈看法发了个内参。  相似文献   

11.
解释性报道是把通过深入挖掘和运用背景材料来解释或分析新闻事实的发生原因、影响范围、发展趋向以及深层意义等方面作为主要目的和主要任务的报道形式。随着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盛至今,使用这种文体特征十分明显的报道形式已经成为当今国际主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4,(12):36-39
新闻界围绕着2013年10月发生的"陈永洲事件"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代表着不同利益群体。又是各自信守理念的表达。而透过这种纷争乃至对立,可以折射出新闻专业主义话语作为一种理论资源是如何被建构和理解的,以共享理念和话语形成的"诠释共同体"又出现了怎样的分化。共同体是否分化,其实质则是新闻专业主义在当下中国新闻界的两难处境。  相似文献   

13.
W·H·端纳(William Henry Donald),英籍澳大利亚人,曾长期担任蒋介石、张学良的私人顾问,参与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是当时中国政坛上最为活跃的西方人之一。生前口述有回忆录,记述个人经历,已被译为中文出版,即《中国的端纳》。2013年,澳大利亚新闻人和作家克雷格·克里(Craig Collie),依据其最新掌握的历史资料和档案,出版著作《The Reporter and The Warlords》,在回顾端纳人生历程的同时,展现了一系列影响中国的大事件。本文编译者节选了书中有关西安事变部分进行了编译,为读者了解事变提供了又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4.
曲辰 《湖南档案》2009,(11):41-42
1941年12月侵华日寇攻占香港,驻港英军牺牲1200余人,被俘1860名,其中包括71名随军家属。次年9月下旬,日寇将这批战俘用一艘叫“里斯本丸”号的货轮运送去日本继续关押。战俘分别关在三个货舱内,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货舱要关押600余人,人挨人,人挤人,连站立的地方也没有,舱内没有窗户,只有一扇门,吃喝拉撒全在舱内。空气污浊,奇臭难闻,有如人间地狱,有的呕吐不止,有的当场窒息晕倒。  相似文献   

15.
任倩 《新闻世界》2014,(7):322-323
本文从陈永洲被拘事件分析入手,浅谈市场驱动力在我国新闻业中的作用,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以及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赵雨冰 《新闻世界》2014,(8):375-376
新世纪以来,我国新闻业的市场化转型步伐日益加快,如何在市场的驱动下,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原则成了新闻学界讨论的热点。本文以"陈永洲事件"为视角,结合"市场新闻学"的观点,探析了陈永洲事件中市场驱动力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博弈,旨在为加强媒体自律精神、规范媒介行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陆哨林 《出版史料》2009,(3):124-127
今年第一期《出版史料》有吉少甫同志的遗稿《对一张老照片的回忆——答黄宝殉之女黄川问》,特别是那张“老照片”,让我感到特别亲切,因为我也保存着父亲遗留下来的同样的这张照片。照片中的许多人是我父亲出版生涯中的老朋友,有些还是他走上进步出版道路的引路人和支持者,都是我崇敬的前辈。  相似文献   

18.
1947年初,蒋介石制订了“鲁南会战”计划,企图消灭华东野战军主力,命令“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李仙洲指挥三个军由山东淄川等地南下山东莱芜,准备南北夹击我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抓住李仙洲孤军深入、兵力分散的战机,1947年2月用重兵将李仙洲部包围在莱芜一带。急欲突出重围的李仙洲先是频频向济南空军请援,然后又向徐州空军呼救。然而,他嗓子都喊哑了也没有喊来一架飞机,以致最后全军覆没。在莱芜战役最紧张的关头,驻扎在济南、徐州的国民党空军为什么会按兵不动、见死而不救呢?  相似文献   

19.
1923年2月,孙中山平定了陈炯明的叛乱后,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决定组建“讨贼军”。所谓“贼军”,就是指北洋军阀直系曹锟、吴佩孚的部队,还有他们在各省的代理人,如四川军阀刘湘、杨森等。孙中山任命熊克武为四川“讨贼军”总司令,下辖三个军,其中贺龙为第一混成旅旅长。  相似文献   

20.
刘光  石琼 《新闻战线》2015,(7):39-40
今年1月27日,一则“芜湖两位交通协管员雨中托举电缆两个小时”的新闻,通过芜湖日报报业集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迅速扩散,随后被腾讯头条、人民日报《发现身边》栏目,央视《今日面孔》栏目以及全国多家传统媒体、网站和新媒体转载或再采访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5日,百度搜索有关“芜湖托举哥”的信息达64.6万条,到3月2日,已经达到98.9万条。日前,“芜湖托举哥”潘志俊、何凯候选3月份“中国好人榜”。芜湖报业集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成功“运作”,不仅让读者、观众和网友在阅读这则新闻中充分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