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将分工作为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得出历史唯物主义一系列重要结论。马克思、恩格斯从分工本身的变迁、分工与社会历史的变迁、分工与个人的发展三条线索入手,梳理、讨论分工问题的基本思路:分工本身经历了自然分工、社会分工的自发阶段和社会分工的自愿阶段的发展过程;分工把生产力、生产关系、私有制、阶级、国家等社会历史范畴贯串起来,构成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在私有制下,束缚个人发展的自发分工是人类异化的根源,只有自愿分工才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2.
"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阶级与阶级分析的理论核心。马恩著作中的分工是一个包含多层次的分工体系。阶级划分的基础是脑体分工,因而阶级实际上就是指分别从事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社会集团。消灭分工就是消灭使个人"异化"的生产技术性分工和使广大劳动人民"异化"的脑体分工。这一切只有靠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3.
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洞悉历史唯物主义本身的分工的观点。而正是根据这一重要视角和方法论指示,马克思才真正得以从纷繁复杂、错综交织的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中剥离出历史的奠基性和决定性要素——物质生产,进而从物质生产出发阐明了历史的出发点: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发现了历史的发源地: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揭示了历史的决定性因素:物质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最终创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4.
苏禾 《华章》2011,(21)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分工是游牧业与农业的分工;第二次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第三次大分工是商业分离出来;第四次大分工是工业产业化的出现.本文提出的第五次社会大分工,是针对在当今社会的有些人往往容易忽视了一个大的世界历史背景,没有看到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及由于这次大分工所产生的后果.第五次大分工的显著标志是分离出来许多新产业,而不是一个产业;第五次大分工的突出特点是,继人类历史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后,又出现了脑力劳动的大分工.由此,本文创新提出了当代的“第五次社会大分工”,并对大分工的标志,及其产生的结果和影响,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5.
政治结构的专门化分工是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是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政治结构的专门化分工对于建立一个高效、精干、廉洁、民主的政府 ,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政治稳定 ,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 ,在政治结构专门化分工形成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政治职能的缺损和重叠现象、各专门化政治结构之间的不协调现象、制约和监督机制的弱化以及政治腐败现象等等 ,这些都对社会的政治稳定产生消极影响 ,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相似文献   

6.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分工交换关系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分工交换关系产生商品拜物教,引发商业伦理缺失现象;同时,分工与交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演进是朝着分工不断扩大、不断深化方向发展的。从市场主体追求“分工促进增长”的利益诉求出发,必然催生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的商业伦理。商业伦理是分工交换体系发展的内生需求,这种内生性需求,又进一步推动商业伦理内生机制的形成和不断完善。中国现阶段,商业伦理的内生成长机制还处在严重缺失状态,这是市场秩序混乱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7.
《德意志意识形态》表明,马克思初步形成了唯物史观,并对唯物史观的主要范畴进行了规定。受马克思后期著作影响,部分研究者对交往形式与生产关系两个范畴有一定误解。《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什么是交往、交往形式留下了非常清晰的笔迹。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交往与分工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交往对分工在某些方面具有决定性和分工往往成为交往与联合体关系的中介。  相似文献   

8.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与人的发展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分工与人的发展关系作了比较系统、完整的论述,指出分工是人片面发展的根源,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消灭分工。但马克思、恩格斯并不否认分工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分工也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分工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合理性。当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明确分工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对分工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是与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性社会关系视域的不断生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以分工为理论中轴建构起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别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性分析与批判。但与《资本论》中对分工的科学认识相比,此时的分工还是一个具有局限性的概念:首先,在对政治经济学初步研究的基础上以经验性的社会关系视域来理解分工,将消灭分工视为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其次,并未区分狭义的工场内部分工与广义的社会内部分工,从而遮蔽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层面剩余价值生产的剥削性质;最后,从经验性的分工与所有制关系出发的“历史科学”的建构尚无法实现对人类历史发展内在动力的科学揭示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性认识和批判。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经济学分工理论的独特品格在于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视角。基于这一视角,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了社会分工与工厂组织内分工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历史规定性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指出这两种分工有区别或在空间存在形式的差别;他系统地揭示了现代分工的“双刃剑”作用,特别是其中分工矛盾对抗性的一面。尽管马克思的分工理论的个别结论有其历史的局限,但其关于分工中的历史规定性与分工“双刃剑”作用的观点至今仍是我们考察分工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