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把农科教结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农科教结合这个大系统,可分为“农业”、“科技”、“教育”三个子系统,又可分为“调控系统“、“服务系统”、“保障系统”、“接受系统”四个子系统,各系统之间是紧密联系、互有交叉的关系;进而提出了农科教结合系统工程实施的内容、功能和工作中应注意的三个问题。论述了农科教结合系统工程是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共同目的,各子系统之间应相互结合,形成合力,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实现系统全程优化,才能取得较好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2.
3.
4.
对农科教结合工作的几点思考任春吉几年来,农科教结合工作的推进,促进了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广大农民奔小康的步伐。然而其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农科教结合的认识还不平衡.由于农科教结合这项提高劳动...  相似文献   

5.
薛伯钧 《教育与职业》1992,(5):22-23,21
最近,我们到桃江农村就农科教结合问题,进行了考察,所见所闻令人振奋,发人深省。 一、农科教结合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农科教结合这一科学构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农科教三家摆脱长期条块分割、自我封闭,形成合力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 一是农业跃上新台阶的必由之路。我们考察的七  相似文献   

6.
7.
农科教结合的基本走向马勇发端于我国80年代中后期的农科教结合活动,已呈星火燎原之势“燃”遍全国,多年的实践探索已充分显示出,这一活动是整个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乃至农村社区变迁的客观必然要求。可以说,农民、农业、农村“三农”的发展问题,也即...  相似文献   

8.
9.
10.
11.
李克 《成人教育》1996,(10):25-26
乡镇的农科教结合工作李克我国有80%的人口在农村,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应该重点抓好农村教育。许多有远见的教育家很早就看到这一点,陶行知在投身二十年代初期的平民教育运动时说:“中国以农立国,十有八九往往在乡下”。教育应该下乡,但这种下乡的教育不能是...  相似文献   

12.
13.
14.
农科教结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在当地政府的统筹下,组织协调农科教各部门形成合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目的.做好农科教结合工作,对于落实科教兴农方针,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搞好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认识,把农科教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是做好农科教结合工作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农业、科技、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实行`农科教'结合,就是…  相似文献   

15.
16.
通过对南通市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建设状况的实地调查,总结了基地在创新体制机制、改善基础条件、遴选示范项目、提升综合效益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并针对基地建设中的存在问题,就政府统筹、管理机制、基地投入、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福坤 《成人教育》1995,(12):20-20
走农科教结合 发展农村经济之路王福坤讷河市区和乡地处讷河东南部,是一个专以农业为主的小乡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这里的农业生产主要是古老的耕作方法,人均收人每年只有300元。1989年,巨和乡被列为全国首批实施燎原计划示范乡。几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  相似文献   

18.
19.
重庆所属江津市是农业大县级市,总人口 145万,其中农业人口 124万,人均耕地0.76亩。近两年来,面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江津市有关领导经深入调查研究后认为:农业产业化已成为新时期实现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必须探索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发展江津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子。1999年3月,经江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江南职高建立了“江津市农业产业化培训基地”。基地由江津市农办、教委主办,江南职高承办,邀请市有关部门协办。基地坚持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  相似文献   

20.
农科教结合机制创新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根本动力和重要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偏差,新型农民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严重脱离实际,基本上不能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农科教结合工作弱化.文章在调研的基础上,就改革农村教育、推进农科教结合、培养新型农民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