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技术对教学活动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日趋明显,掌握和有效运用教育技术已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涵,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掌握的重要专业素质和能力。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入手,探讨了教育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论述了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追求优质的全球性教育变革浪潮中,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成为教师专业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向。目前,现实中教师专业化教育在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障碍性因素,如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的联结失效;实践主体社会化和个性化角色的整合失重;实践体系中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的衔接失空。因此,教师专业化教育要针对这些障碍性因素采取相应的现实策略,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教师的专业能力还存在诸多不足。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应强调教师的专业化;促使教师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新理念;提高教师职前教育质量,强化能力培养;教师还应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鞠丽 《辽宁教育》2012,(2):52-53
教师专业发展在今天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人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越来越趋于一致。从根本上看,教师专业发展既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产物,也是教师职业发展本身历程和规律的体现,并成为教师专业成熟的重要标志。校长是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理应更多地思考教师专业发展,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1999年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培养专业精神,更新教育观念.扩展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扎实深入的校本培训必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必然是培养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师队伍的优质平台。  相似文献   

6.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专业化,即教师学科专业化和教师职业专业化。前者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国家所规定的学历标准,具有相应的学科知识水平。而后者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必要的教育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7.
浅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培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应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第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足教师专业特性。与其他专业相比较,教师专业具有特殊性,是一个双专业,既是学科专业,也是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发展小仪仪是知识的积累,也不仅仅是技能的纯熟,析是一切与教学活动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情意特质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学专业非常复杂,既需要教师传统的专业特质,更需要扩展了的专业特性,如探究:卷识、反思能力、  相似文献   

8.
孙佃河 《中国教师》2010,(16):57-58
<正>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立校之本。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扁平化管理的推行,学校大力加强教师专  相似文献   

9.
论教师的教育专业素质及其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专业素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专门素质,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在其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决定其专业活动效果的教育品质的总和,其结构包括教育信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教育情意。教师教育专业素质的培养分为职前教师教育的初步培养和在职教师教育的终身培养。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末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主题之一。从研究的思路与实践来看,学者们更多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教师个体的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等,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合作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实践表明,教师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以甘肃省为例,省级资源平台的建设开通,省网中心的良性运行,各市(地)区域网的建设,县级教育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甘肃省网络发展的良好格局。但是,通过对网络总体应用情况的分析发现,当前投入大量资金建立的网络环境仅仅是一种资源发布的平台,在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2.
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策略之一,深入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对于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如何更好更快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时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是指把教师在职学校建设成为一个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教师有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的新型学校。这使得学校不仅是一个教学单位,而且是一个学习提高的单位,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更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地方。我们认为,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不仅是教育战线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14.
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的社会里,教师要充分发展自己,谋求职业发展和提升专业水平,需要培养如下基本能力: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交往能力:对教育思想的学习与实践的反思能力;对学生及教育活动的研究能力;获得、选择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教师具备了这些基本能力,有助于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使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幸福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一、抓教师道德建设.树立崇高的职业意识 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为此,我们首先从引导教师树立三种思想人手。在教育教学和埘学校管理的实践中,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以敬业奉献为宗旨的职业道德思想;设置岗位目标与严格考评相统一的管理思想。为使这三种思想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学习制度,要求教师每天坚持一小时的自觉学,学校一周一次集中学,一月写两篇高质量的学习体会和教育体会反思学,一季度开一次民主生活会交流学,一期举办两次专业讲座指导学,一年组织一次典型报告会示范学。营造一种爱岗敬业、勤勉奉献、以德为本、争创文明的整体氛围。号召全校教师发扬“五种精神”,即:终身从教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其次是建立评估督导体制,抓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学校从师德规范、职业素养、专业素质、工作量、教育能力、教研能力、教育效果等八个方面客观地制定了岗位责任制,叉将岗位目标分系列层层分解到每一个教职工。用制度与目标管理来激励广大教职工。增强责任心和事业心。再次是榜样示范。每期进行一次“师德标兵”的评选活动与党员的模范带帮活动,并将他们的典型事迹汇编成册,要求每个党员落实好“三当”(当成就事业的模范,当严于律己的模范,当学科、部门的业务模范),铸就“做人以立品为先”、“教书以育人为本”的高尚师魂。涌现出了一批全国、省、市、县级先进教师和省、市、县级学科带头人。使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同时也达到了鞭策本人,完善自我的目的,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以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以人文的关怀感化学生。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只有具备良好师德的教师,才可能真心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几年来,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为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李智超 《陕西教育》2010,(10):13-13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专业化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施新课程.广大教师面临着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施教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严峻挑战。开展校本教研.是应对这种挑战的基本策略.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教研组是学校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教学专业的讨论、科研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学校中必须加强对教研组的文化建设,首先学校要针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对教研组建设予以支持,同时要求老师从自身的讨论、反思上提高对教研组的建设,加强教学文化的协调与讨论。  相似文献   

19.
黄艳芬 《天津教育》2005,(11):25-27
多年来,我们上海道小学坚持在课程改革中找出路,在创新中求发展.走出了一条改革课程结构、构建“大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育人之路,逐渐形成和显示出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我们认识到,在学校教育中抓住了课程也就抓住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学校凭借课程来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凭借课程来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并且,我们在课程改革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前期课程改革带来的巨大收获,成为我们今天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深入推进课改的强大引擎。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为了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各级教师培训院校开展了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的教师培训,这种集中式的进修提高培训,对于提升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很多缺憾。如: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脱节;工学矛盾突出;为了单纯提高学历,出现走过场、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